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安德
新春里,唱大戏,闹社火,扭秧歌,跑芯子,过来的老人拍手称赞,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脸,连连夸"美",对于新时代的年青人来说,莫过于电影院里的"长津湖"。电视中的"冬奥会",火锅店里的"麻辣香。"
在我的记忆里,我只是一位爱听不会唱的"戏迷"。在过去的一文中,我对新年唱大戏也有过煽情的描写,更有过初恋的萌生,在那刺骨的寒风中,在那肚皮咕噜噜的闹声中,我,一个大傻瓜,忍饥挨饿,苦苦等候、耐心守候、生火炉,添柴禾,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枉费心机。一个多月的煎熬,说是为戏,实则追求的是"她"。然而,最后的结局让我纠结终生。
"手提上竹篮篮,望呀望前看,遍地的庄稼长呀长的欢",这是眉户戏巜梁秋燕》的开场白,我至今还能哼上几句。
《梁秋燕》是一出农村青年男女反对封建买卖婚姻,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的眉户戏。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厚爱,群众中曾流传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谚语。
曾记得,在那特除的饥荒年代,农民的温饱始终都是个大事,但是,纯朴的咱农村人,既就是饿着肚子,冻着手脚,也要唱它几天几夜大戏。村里周边的十多个村庄,和我村一样,进入冬腊月,就选调那些能拉会唱的,热心爱好的,聚齐在小学的大教室,生着炉子,烧着花柴子,烤着玉面馍,烧着热红暑,冻手冷脚地排练着节目。在我的印象中,有巜三滴血》《锄美案》《血泪仇》等秦腔戏。对于《梁秋燕》我实在喜欢看,也就再哼上几句"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慰劳军属把呀么把菜剜,样样事我要走在前边,人家英雄上了前线,为保卫咱的好家园"。你知道秋燕是谁?她不是别人,她就是我心中的"她"。
紧紧张张的戏排练好了,也就到了正月初五过后,村里人急急忙忙走过亲戚,就开始搭台子唱大戏了。
村里的戏台子搭在南米场,这么冷的天,又是露天的,可看戏的人还是那么的多。
唱大戏,有白天唱的,也有晚间唱的,不管啥时候,都是人挤人,人挨人,可谓人山人海。还都是自带橙子。前边坐的还整齐些,可越靠后,人们就看不到台上的节目和演员,没办法,年青人就爬到附近的房房上,墙上,有些娃还爬到枣树上,甚至电线杆上。
也许,在爱好戏曲的老人们心里,能到现场看到真人唱戏,尤其是自已村的人,自已家的人,无异于切磋技艺,更过瘾呢!
戏台下,老人们脸上的表情,蛮沉醉的,无意间,他也小声地哼上几句"手托孙女好悲伤……"。
戏台旁的麦秸下,田野里的沟垅垅上,偶而会有几对大胆的男女青年,相拥相亲,追寻着属于自已的爱情。
戏台下,老奶奶腿脚不太方便,孝顺的孙辈掺扶着老人,看老人,穿着崭新的衣服,满面的笑容,就知道那是儿女的爱,老人们看过一场戏,这个新年也就知足了。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里有家园"
一些民俗的传统文化,唯有在农村依然盛行着,传承着!
(责任编辑张志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