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马家华教授二十年前写的散文。二十年后,其子马骏诵读。好文、好声、好境界!
岁月遐想
…当我撕下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张日历
马家华
冬天的月光夹着寒风似碎银般地洒落在窗前的写字台上,与台灯柔和的光亮交织在一起,伴我批阅学生的《高等数学》作业,直到改完最后一行,打上了作业成绩,写下了批阅日期,“2000年12月31日”,我猛地感到这个日子不寻常—―二十世纪将要过去,我们又将迎接绚丽的二十一世纪的曙光。
我摘下眼镜,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四周静静的,静静的……回想来淮安工作三十三年的日子,哪一天不是这样匆忙。我慢慢地撕下今天的日历,这是20世纪的最后一张,今天仍是这样平常。
有人说:“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可我却当了三十三年的“孩子王”,撕去的日历上万张,上过一万五千多节课,教案上记下了淮安教学的篇章。黑板上洒落的粉末,把我的青春染成白发,可我的青春却在千百名学生身上延长……
原来清瘦的身子,如今已经发胖,近视的眼睛又添上了散光,皓首银发,留给我幸福的回忆和遐想,
我骄傲,我是“孩子王”,我把爱洒在学生心上:我自豪,我是师院的老师,我教我的学生如何去当好这个“孩子王”:
我欣然,我从事数学王国的探索,数学是通向四个现代化的桥梁:
我欣慰,我把青春和汗水,抛酒在敬爱的周总理的故乡……
我一次次耕耘,在淮安这块古老芳香的田野上,播种希望:我一次次收获,在淮安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创造辉煌。如今已是硕果累累,枝叶飘香,树木成林,桃李芬芳。
当世界冠军邵震中叫我“马老师”的时候,当大校师长钟东超向我致军礼的时候,当桥梁专家李植淮从突尼斯来淮看望我的时候,当孙爱华考取北师大博士研究生和我告别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喜悦,因为他们都曾经是我的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倾注了心血,我是铺平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砖。
我自认为,我就是块当老师的料,从我的品质、气质、我的热爱和我的喜怒哀乐。我喜欢整天和学生们在一起,与他们一起探讨人生,探讨工作,谈学习,谈理想,我热情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又仔细地解答学生的疑难,我的工作既使学生健康成长,也使我逐步地走向成熟。我与学生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开学了我像迎接朋友一样欣喜;放假了,我又感到失落了些什么:学生毕业离校时,我还真情地流着泪把他们送出校门,祝他们一路顺风。
当我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又一次到学校报到的时候,我欣喜地说:我教了你们家的两代人;
当我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学术论文来看望我的时候,他们真诚地说:属于我的第一个铅字是马老师的心血;
当我的学生的名字出现在报刊的光荣榜上的时候,我似乎感到自己也站在那高高的领奖台上;
当我的学生从四面八方寄来贺年卡的时候,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祝福,更多的是鞭策,继而成为我前进的力量……
如今,岁月为我画上了56个年轮,我更感到一种紧迫感,我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任知识的溪流在黑板和讲台之间流淌。我听学生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他们听我讲《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腔热血万般情怀”是我对自己的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对学生的期待和希望。清清白白,书科学写真理,粉笔那样;踏踏实实,负重荷当人梯,似讲台一般,我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淮安—―我的第二故乡。
深夜,静静的,静静的,我撕下2000年的最后一张日历,面对灯光,我想到今天的日子又将注人淮安的辉煌。
深夜,轻轻的,轻轻的,我撕下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张日历,面对月光,我想到明天将要升起二十一世纪的第一轮朝阳。
刊载于《淮阴师范学院报》2001年1月5日
此文获《我的学生我的爱》征文比赛一等奖


作者简介
马家华,1945年5月出生,扬州人。1967年7月,毕业于扬州师院数学系,一直从事数学教学。1991年加入“中国数学会”,并评为中师高级讲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先后任淮阴师范大专部主任、教科室副主任。2005年在淮阴师院数学系副教授岗位上退休。
退休后仍坚守三尺讲台,教数学又教书法,并先后在市级报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文章短小,可读性强,会给读者带来积极向上,努力奋发的正能量。

诵读:马骏,现年52岁,于淮安区邮政局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