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 心
文/王红霞
在岁月里一步步行走到中年,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也经见了不少冷暖炎凉,自以为早就应该修炼到心静如水,不动声色不惊波澜。但事实是,一颗柔软的心,还是时常会被一些灵魂的碎片轻易地击中,有时候是一句话,有时候是一个画面。有时候,仅仅只是一个词语。
前几天,看到闺蜜姐姐在朋友圈里说肩颈酸楚苦不堪言,于是第二天我把自己感觉挺有效果的一个便携式颈部按摩仪快递给了她。两天后,姐姐发微信给我:“咱俩聊天时我只是随口向你诉了一句,没想到妹妹这么贴心!妹妹,待我好转后再给你补心。”

“补心”一词,仿佛一束明亮的暖光,在这个窗外正是雨雪纷飞的隆冬,从岁月深处照射过来,长驱直入我的心房,明媚了心底的角角落落。这是一个从小就输入了我的记忆库中,但似乎最近好多年都没有再听到过的一句陕西方言了。如今,它像一个遗失已久的心爱玉镯,辗转多年后不经意间失而复得,泛着被岁月包浆过后的光芒,润泽生辉。
小时候家里穷,时不常要端个碗去村里这家借一碗面粉,那家借一斗米。每次到该还的时候,母亲总要反复叮咛:“低借高还”。如果是小碗借的,就要用大一号的碗去还。即使同一号,也一定要盛得满满的,让面粉在碗面上堆出一个尖顶才行。母亲告诉我们姊妹,多出来的那些,是“补心”的:“这年头,家家户户都不宽裕,肯借给咱的,都是从牙缝里捋出来的。”“缺时给一口,胜过多时给一斗”“能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自我记事起,每年大年初一,父亲都要带着我和姐姐,步行往返二十几里地,去给山里的一位远房亲戚拜年。每年去他家时,母亲总要把家里最好的礼品装上。母亲说,他们家有一年在我们家青黄不接揭不开锅时,接济过我们半斗玉米。没有条件读书的母亲,常常用这些朴素的话语教导我们,对于在困难时候帮过我们的人,一定要记着“补心”,不能让帮助过我们的人,寒了心。曾经有句很火的话,叫“生存面前,尊严一文不值”,但是懂得“补心”,不仅能让人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敬意安放感恩,更能让人即使在物质困顿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尊严。

每每品砸玩味母语陕西方言,总会被它的绝妙折服:总会有那么一些词汇,很难让人简明扼要地,用普通话把它精准无误、不损成色地翻译过来。比如“补心”,我还真想不出有一个词,能把它对等地翻译过来。用“报恩”吧,意思上相近,又过于直白少了些含蓄深沉。用“还情”吧,虽然意思表达到了,却又有了一层“两不相欠”的生硬决绝。如果用“补偿心意”的直译,则顿觉索然寡味。正是一个“补心”,既把三秦大地皇天后土人们溢于言表的的重情重义表达得深情款款,更体现出周秦汉唐文化底蕴浇灌出来的形象生动和鲜活画面感。一方面,“补心”的前提是,这种行为它首先要“走心”,从一颗心灵出发,直抵另一颗心灵。它强调的是“心灵”而不是“利益”,不讲求价值对等、不谋求利益交换,不必昂贵、重向对方传递“我心里永远记得你的l”。“补心"有时候是一份恰当的礼物,有时候是一次用心的陪伴,有时候或许只是几句暖心的话语。另一方面,一个“补”字,会在我们面前展现出多么动情的画面,那是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的情感编织啊。

这位说要给我“补心”的闺蜜姐姐,其实是多年前在我们家最需要帮助时,曾不余遗力帮助过我的人。她从来没有提起过她对我的帮助,去年她做手术在家我带着水果去看望了她,临出门她却硬要回赠给我一罐哨子肉。相对于她曾经给予我的帮助,我眼下这些不足挂齿的举手之劳,恰是我对于她的“补心”之举,而她却还是不忘给我“补心”。这让想起一位名叫方希的作家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的一句话:和你自己非常喜欢也很尊重的人去做朋友,不是你怕他嫌弃你,而是你跟这些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不希望你自己嫌弃自己,你不希望自己变得太差。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补心”能让我们在爱的互动与传递中彼此温暖。世界越爱越精彩,未来越爱越期待。也许我们不能光芒万丈,但“补心”,能让我们温柔有光。
作者简介:

王红霞,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副秘书长。钟情于散文写作多年,出版有个人散文集《天若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