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城市生活记忆
姚和平 / 文
一、记忆深刻的自来水站
提到已消失的自来水站,相信50岁以上的朋友记忆一定会很深刻。这是一段难忘的城市生活记忆。
记忆中,上世纪6/70年代的芜湖,居民生活饮用水,可没有今天这样的方便随意。记得我居住的大砻坊永康宿舍大院,共有200余户人家,整个宿舍大院只有一个供水的自来水站。那个年月,对于家里没有水井的居民户来讲,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就是自来水站。当然也有居家户花钱请挑水工下河沿挑江水回来,用明矾净化水质后饮用。记忆中,永康大院里没有居家户,取青弋江水作生活饮用水。在永康宿舍大院,每天早晨,自来水站便是整个大院最热闹的居民聚集点。永康宿舍大院上海人居多,这是因为永康食品厂,是1956年10月由原上海蓓蓓饼干厂、大成糖果厂、工利面包场内迁至芜湖而建的。由此,前来自来水站取水的居民中,相互打招呼,闲聊家长里短声音最响、最热闹的便是上海话声音居多。
记得每天管理自来水站的也是上海人,她是我同学的姑妈,宿舍的人都叫她“嬷嬷”。嬷嬷一生未嫁,身材小巧,面目慈善,喜欢抽烟,人非常的亲和,对前来取水的,无论是上海人,还是本地人都非常热情。那年月,我还小,只是10余岁的孩子。嬷嬷一见到我前来挑水,便很关心的以上海话言道:“小我辫,今朝哪弄没独是赏噢”(即:小和平,今天怎么没读书上学?)。嬷嬷为何见到我会这样问?这是因为,咱家来自来水站挑水的人,十有八九总是我。我姊妹兄弟4个,我是老大。父亲在厂食堂工作,最忙的早中晚时间,都在食堂工作;母亲在糖果车间上班,做的是计件工,就是每天包多少斤两糖果,算多少钱。包一斤糖果也就几分钱,一个班下来,能包百十来斤糖果的,就算是快手了。父母为生计,都在厂里忙工作,家务事基本上就落在我的身上。那年月,我除了要灌满家里水缸的自来水,每天还要将早饭、中饭烧好后才能去上学,不然,弟妹中午放学回家没饭吃。那时我总是班上迟到最多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来水水管接到大院里每幢宿舍,再后来便接到每家每户。想想那年月,我也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当然,这不能怪父母,这是那个年月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缩影。
另,据考证,国人能用上自来水,还得谢谢一个人,他就是李鸿章。清朝末期,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清廷上奏“凿石引泉”,在旅顺水师营龙引泉建设了中国第一套供水设施,开创了中国近代城市供水事业的先河。这个供水工程耗时10年,修建水池1座,砌筑隧道728米,水管用陶瓷、铸铁铺设,长达6180米,可以给2万多人供水。其供水作用发挥时间长达100年。大连则是中国中国近代城市供水的第一城(1879年);上海为最早建立自来水厂的中国城市(1881年)。
二、渐行渐远的下河沿
笔者居住的大砻坊永康宿舍,距青弋江边很近,步行江边也就10来分钟。记得1975年之前,位于大砻坊青弋江边的小轮码头还在运营。那个年月,居民家里除了饮用水靠自来水站供给外,附近的家家户户,洗衣洗被子,基本上都是大一桶小一桶地拎到江边小轮码头浣洗,也就是俗称的下河沿。
除了去江边浣洗衣裳外,在永康宿舍北边,还有一个西至二机床厂、火柴厂,东至原长虹机械厂(即后来的市变压器厂)围墙外康复路路边,呈东西扩展延伸的大荷花塘。荷花塘北岸就是我曾经读过书的康复路小学及竹柳制品厂,(即后来的汽车附件厂)。我家就居住在永康宿舍北边,离荷花塘只有几分钟步行的距离。由此,淘米洗菜,洗衣洗被子,几乎全是拿到塘边去洗,也就是下塘沿。
说起下塘沿,有两件惊心的事,至今记忆犹新。一是,我父亲喜欢在荷花塘钓鱼,小时候的我,自然受到影响。
有一天,趁父亲不在家,我也从家中拿出鱼竿来到塘边跳板上钓鱼。我学着父亲钓鱼的程序,先给鱼钩装上红蚯蚓,然后将鱼线甩入塘中,静等了几分钟,我提升鱼竿时,鱼线被拉直,心里一阵欣喜,以为鱼上钩了,于是又用劲拉鱼竿,没成想,鱼没拉上来,却将我从跳板上拉倒于荷塘中,原来鱼钩勾住了荷叶梗子。好在水不深,不然就一命呜呼了。
