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从无始以来,所造的业就像山那么高,如今来修行,就是要消这些业。若不好好修,反而更造新业,这座业障山就越堆越高,会使我们永远无法跳出生死圈。
2、修苦行就是在洗头脑、换种子---洗掉贪嗔痴的凡夫种子,换上慈悲喜舍的佛菩萨种子。
3、苦行不是简单的!修苦行是修心,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行。
4、修行谈何容易,要想当一个修行人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贪嗔痴慢疑未断,现在只是藉着领执事来磨练我们的心志,等断了贪嗔痴,才能算入道。
5、修道是要去贪嗔痴,使身口意清净。
6、不去除贪嗔痴的人,无法开智慧。
7、如果贪著于色声香味触法,也是不能开智慧。
8、带来的业,善少恶多,所以才要修苦行,以期消业障。
9、唯有去掉坏念头,正念才能现前,才能断烦恼。
10、苦行是修道的助修,所以历代祖师,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等,无不以苦行为行愿。今天我们来修行,就应该学菩萨的愿力,依菩萨苦行的愿心去修。
11、虚云老和尚朝山时,赤足、一只椅、背包袱,度饥过日,朝到哪里算哪里,明天的事明天再说,心无挂碍,所以龙天护法都在护持。我们就是没有愿力,如果有的话,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到。
12、“野鹤无粮天地宽”,它随处而飞,飞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是最“自在”的一种鸟,修行就是要像这样,随处而安,动静无挂碍,心能寂静,如如不动,才是真“定”。
13、修行要有境界来才有得修,要能自己去参悟,去断除烦恼,才能开智慧。譬如有人刺激我们时,心中自然平静,不起烦恼,这就是修行。
14、修行要“做人不做的”,才能消业增幅。所以要发心,要勇猛精进,不要和人计较“这不是我的事,我不愿意做”,和世俗人一样斤斤计较。修行不是“算行”,不是用算的,计较的,算算人家做多少,我做多少,这样不是修行的意思,不能修福慧。
15、修行是要找回我们本来的面目,也就是父母未生我们以前的“那个”。这你们还不能了解,因为智慧还没有开,就象月亮被乌云遮住了,本来的光明就显不出来。
16、修行不争对不对,即使自己对,人家偏说你不对,你也要接受。凡事承认自己不对,就不会起烦恼,否则心不安,烦恼立刻跟着来。
17、修苦行是要训练自己能舍身。要体会出这个身是假的,一定会坏,再怎么照顾也照顾不好,所以不要过于执著这个身体。再说“舍身”,舍身是什么?就是要粗衣淡饭,生活简单不追求吃好穿好。修行要先从这些衣食住的放下、淡泊修起。
18、修行的路程要愈苦,才会开智慧,不是希望人家对我好,否则和世俗没两样。
19、修行要学吃亏,凡事忍让不计较,才有进步。
20、“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一个愈有修行的人,愈会发觉自己的缺失而觉得惭愧忏悔。
21、修行要修到动静无挂碍。什么叫做动静无挂碍?就是在动境中心不动,不被“动”转;而静时也没有“静”的念头,不执著“静”相。
22、“念佛扫尘埃,莲花朵朵开”,就是说修行人要有正念,随时以念佛转我们的心,把恶念都转为正念。
23、凡事要随缘,任何事都不能扰乱我们修道人的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荣辱,皆要放下,如此外缘清净,心中智慧自然开朗。平常心就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烦恼,也不起欢喜心,对人不好也不坏,随缘。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坏念头要马上提醒自己。
24、修行要自己亲身修,修到有体悟了,悟道娑婆世界的苦、轮回的苦时,智慧就会开显,悟到一条,就是一个灵灵觉觉的智慧光明。
25、修行修到有智慧时,头脑自然很清晰灵敏,无论碰到什么事,都能做得圆满无碍;所以要度化众生,必须自己先自度,才不会误导众生,同时别人也会欢喜接受。
26、修行要有恒常心,非一蹴即成,若没有下点功夫,以念佛来除妄念,要想开悟证果是没那么容易的!要从日常生活当中去行持,信、愿、行,一句佛号执持下去,自然会明心见性。
27、修行人不管到哪里都要保持平常心,都能无挂无碍,清净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这一点“自在”。
