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雄的城市——丹东
沈延滨
2020年10月22日早上7点多,我刚从丹东火车站验票口出来,突然看见站前矗立高大的毛主席塑像,眼前一亮,忘记一夜没合眼的疲劳,奔过去,掏出手机,选好角度,细心拍下几张留作纪念。我很崇敬毛主席,是他果断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打赢了反侵略战争,给中朝人民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这次到丹东是参加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主办,银河悦读中文网承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一
10月23日一早,我随银河网团队首先参观鸭绿江木结构铁路桥,这座桥是当年志愿军运送重要物资的通道。又到虎山长城。虎山脚下“一步跨”,我记得很清。这里是鸭绿江支流一条很窄的小河沟,枯水时节,一步就能跨到朝鲜。水沟边“一步跨”石碑旁,还有两块“尺咫”石碑,意思这里与朝鲜近在咫尺。我和银河网文学部长吴庆丰、分站部长胡泊老师一鼓作气,还登上了高146.3米的虎山顶峰峰火台。站在烽火台上,欣喜看到山下朝鲜的村庄、美丽的山水,还有忙碌秋收的村民。我想,罪恶的侵略者曾把朝鲜人民打得家破人亡,现在朝鲜人民能过上住房、上学、看病不花钱的好日子,志愿军将士作出了巨大牺牲。
下午,回到丹东鸭绿江边,我参加了银河阅读中文网与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采访过的丹东美丽朵朵艺术团共同开展的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文艺专题演出活动。美丽朵朵艺术团演员现场精彩表演《志愿军战歌》《英雄战歌》,大家一起合唱互动,歌颂志愿军。丹东电视台现场录制了专题宣传片。
文艺演出结束后,我们开始参观鸭绿江断桥。临近断桥,崇敬地向彭德怀总司令站立中间威武的志愿军群雕像默哀、致敬献花。断桥头上方悬挂着迟浩田将军题写的“鸭绿江断桥”装饰牌。1950年10月19日,部分志愿军将士从这里过江,扑向战火硝烟的朝鲜战场。为切断中方供给线,当年11月8日,敌军疯狂将此桥炸断,留下凶狠侵略罪证。
二
10月25日,是志愿军赴朝作战70周年纪念日。高53米,象征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抗美援朝纪念塔气势
宏伟,庄严肃穆。由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举办的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献花篮仪式在这里举行。我随银河悦读团队参加了向英烈献花致敬活动。仪式后,大家瞻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纪念馆包括陈列馆和全景画馆两部分。陈列馆设有10个展室,陈列500余幅珍贵照片,1000余件文物,再现了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宏伟场面。全景画馆高24米,直径44米,综合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绘画、塑型与灯光、音响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反侵略战争宏伟气势和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身着志愿军军装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讲解、馆中翔实的文物史料,加深了我对抗美援朝战争的了解和认识,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向抗美援朝纪念馆赠书仪式上,银河阅读中文网指导顾问胡永丰少将,代表网站向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了银河阅读中文网董事长独上月楼(李玲)主编的《致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参战故事征文选编》一书,纪念馆为网站颁发了捐赠证书。这本书收录了邓华上将的回忆录《1952年秋季上甘岭防御战役笔记》、齐德学将军的《毛泽东在抗美援朝的军事指导艺术》、彭宇的《彭德怀出兵朝鲜前线的最后时刻》、胡永丰将军的“抗美援朝战争永放光芒”等重量级作品以及融思想性、文学性和可读性一体的优秀作品。珍贵资料的赠送,为抗美援朝纪念馆讲好抗美援朝故事,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鲜活的事例。
当日下午,志愿军红色文化传承团发起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华上将》首映式、‘致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参战故事征文和抗美援朝老照片征集’活动颁奖典礼”在丹东中联大酒店隆重举行。参会的有参战志愿军老兵、开国领袖后代、志愿军将士后代、参战部队后辈、退役军人以及网络文学作家200人。
观看大型文献记录纪录片《邓华上将》,让我了解到邓华上将有勇有谋,率兵出色,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保卫祖国,为强军,建立了不朽功勋。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会长邓穗(邓华上将之子)会上发言表示:“中国人今天站立着,是因为当年志愿军在上甘岭坚守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敌对势力的挑衅,我们更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本周激情表示:邓华同志协助彭德怀同志指挥了百万志愿军并最终赢得了胜利!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魏巍之女魏平表示: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发生战争,我们都应该继承发扬这一(指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银河阅读中文网董事长李玲表示:我们以文学的形式再现英雄形象,书写英雄壮举,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征文获奖代表胡永丰(参战志愿军)少将激情万丈,声震全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可用“四个一概括”:一战雪百耻,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受辱的历史!一战立国威,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一战军无敌,我军无敌于天下!一战开纪元,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
10月26日,我随银河网 团队走进鸭绿江边宽甸河口北岸毛岸英学校。临进校门右侧,有毛岸英生前好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委员赵南起书写的“毛岸英学校”。这所学校是为纪念毛岸英的英雄事迹而建的。学校所在地,就是毛岸英最后在祖国留下足迹的地方。
教学楼前已是红旗招展,佩戴鲜艳红领巾的小学生整齐横排列队,站在楼前台阶上。当银河阅读中文网董事长李玲带领志愿军老兵、志愿军后人及作者向小学生赠书时,小学生代表们齐行队礼,童声响亮:“薪火传承,永记志愿军英雄事迹,用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建设美好家园。”抗美援朝精神,已深深埋在孩子们心里。
走进毛岸英生平业绩陈列馆,小学生解说员认真向我们介绍。我了解到,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毛岸英,在河口,跟随彭总司令率领的志愿军队伍过江参战。11月25日上午,身为志愿军司令部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的毛岸英,正在朝鲜北部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里紧张工作,突然遭到4架敌机的轰炸,来不及撤离,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据时为毛泽东卫士的李家骥回忆:毛主席听到后很突然,又拿烟,又把烟丢那儿。回过头,他又点烟。本来那个火柴盒就在他前面,他不知道,还在口袋里找。泪汪汪的,不明显地让你看出来他在哭,警卫员心里明镜的很,那是他最亲爱的儿子,比谁都心疼!
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员在主席遗物中发现一个箱子,这个箱子装着两件衬衫,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都叠得整整齐齐的。这些不是主席的衣物,而是长子毛岸英的遗物。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常伴左右呢!谁又希望白发人送黑发人呢?毛主席、毛岸英父子舍小家,一心为国家。
抗美援朝,取得反侵略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董事长带领我们走进彭德怀广场,向抗美援朝大功臣彭总司令塑像敬献花蓝,鞠躬致敬,人人敬献花束;向青年的光辉楷模毛岸英烈士敬献花蓝,鞠躬致敬,人人敬献花束,表达我们对彭总司令、毛岸英烈士无限崇敬、无限热爱和无比怀念之情。
登上河口断桥,我眼前仿佛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战歌,威武跨江赴朝参战的样子。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已经成为国人建设祖国各项事业的强大动力。
作者简介:
沈延滨,中共党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毕业,中国政法大学二年培训结业,哈尔滨市延寿县司法局原办公室主任,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作品散见《法制日报》《司法研究》《人民调解》《乡镇论坛》《中国乡村》《中国军转民》《法治》《黑龙江法制报》《文明向导》等报刊杂志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多篇文章被收入大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