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雪的日子
文/魏云霞
清晨起来,站在阳台上看窗外,雪花飞舞,屋顶上全白了,雪落在地面上瞬间融化成了水。
感觉窗外好冷,望着天空飞舞的雪花,就好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来到了人间。
飘雪的日子,总是让人按捺不住一颗不羁的心。想去看雪,想去看那漫天飞舞的雪花;想去看那大雪飞舞的冰天雪地;想去看那如梦如幻的冰雪世界,那雪淞、雾淞-----就像走进童话世界里。喜欢看那白雪皑皑的雪域高原。
一次次上秦岭看雪,一次次去西山看雪,对雪独有情衷的我,几乎像是得了魔症,有雪的日子,总想去看雪。
雪后的山村,就像一个可爱的婴儿静卧在大山的怀抱里,远山,河流,树木,静默着。飞舞的小雪花像个可爱的小精灵。树枝上蓦然落下的雪,冰凉冰凉的,这世界像幅水墨画,浓装淡抹总相宜!
城市里的雪,总是那么薄情,落在地上就融化了。
正望着窗外的飘飞的雪花出神,手机响了,朋友邀我去看雪,还真是志趣相投的朋友。
“去哪里?”“去凤翔。”我忍不住笑了,真是心有灵犀,正合我意。上秦岭怕路面结冰不安全,那就去北山看雪。顺便看看那东湖的那树雪中腊梅花,那树黄色的腊梅花令人怀念。
开车来到凤翔东湖路,且不说那凤翔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就那六营的泥塑,皮影,就让人念念不忘了。那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不知道能有多少传人?
已快12点了,早晨只喝一小碗稀饭,肚子早就饿了,先吃了饭再去逛。
穿过街巷,想去找那家几年前曾经很有名气农家乐吃饭。突然被一间小小的工艺店吸引,泥塑,皮影,忍不住掀起塑料门帘进去看看。
小小的店里只有店主一人,三四十岁的男人,热情招呼我。那地面上干净的一尘不染,我都不好意思踩。
看那刀工精致的皮影,那拄着拐杖的老寿星,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想起那年我和老公专门去六营那家获非遗的人家,给朋友挑选六十岁的生日礼物。选了一个皮影老寿星,装表的木框也很古朴雅致。
恍然惊觉,都过去十年了,那位朋友今年都70多岁了,时间过的真快!
我挑选了一个汗雪宝马,一个花团锦簇的猴子抱个大仙桃,还挑了一个四大美女图。精致小巧,价钱倒也便宜。回去摆在桌上,床头柜上挺好看的。
凤翔真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剪纸,泥塑,刺绣都很有名。这个皮影,算是小众,也是一绝!
拎着小礼物,心情愉悦。大过年的几乎家家饭馆关门。
刚好看到一个小店开门,就进去要了一碗面皮,一大碗酸汤饸饹。味道倒是不错,只是大碗也不大,饸饹没多少。还有一碗面皮,凑合一下算了。
走进西湖,湖光山色,水光潋滟。烟雨濛濛,小桥流水,杨柳依依,雪花飞舞。
偌大的东湖,没有几个人影。如此静默的东湖,如果不是那些飘飞的小雪,你会感觉是走进了烟雨濛濛的江南,小桥流水,楼台亭榭,垂柳依依。更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湖面上一群鸭子在戏水,还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碧绿的湖水,让我想起夏日荷花盛开的东湖,美不胜收。冬日的东湖,不说那左公柳(据说是左宗堂去平叛新疆叛乱,途经此地亲手所植),徐公柳(据说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所植),也不说那饮凤池,洗砚亭的来历,更不用说那苏东坡的喜雨亭记的碑文,我只想看看大雪纷飞的东湖里,那一树黄色腊梅花。让我心生震撼,多年念念不忘。
走过断桥,鸳鸯亭,聚贤阁,洗砚享,凳上城墙,一览亭俯看一切,终于看到那棵耀眼的黄色腊梅花,在最后面的植物园中。
下了一览亭,穿过竹林,来到牡丹园。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腊梅花。
雪压黄梅,黄梅更加娇艳明媚。冬天的腊梅花傲雪凌霜怒放,这便是生命的力量!
