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张亚明,萧县人,笔名萧枫。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学会理事;先后为中国矿业报首席记者、《中国报告文学》、《中国作家》杂志编辑,《中国纪实》杂志执行主编。发表文学作品500多万字,著有报告文学集《歌颂与诅咒》、《圣火与锁链》、《卑微与崇高》等10部,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中国牌矿工》、《信仰与使命》、《权利与良心》6部。曾获中国新闻奖、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及政府嘉奖等20多次。

我的“萧国”我的城
——李茂祥《萧县城市变迁》有感
文/张亚明
(一)
多年来,每每看到乡愁题材的文字,往往会产生一种瞬间的激情与冲动,但往往又因诸多莫名的纠结而搁置。

萧县西北角的沙河南岸,有个生我养我的村庄。在我朦胧的童年底片里,家乡只是一个遥远的贫穷符号。只记得屋后的那条几米宽的小河,河边密密麻麻的薄荷和芋头,能作为家里待客的招牌菜;偶尔河边摸出的几条泥鳅,还能让全家尝到一次“食无鱼”的美味。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走来的萧县人,大多不乏“饥饿与贫困共生”的相似记忆。我的家乡全是沙土盐碱地,天旱大地白茫茫,天涝一片水汪汪。“红薯饭,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因此为了活命,我家门口的那棵老榆树便做出了“无私奉献”——树干剥得体无完肤,树皮汁揉进了野菜团,榆树钱变成了烫菜饭。也从此,抹不去的苦涩便固化在我灵魂的河床——吃糠咽菜的苟活,犁耕耙拉的身影,“吱吱呀呀”的牛拉车,烟熏火燎的煤油灯,还有皱褶裹泪的仰天长叹,成群结队的逃荒“盲流”……

萧县古为萧国,地处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处,素有“四省通衢”之说。萧县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交汇区,夏代即为萧国古邑,春秋附庸于宋,秦置萧县,又时现夏秦汉唐遗风。尽管奔腾不息的黄河从这里流过,志士仁人的鲜血在这里洒过,也尽管淮海战役的硝烟在这里飘过,“战天斗地”的号角在这里吹过,直至改革开放却一直没有改变“安徽的西伯利亚”之称。

岁月的滑落送走了悠悠千载,在这块流泻着辉煌、诞生过英雄的土地上,为什么“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经典信条得不到应有回应?为什么贫穷落后好像成了家乡甩不掉的代名词?为什么祖祖辈辈的艰辛一次次付诸东流?为什么农耕文明走向现代的路这么漫长和沉重?不知多少萧县人带着无力回天的落寞与惆怅,一步一回头地背着行囊逃离了家乡,去寻找自己心中的远方。

一个春天的故事,曾占尽了天上人间的春色。昨天的故事在春风春雨中演绎着精彩,从昨天走到了今天,古老的中国抖落了一身历史的碎片,悄然崛起于世界东方。

置身在喧嚣得令人窒息的都市,穿行在弥漫着废气的街巷,每当我想到呼啸而去的岁月,白发印满的双鬓,就不由想起孔子那句“逝者如斯夫”。多年浮萍般的东跑西奔异乡漂泊,每每老乡聚会身陷浓浓的乡音乡情,每每《故乡的云》飘出费翔忧郁苍凉而穿透心灵的醉人歌声,一股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愫便悄然升腾,仿佛听到来自远方的深情呼唤,“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

那呼唤,来自我魂牵梦绕的家乡萧县。
或许世上最难忘的,就是虽然不常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
“此心安处是吾乡”,原来故乡一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致谢原作者!)
关于我们
名誉主席
桑恒昌 feima非马 萨仁图娅 于晓威
嵇春声 吕明 恆虹 贺小松
总顾问
蔡克霖 Gen He 萧宽
顾问
轶夫 Alex 孙燕
黑子 伟东 陈金茂
总社长:涓子
常务社长 :菩提
宣传部长:Sunnyman(张耀光)
社长
ralph 火凤凰 青草
副社长
婉柔 Maple Leaf 一米阳光
社委 艺术总监:妙笔生花 嘉猫
社委 音频制作总监:海燕
社委 推广社总监 编委:玉兰
英语翻译部长:云惔风清
英语翻译副部长:盛坤
日语翻译部长:冰冰
俄语翻译部长:踏雪寻梅
总编辑
ralph Ashley
编委
Ashley Maple Leaf
青草 一米阳光 木易石 妙妙
颜如玉 玄妙 玉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