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回眸8——杜诗充满想象美
荣玉奇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和李白,一般都认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实,杜甫的一些诗歌,也充满浪漫主义,比如他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充满超凡的想象,颇有一股浪漫主义的味道儿。三十多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美学散文,就是从杜甫的这首绝句谈起,说明想象对于艺术,对于诗歌创作,对于审美活动的重要性。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
审美中的想象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句一个“含”字,竟使诗人眼前的窗棂跟远离诗人的千秋积雪扣在一起;后句一个“泊”字,居然把静态中的门框与远航万里的客船联成一气。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想象力的新颖与奇特,并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飞腾,突破了“千秋”的岁月,跨越了“万里”的距离,在这里,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于诗人的想象,似乎毫无约束的作用。
想象,按照心理学的分析,是人类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美感中的想象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即形象思维。审美创造需要想象。黑格尔就认为,审美能力是一种“构造想象的能力”,他还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正因为人类具有想象这一能把记忆中储存的表象加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本领,所以才会产生荷马史诗中富于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才会出现《西游记》中那些充满幻想色彩和浪漫主义奇思怪想的神奇魔法,才会产生《聊斋志异》中,把非现实的幽冥对象,加以人格化的变幻无穷的种种花妖狐魅的幻化人物。
想象,看起来似乎是“随心所欲”的纯心理话动,实际上这些想象并非随意胡编乱造,而是依赖于主体对现实的态度、对社会的倾向性而产生的,是一种有一定客观依据的形象思维,它和客观事物总会有一定的联系。 古人形容舞蹈的轻盈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玉腕俱凝若行云”,“体如轻风动流波”。舞者的手足身躯动作,怎会和“惊鸿”、“游龙”、“行云”、“轻风”联系在一起呢?这就是想象的结果,而这种想象又是通过形象思维(抓住了舞姿与物象之间轻盈的共同之点)实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在诗人苏轼、李白的眼中,月亮之美和他们的思亲联在一起,这是和他们特殊的审美想象分不开的。总之,在审美过程中,想象对于美感的生发与强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载1987年5月31日《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