
妈妈的年
文/赵连芬 诵/梦锁清秋
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年一过,大年就来了。说到过年,令人神往的还是小時候的年,特别怀念的还是妈妈的年。
爸爸每天下井上班,家中琐事全靠妈妈打理。一进腊月,妈妈就开始忙年了。那時生活比较拮据,一年省吃俭用攒下几个钱,用来过年改善生活。记得腊月初,妈妈早早打点结余,算计好过年需要的开支,除鱼肉菜粮之外,还要扯上几尺布,为孩子们亲手缝制新衣。弟弟们以蓝绿色为主,有時也选几块格子布,制成茄克或外衣。女孩是蓝裤子花上衣,一般选碎花,鲜亮的颜色,白天买来布料,晚上坐在缝纫机前,一边打量,一边缝制。灯影里的妈妈,虽然削瘦,但她是最美的。忙了几个晚上,儿女们的新衣终于做好了,但妈妈还不肯休息。她把边角布料叠起来,剪成四厘米的小见方,缝成正方体的小布袋,找来黄豆装在布袋里,这就是孩子们常玩的“布瓦”。困难时期,里面也装过小石子。后来生活好了,就又换成了黄豆。因为黄豆柔韧,比石子轻,砸到身上也不疼。一会儿几个精致的“布瓦”就做好了,这是我们最喜欢的新年礼物,也是当时最流行的玩具。别看这块小布瓦,它的玩法可多了,砸瓦,踢瓦,夹瓦,咋玩都行。我最喜欢的是砸瓦:十几个小朋友,一招呼就到齐了,院子里的空场上,拉开阵势,两边各站一人,其余的站在中间,一块布瓦,两边的瞄准目标砸,中间的想方设法躲,砸中谁谁就被淘汰,最后留下的才是胜利者,大家玩得浑身是汗。夹瓦比的是力气,画一条线,站在线外,两脚用力夹住布瓦,跳着甩出去,看谁夹的远。踢瓦则象踢毽那样。那种玩布瓦的开心劲儿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当然,对妈妈的这份礼物的喜爱也就可想而知了。

腊月二十三,小年到了,糖瓜是必不可少的。小孩子对祭灶不感兴趣,对糖瓜却情有独钟。妈妈自己做的糖瓜有着妈妈独特的味道。在妈妈置办的年货里,总可以看到两个不大不小的“糖坨子”,经过妈妈的巧手熬制,切成各种形状的糖瓜,真是又甜又香,可好吃了。除自家吃用外,也分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大家象得了宝贝似的喜笑颜开。
腊月二十六,妈妈就开始炖肉了。妈妈做的红烧肉堪称一绝:锅开了的時候,肉香四溢,半趟街都闻着香……

除夕到了,给孩子们洗澡,换上新衣。当我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時,别提多美了,当然,更美的是妈妈脸上的笑……
除夕的晚上,妈妈终于忙完了一年的活儿,坐下来包除夕夜的饺子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帮妈妈干活,擀面皮、摆饺子、下锅煮,边吃饺子边守岁,一年又一年……
人的前半生是经历,后半生就变成回忆了。妈妈陪我们过了无数个这样的年,让我们享受了年的幸福与欢乐。在她过完82岁生日的那个腊月,妈妈走了,就再也没回来。从此,我们的年就变成对妈妈的回忆……
妈妈的年,妈妈包的过年水饺,妈妈炖的红烧肉,妈妈自制的糖瓜,妈妈缝制的新衣,还有那个小小的布瓦,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一直伴我到老……
作者简介
赵连芬,1948年生,河北唐山人,退休教师,喜爱文学,常有作品散发地方刋物。
主播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华汉俳》《中国联墨缘香》副总编: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有百余篇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接近三千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