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接上期)
读书人的使命
【原文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一章很有名,可以说是曾子对学问之道的总结,他告诉我们,读书人求知养性,培养君子人格的目的就是为了担当社会责任,弘扬仁道,对后世知识分子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士”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是一个逐渐形成的非常特殊的群体。在上古时期,被推选出来,接受统治集团的培训教育,将来担任社会公益事务,协助统治者管理社会秩序,为普通百姓服务的人就叫“士”,这1是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选拔国家公务员的政治制度。推选的方式是“十选一”,即:每十个青年中推选一人,所以是“十”字下面加“一”。被推选出来的人经过一定的培训教育(重点是学习法令和典章制度)就可以为在各级统治机构中担任“公职”,即做“官”为统治机构办事、为百姓服务了,这就叫“出仕”。当然,能够被推荐为“士”的人,一定是有学识和才具的人。这种制度最初只是实行于统治集团内部,是贵族内部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为贵族子弟掌握社会治权开辟的政治途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要求愈来愈迫切,这种“选士”的制度就逐步扩大到了平民,为平民子弟的政治前途开辟了一条出路。到春秋时期,随着孔子开创的平民教育的兴起,“士”就逐渐成了读书修道之人的通称。当然,后来也泛指社会各个阶层有一定才具德望的人,比如 “武士”、“寒士”、“壮士”、“义士”等等,也分化处了儒士、隐士和名士等不同类型的群体,对此,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还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这一章是曾子对读书人提出的要求。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说读书人的胸怀要博大,性格要刚毅。“弘”是宽广、博大的意思,“毅”是刚毅、果敢之意。博大能容事,刚毅能成事。唯有胸怀博大,才能以超然的气度和高远的眼光看待事物,做出正确而恰当的决断,才不至于意气用事,因小失大,更不至于顾小利而失大义——这才是真智慧!同样,唯有刚毅,才能立场坚定,不被外界外物干扰,始终如一坚持正确的决断,完成既定的事业。有见解少决断的人,往往会“看得清而拿不准”,处事瞻前顾后,当断不断,不是半途而废,就是被外界干扰而夭折,很难成事,历史上和现实中那些个所谓的“文弱书生”大半如此;同样,决断有余而见解不足的人,却是既能成事也能败事,但终究成就不了大事!因为其胸怀不广,眼光不远,看待事物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容易莽撞,草率决断。因此,曾子告诫读书人“不可以不弘毅”,一定要养成博大的胸怀和刚毅的性格,腹藏正气,立场坚定,树立起读书人的品格。
为什么要对读书人提出这样高的要求呢?因为读书人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即“任重而道远”。这就是在告诫天下读书人,要时刻牢记读书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当学问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应当出仕为官,为天下担责了,并不反动。

哪么,读书人的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任重而道远”?曾子进一步做了解释:“仁以为己任”就是要挑起弘扬仁道、实现仁道的神圣责任,救世救人,这副担子确实很重;而且要用毕生的精力为之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样的人生道路确实漫长而遥远!因为“任重而道远”,要坚定不移地走完这样的人生路程,真正担负起读书人的使命,就必须养成宽宏博大的胸怀和刚毅果敢的性格——这就是曾子对学问之道的理解,更是对天下读书人的期望与要求。

作者简介: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警营作家。著有《论语通俗解读》和杂文散文集《阿Q重返人间》、大型剧本《寡妇送匾》。《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目前是陕西省和宝鸡市作协会员、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