第二个惊心的事情也发生在家门口的荷花塘。前面说了,我姊妹兄弟4个,小弟小我一属,即12岁。那个年月,我除了在家做家务事,照顾弟弟妹妹,也是我的重任。有一年夏天,也是趁父母不在家,我突发奇想,要带弟弟到塘边划船。所谓的“船”,就是我家的大木澡盆。只有3岁的弟弟一听说我要带他到塘边去划船,自然也是高兴的不得了。来到塘边,我将洗澡盆先放入水中,然后在跳板上将弟弟放入盆中。跳板有四五米长,我手抓着澡盆,在跳板上来回走动。此时弟弟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就在咱俩都开心的时刻,意外发生了。澡盆中一开心的弟弟,竟从盆中站起来,这一起身,澡盆顷刻失去重心,只有3岁的弟弟一下子从澡盆滑入水塘中。因为澡盆是向跳板外侧翻的,我来不及反应,眼睁睁地看着弟弟没入水里,连小手都看不到。当时塘边只有我和弟弟俩,吓得我魂不附体,脑子一片空白。好在我立刻清醒过来,此时也顾不上水深水浅,直接从跳板跳入水中,朝澡盆侧翻的前方水中摸找落水中的弟弟。幸运的是,我一下子抓住了水中弟弟的小胳膊,将弟弟从水中抱上塘边。好在弟弟只是呛了几口水,除脸色煞白外,基本上没事。这件惊心往事,曾让我惊梦几度,甚是后怕。
下河沿,是上世纪6/70年代,一个色彩很浓郁的时代社会市井民俗景象。当然,下河沿之民俗习惯,非城市仅有。应该说,有江河湖塘之处,皆有下河沿之民俗。眼下,虽说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洗衣机,热水器,仍有些许民众有下河沿浣洗衣物的生活习惯,只是相对于往年,现在已是很少见了。
三、相依相伴的老宅水井
往年,早晨老宅庭院中,除了早醒的各种鸟儿于枝头上欢快的鸣叫嬉戏外,就是早起的各家各户女主人们,于庭院水井旁打水、洗衣、聊天的说话声了。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一口水井旁围着七、八个女人在劳作,这样的老宅庭院市井民风,即便是现在的人们,也是十分欣赏,甚至很向往的一种市井民俗了。难怪现在有许多城里人喜欢到乡野村落买房置业,到农庄感受往年民俗之风。说来,小时候我,就曾在舅妈家度过这样一个美好生活时光。
前面说过,6/70年代初,城里老屋中几乎没有自来水,老宅人家饮用水,除了江水,大塘水,便就是水井了。当然,这三类水源,也不是打回家就能直接饮用,需要放入少许明矾,经沉淀净化后才能饮用。往年老宅人家用水最方便的,自然是水井,可水井也不是所有老宅居民家中都有的,除了一些大户人家有自家专用水井外,多数是一个老宅大院几户,甚至10余户人家共用一口水井。我舅妈家,就属于后一类老宅人家。
一般来讲,自家水井都比较小,井口直径在50公分左右,放一只水桶下去,井圈周边略有空隙。大水井井圈则在6/70公分左右。大水井井口上面一般都架有供人们绞水用的辘轳(有点像我们现在见到的起重用的三脚滑轮架子)。缠井绳的辘轳身子,是中间竖着掏空的圆木,外面很光,空桶下井时,可松开辘轳摇把,用手做闸,控制速度。使桶快速下滑至井中水面,叫做放彆辘轳。然后,一手控制摇把,一手抓紧勾住水桶的绳子,等装满是的水桶露出井圈,一把将水桶提上来。这样打井水,看似简单,但不常打井水的人,是用不好绞水用的辘轳,放下去的水桶不是飘在下面的井水上,就是侧翻沉入井水中,忙活的一身汗,也打不出一桶水上来。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被井绳勒出深深光滑痕迹的井圈,那甘甜清澈的井水,那用井水浸泡透凉好吃的西瓜,那些往年老宅民风,至今已然在目,不能忘却。
回忆往年旧事,并不只是记住那份曾有的乡愁,也是回望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就像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活,又会是后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编者语:优秀摄影作品并非它在每一个领域都面面俱到,有可能是它在某一方面做到了极致。我们在观赏的时候,仿佛置身于影厅里面,眼前大银幕上绚丽多彩的“另一个世界”突然向你迎面而来,多少年后我们或然发现,我们曾经走过的生活又浮现在眼前,竟是那般地精彩与美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