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游韩城:
浓浓的年味(之十)
空心芝麻棍子糖
作者:王安德
现在是2022年1月25日的凌晨3点53分,我在刺骨的寒风中,苦苦等候,终于等来了"空心芝麻棍子糖"的出锅。
北方人过大年,有一种必备的小吃,莫过于空心芝麻棍子糖。
带着极大的兴趣、好奇、爱好,我走进了这户农家大院,大叔和他的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大叔,你这是准备干啥呢?"我迫不及待地问着。
"马上要过年了,做一锅芝麻棍子糖",大叔一边说着,一边拿来一口大铁锅,取来一块三角状的铁沙石,沾着青油,轻轻地擦试着锅底和四壁。
"你这是?"我爬在锅沿旁,好奇地问,大叔头也没抬,冲着我说"这是擦锅哩"。`
我有些激动,望着这神奇的铁沙石,忙问"做一锅糖得多少油",大叔又是个没抬头,说"二两油",太少了,我疑惑不解,问"二两油是多少?",这时,大叔微微抬了抬头说"二两就是100克","一两50克"。这一次,大叔终于抬起了头,因为他将锅底擦试的油亮油亮的。
我和大叔,还有旁边的家人哈哈地笑着。
大叔的外娚和侄子就站在锅灶边,紧紧地瞅着大叔的一个又一个动作,真的害怕漏掉点什么。
"大叔,你做这已经多少年了?",大叔望着油锅,深情地说"150年了,爷爷传承给父亲,是我的父亲一把手一把手地传承给我",大叔一边说着,一边操作锅里熬着的糖,他似乎很自豪,也很骄傲!
"大叔,做这活辛苦吗?",一句话,捅到了大叔的伤心处。他用手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对我说"世上没有辛苦的事,干啥事都得下苦",是的,要知甜中甜,就知苦中苦,大叔和他的家人,一路走来,在制糖的路上,糖是甜甜的,但心是苦的,更是辣的。
一瞬间,大叔的脸上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说"活是苦是累,但这是家的味道"。
150年,辛辛苦苦三代人,为了一根空心芝麻棍子糖。
"大叔,这手艺还要传承下去吗?",大叔笑了,你看到了,我的外娚和侄儿就在这儿,他们都在认真地跟着我,如果有外界的人想学这一手艺,我会毫不保留地教授他。
看着大叔和家人辛劳的场景,让我心酸。
"大叔,我期待您,当你100岁的时候,还能在制糖路上奔跑"!
(来自于乡村振兴驻村干部王静的工作日记,编辑张志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