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年味
手机作者:李旭东

噼!啪!啪啦啦!这是孩子们放寒假后,三个一群,四个一堆,放鞭炮的声音。中国过年的传统文化虽然只有一个月,但回忆历历在目。
每年到了“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八日这一天,各民族各地按照传统文化自己的习俗做腊八粥,在我们老家叫“豆豆饭”,是用黄米,小豆,红豆,绿豆等放在一起煮饭,里面放上用鸡蛋饼,中间夹上豆腐块,切成菱形小块,用油炸后,放饭里面叫做“雀儿头”,再放上葱花、花椒面、盐,煮成粥吃。过了“腊八”后。有一句俗语:“腊八粥憋懵了,人拿上百元钞票就乱买开了”。意思就是,这个时候不管家庭条件如何,为了儿女过好年,加之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也不节约用钱,何况,一年四季只有一个除夕和春节,百元钞票随便花。
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又称“灶神节”、“祭灶节”。因小年的主要活动——祭灶是在晚上进行,所以也称“小年夜”、“小年晚”。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小年”。

二十四扫尘、我们西部这里叫“扫舍”,实际上就是大扫除,这一天家家户户把家里拿出来,把家里每个角落的尘土打扫的干干净净,所有的垃圾倒掉,东西擦洗干净,把家里的物品整理好,窗子上的玻璃擦干净,也就是除旧岁,把一年家中的污气、晦气清理掉,迎接新年到来。

腊月二十五、六离过年不远了,农村家里就开始杀猪宰羊,拿到集市上去卖,从腊月八到除夕,也就是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这个时候集市越来越热闹非凡,逐渐赶集的人越来越多,摆摊设点也多,大小商厦、商店、菜店、水果店,如从服装鞋帽、瓜果蔬菜、干果礼盒、灯笼对联等年货琳琅满目,堆积如山,花样繁多,应有尽有,就是临近过年,为了给已故去的祖辈父母尽孝,儿孙们在赶集时顺便买些香表冥币,除夕饭后去上坟烧纸钱、衣服鞋帽、被褥,献饭菜水果放鞭炮等,让祖辈父母和在世人一样有新衣服穿,有年饭吃,有鞭炮放,但是忌讳的事是,献饭不能献肉,究其原因是犯戒,就是说故去的人已成为神仙,只能吃素,献肉是对长辈的不孝敬,水果不能献橡胶,因橡胶像佛手,其次,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特别是女士,红衣服、裙子,要穿黑篮衣服鞋帽,对长辈的尊重孝敬,现在讲究的文明祭祖,通过网络、坟地上献花等方式,但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不忘记,还在继续,城市上不能回家的人,为了祭祖发生火灾,环保部门专门制作除夕祭祖烧纸钱的专柜,集中放在一处,自愿者负责看着祭祖人烧纸,烧完后,统一清理掉 ,这样即环保又卫生。比如有的家里去世的父母时间不长,除夕前一天就要写好灵牌,拿到坟地上敬香、烧纸,在坟地上取一把土,把父母请回家,在遗像前写上灵牌,点蜡烛、香,每天早晚献上饭菜,儿女们跪在遗像前烧纸钱,表达后辈对长辈的孝顺。

除夕当天贴春联、福字。在早餐吃搅团,晚饭全家团圆吃年饭、菜酒、饺子,给孩子发压岁钱,有些家庭晚辈给长辈磕头,看春晚,守岁、放炮等。
回忆以往,每当大年初一早晨饭后,农村人在村子里会给牛驴、骡马搭上红纸或红飘带,拉着绳子在村子里转,在外面水渠畔放炮。生产大队还拿出鼓、叉子,打鼓敲锣,这叫“出新”。从初一开始,经常鼓声不断,生产队长还组织文艺爱好者排练社火,十分热闹。现在有些村子里少了这个习俗,有的就是一般性的排社火、组织文艺节目。

农历正月初五叫“五穷”,这天,早餐吃搅团,当地人俗语意思就是“叫缠穷窟窿”。春节过后几天穿的衣服集中起来洗干净,同时洗头、洗脚、洗澡、把衣服和身上的污垢洗净,然后再打扫卫生。


初七叫“人七”、而大多地区则是吃长面,也叫“拉魂面”,寓意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初九叫“上九”、从正月初九这一天,西部地区的我们就开始组织文艺人员排练节目、社火,过去人扎旱船、狮子、龙灯、花灯,大头娃娃等,现在人就买这些东西,不用亲手做,正月十三到十五“元宵节”,各乡镇和村子除拜年外,到县上拜年,表演比赛。想起我在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工作期间,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就开始组织学生在校训练鼓号队、扎旱船、大头娃娃等,正月十三到十五,领上城区第一小学,原名锦屏小学社火队上街表演,整天忙的不亦乐乎,正月十六开学,又进入正常工作,就这社火头一当二十多年,和孩子在一起,总是说不完的开心快乐。
现在已年过古稀,退休十多年,像以前一样亲自参与孩子这样热闹非凡,开心快乐的社火活动己经不再,但回忆传统文化浓厚的“年味”,仍是历历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