寒霜傲雪,古人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以前很多年很喜欢陆游的咏梅,现在看来太过凄冷,孤傲清高,孤芳自赏。现在还是觉毛泽东的咏梅诗词更大气,“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大雪纷飞,也阻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春天的脚步姗姗而来,穿过春寒料峭的早春,便是山花烂漫的春天了。
那个借我书的人走了
文/魏云霞
听闻小妹夫去世的噩耗,我万分震惊!那个借我书的人走了!他曾经借了我最喜欢的书《基督山伯爵》精装版的,好像一直没有还。
我感到揪心的心痛,痛得无法呼吸。他是老公小妹妹的丈夫,我在虢中复读时的邻班同学,还小我几岁。
他是多好的人啊,温温尔雅,说话慢声细语。性格好,脾气好,人品更好。知书达理,孝敬父母,对妻女疼爱有加。
他还那么年轻,还不到50岁吧?我也不知道他是哪一年的,好像是72年的吧?在我记忆里,白白净净的他,总是笑眯眯,从不大声说话。
年前听闻他突发心梗,抢救一直昏迷不醒。初四我招待亲戚时,听老公二弟说,情况不是很好。他是去南方照顾了一段时间,年前才回来的。医生说转到杭州医院,也只是尽心而已。
老公妹夫的事情,我也不太好过问。在农村的乡俗里,老公家里的事情,人家说也轮不到儿媳妇说话的。
昨天下午老公回来一说,我就觉得心痛不已。那么好的一个人,还那么年轻,说走就走了。他还有年迈的父亲,没有工作的妻子,女儿大学毕业,刚工作半年就辞职了,说是要考研究生。
那么贤惠的媳妇,怎么舍得下?老公的两个妹妹,极为聪慧。一个个聪明能干,勤快,孝敬父母。
逢年过节,总是把老公家里打扫得窗明地净,拆洗被褥。把父母亲的单被罩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从不让我们操心。
老公的父母亲身体不好,只要住院,两个妹妹就辞掉工作,回来尽心照顾父母亲。去年老公的父亲病重,一直是两个妹妹在家照顾。
我常常为老公的 两个妹妹感到惋惜,因为家境贫寒,两个妹妹都没有读多少书,大妹妹上学三年级,小妹妹上五年级就辍学了。
那么聪慧的两个妹妹,没上学是多么可惜!以前都是两个妹妹在家做饭,家里那么多人要吃饭。家里是菜农,父母亲要起很早去地里摘菜,然后到集市上去卖。
我记得我生女儿时,就是老公的小妹妹做饭照顾我。老公的两个弟弟还小,才上初中,父母亲种菜卖菜供他们上学。
老公的小妹妹,还小我三岁,要做家里一大家子人的饭。听老公说,小妹妹十二岁就卖菜了,分担父母亲的生活重担。一大家人的饭,都是小妹做。
我从小在家受父母亲呵护,很少做家务。12岁就离开家住校。工作之后,勉强学会做一两个人的饭。在学校里也是一直用的石油液化气灶。
一大家人的饭,还是蜂窝煤炉子,我就做不了。
记得小妹妹1996年10月才结婚,元旦时,婆婆就给我们一个蜂窝煤炉子,一个铁炒锅,一个钢精锅,让我们分家过了。
小妹夫是我高三复读时的领班同学,高中毕业当兵去了,回来分配在县功的169厂,效益极好。后来工厂效益不行了,小妹夫南下打工,一直做到企业高管,也把小妹带了过去。
因为小妹夫的母亲突然病逝,小妹妹才回到家乡,照顾退休的老公公。
去年我老公的父亲病重,小妹妹病前榻后的照顾父亲。小妹妹在房间里放一张竹板床,伺候老公公,杯水汤匙,跪在床前,一口水一口饭喂老父亲。我看了都很感动,真是孝顺的女儿。
因为有这样的两个贤惠能干的妹妹,我和老公才能安心上班,没有影响工作。
老公公去世了,小妹夫还赶回来安埋岳父。他还是那么温润如玉,待人亲切,总是笑眯眯的,一副好脾气。
只记得三年前,我的女儿为了爱情,从北京辞职回来。过年时,他姑和姑父来我家拜年。他小姑父,对我颇有微词,嫌我对女儿太娇惯,好好的工作说辞就辞了,也不说说孩子。
因为我们是校友,是同学,我知道小妹夫是为我们好。可是女儿长大了,有主见,我也管不了人家。
女儿辞职时提前一个月就给我说了。我说女儿:“你是大脑进水了,还是脑袋被驴踢了,好好工作不干,要回来?”女儿说:“我是提前通知你,不是和你商量。我回来离你和我爸近,还可以照顾你们。”
