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张亚明,萧县人,笔名萧枫。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学会理事;先后为中国矿业报首席记者、《中国报告文学》、《中国作家》杂志编辑,《中国纪实》杂志执行主编。发表文学作品500多万字,著有报告文学集《歌颂与诅咒》、《圣火与锁链》、《卑微与崇高》等10部,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中国牌矿工》、《信仰与使命》、《权利与良心》6部。曾获中国新闻奖、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及政府嘉奖等20多次。

我的“萧国”我的城
——李茂祥《萧县城市变迁》有感
文/张亚明
(三)
回乡的感觉真好。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匠心安排,几位接待官员都是“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文人老友,萧县政协主席杨洪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永乐、萧县企业家联合会会长李茂祥,无不是笔下生花的秘书出身,无不深藏深厚的文学功底——他们百忙之中的热情接待,让我一扫“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故乡敞开着宽厚包容的胸襟,随时都在等待着远离家乡的游子。

看看萧县新面貌,是我急切的心情。我们第一站就是观览萧县政务服务中心所在地凤城。
萧县的古今好像全装在李茂祥的脑子里,人文故事、历史事件、时间数据,无不顺手拈来。在驱车前往凤城的路上,聊起萧县城市的四次迁徙,他不大的脑瓜就像打开的电脑,马上就给你一个千年大变局的全息镜像。现在的凤城,就是古为“萧国”都城的北城集。公元前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决堤“南溢于徐州城”,“洪水平地三米,汪洋千余里”,三面环水的“萧国城(北城集)人员伤亡无数,幸存者迁徙半里入南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萧城完成了第一次搬迁。北宋绍圣三年(1096)直至明万历五年(1577年),萧城迁自凤山以南,即如今龙城所在。

这是萧城的宿命?还是历史的幽默?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的萧县,建城史也已3100多年,但因黄河决口水漫萧城三次迁徙,如今,时隔444年完成的历史上第四次“迁徙”,却回归到了“萧国”初始建都的原点。这是为什么呢?
面对我的困惑与不解,李茂祥通过空间、时间、文化三个维度,讲述了萧城这第四次迁移的前前后后。萧县是“四省通衢”的安徽北大门,凤城又(又称北城集)位于萧县城区之北,南隔凤凰山与萧县城区龙城镇相连,东与徐州交界。共和国列车驶进了波飞潮涌的新世纪,如何为转型中的萧县打造一个新的发展引擎?做强做大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在哪里?

2007年,时任萧县常务副县长的李茂祥审时度势,大胆提出了“东跨西翻、南扩北穿”的扩城理念,即打破萧城壁垒,跳出三山夹持的狭小空间,向东跨越符夹铁路,向西翻越虎山,向南扩至丁里湖以北,向北开凿隧道穿过凤山。萧县决策层的共识迅速形成,“新老双城、一体两翼”,主动承接徐州经济圈的辐射效应,而深层次对接徐州的“主战场”就在凤城。

我恍然大悟。春秋战国时期诞生的“萧国”,并不仅仅尊崇孔子为旗的儒家文化,骨子里也浸淫着一种侠义血性之风。曾经被传统观念束缚着的萧县人,承载着大山之弦、龙河之韵,如同出鞘之剑撕破了传统县域的套子,如同蝉蜕“蝶变”到一个新的高度,终于迈开了挑战自我奋追潮流的铿锵脚步。崭新的凤城,注定要成为萧县对外交流的窗口。三面环山的凤城新区,被定位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山水城市,也就不足为奇了。

“守正”方可“出奇”。打破“楚河汉界”的战略大突围之后,出现的必将是萧县人民挣脱枷锁禁锢之后的历史大腾挪。一部古老与年轻同在的童话、一部山水与人文纠缠的传奇,就这样在世人面前徐徐抖开……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致谢原作者!)

关于我们
名誉主席
桑恒昌 feima非马 萨仁图娅 于晓威
嵇春声 吕明 恆虹 贺小松
总顾问
蔡克霖 Gen He 萧宽
顾问
轶夫 Alex 孙燕
黑子 伟东 陈金茂
总社长:涓子
常务社长 :菩提
宣传部长:Sunnyman(张耀光)
社长
ralph 火凤凰 青草
副社长
婉柔 Maple Leaf 一米阳光
社委 艺术总监:妙笔生花 嘉猫
社委 音频制作总监:海燕
社委 推广社总监 编委:玉兰
英语翻译部长:云惔风清
英语翻译副部长:盛坤
日语翻译部长:冰冰
俄语翻译部长:踏雪寻梅
总编辑
ralph Ashley
编委
Ashley Maple Leaf
青草 一米阳光 木易石 妙妙
颜如玉 玄妙 玉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