多好的借口呀,不过是为了一个男朋友。我不知道女儿将来会不会后悔,为了爱情,从北京辞职,工资待遇那么优厚的工作。说什么和自己喜欢的人,哪怕去种地,她也愿意。
我还能说什么?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学历高,能力强。不愁没工作,不愁吃穿,嫁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也没有不对。
谁知道他女儿前年大学毕业工作才多半年就辞职了。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想,好好的工作,说辞职就辞职。因为有父母亲呵护,衣食无忧,所以才如此洒脱。
现在他小姑父就这么走了,留下没有工作的妻子和女儿,他怎么忍心放的下?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有了。这几天,他的音容笑貌总是在我眼前晃动。
这个年过得越发的冷清,大年三十晚上,家里少了老公公一人,感觉家里没有往年年的氛围和热闹,特冷清的。
大年初二,我不能回娘家。因为家里有老人去世,按农村人说法,有重孝在身,不能贴红对联,初二也不能走亲戚。
我大姑父从农历十月初一住院,两个月了,一直昏迷不醒。所以大姑一大家人也不回家。 年前失踪多半年的舅舅有了消息,人已经过世了。虽然不是亲舅舅,多年前舅舅车祸去世,才上门的后舅父,但也是也是母亲娘家人。
可以想象,我们家也没有往年的人人多。
腊月二十七,一个刚上大学的女孩子发来信息,问我有没有认识公安的朋友,让我帮她找找母亲,说母亲失踪了。两天后她告诉我,她母亲已经不在了,是在一个满是积雪的山沟里找到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间感到一种无力感,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心里很痛很痛,似乎在撕扯着。也许是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太大,身心疲惫。人情薄凉,生活如饮水,冷暖自知。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人需要照顾。突然失踪死亡,或突发疾病,医治无效离世,总是感觉生命太脆弱了!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我们身边离去了。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真是让人唏嘘不止,心感无力,莫名悲伤。为什么好人都不长命?
小妹夫那么好的人,总是微笑着人,从未见他大声说过话,温文尔雅。从没见过小妹妹抱怨过他一句,只是说小妹夫经常加班写材料,那个项目别人挣了几十万,他自己分文未取。
什么名利,什么地位,什么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辈子争什么呢?想想我们人到中年,上有老,小有小,都需要我们照顾,好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走了的人已经走了,希望我们活着的人,好好爱自己。一辈子不长,转瞬即逝。好好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魏云霞,笔名云在飘,宝鸡市某校教师。陕西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国学研究会理事,宝鸡市武术协会陈拳研究会会员,宝鸡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骨干教师。作品发表在《中国当代校园文学精品文库》《辛亥风云》《陕西民革》《陕西政协》《教育观察》《华商报》《宝鸡日报》《宝鸡教育》《八九点钟》《礼泉文艺》等。多次荣获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征文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