28、修行要靠自己去行,才会有真实的领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自己去行才会有真功夫。
29、好的学起来,坏的搁一边,自己心里明白就好,藉境修忍辱。因为修行不论是与非,有理与无理,是要看你碰到境时有没有烦恼。
30、若你己将地扫干净,师长却说你没扫干净,这时你若辩解,就是在论是非、争对错,还没有脱俗。如果你能接受说:“好!我再把他扫干净!”这就是修行。
31、依“忍辱”修行才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里都能感化人。因为修忍辱能生德行,能度嗔恚,故人见生欢喜,自然能摄化众生。
32、要修忍辱!“忍”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如果不能忍,则徒具出家人的外表,所以不要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我见”不除,无法修忍辱。
33、修行是向内修学,不是向外追求,要内心里自然法喜,而不是外面环境好才生欢喜。所以要观照自己的心,不要让这个“心猿意马”去攀缘外面的环境,要修到“我没有怎么样”,才是老实修行。
34、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让人看起来很和蔼慈悲,这样才能引导众生来信佛、学佛修行。
35、如果有一个人修成就了,那么其他人也会得到福荫,而且人人都会起勇猛心向他学习。所以既然每个人都想修行,有缘聚在一起共修,就应该彼此互相提携勉励;否则是非、忌妒、愚痴心起,不但会扰乱众人的“道心”,自己也不能安定修行。
36、修行要修智慧,但也要修福。常存慈悲心,尽量方便帮助别人的困难,布施接济,与人广结善缘,福、慧双修。
37、修行要福、慧双修,修到老时,福,慧具足,一切自然成就。
38、要怜悯一切众生,要想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修行、来种善根的。所以要发慈悲心行菩萨行,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39、信徒拿东西到寺里布施供养,是为了求福,不管拿的东西是好是坏,即使只是摘一根草来,我们也要以欢喜心接受。最重要的是不能对东西起分别,因为一分别,就会对好东西起贪念,对坏东西嫌弃起烦恼,甚至造口业而障道修行;应该随缘处理这些东西,运用智慧把不好的东西做适当调理或处置,如此则福、慧双修。
40、要做一位菩萨,不可以存着“自己好就好,别人不管他”的心理。凡事以利益别人为前提,自己吃亏没关系。如果事事只想利益自己无明烦恼就会一大堆。
41、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切菩提道果都是从慈悲中生出来的。
42、以后师父不在,不必担心修行没有人指导,只要照师父的话---念佛修苦行,道心坚固,不执著六尘好坏,一切随缘。能这样做,就如同师父在时一样。
43、听师父开示,觉得很好,但这个“好”是师父的境界。至于我们自己的道行,还是须要依照师父的开示,自己体会、去实修、去实证。
44、听师父开示不在于听得多不多,而是在于听得进或听不进。即使听进去了,也还要会随境应用,才能实际得到法益。
45、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的身心,破除无明烦恼,洗涤俗染习气,锻炼各种能耐,并不是做了一点劳力事就叫做苦行。出家不要怕吃苦,不要怕逆境!只是在苦中才能历炼我们的智慧。
46、“无苦不成道”----修苦行要有真切愿力。而有愿必能行,自然对一切粗贱的工作,不会去分别计较,都会很尽心地去做,甚至不感觉苦;而这一切也都是在磨我们的傲气,消我们业障。所以修行不要怕苦,有苦才有行好修,无苦就没道行可言。
47、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苦,及一切贪嗔痴的苦毒逼恼。一般人每天就是被这些无明烦恼业转来转去,痛苦不已。如果没有以佛法来对治,从修行上下功夫,是无法得到解脱的。
48、我们人道是四生中最灵的,若不懂佛法因果,为了一己的贪欲,想吃肉就任意宰杀,这样会造下很严重的恶业。你看!当我们在杀那些动物时,他们也知道死苦,哀哀而鸣。而这哀鸣就是怨恨,杀了它,我们就与它结下冤业,将来冤冤相报,生生相杀,永脱不出生死轮回。所以学佛的人要戒杀、长养慈悲心,即是这道理。
49、人身难得!我们得到了这个人身,是要用来修行的,要藉这个人身来了生死、成佛做祖;不要再依这个人身又造贪嗔痴的恶业,贪好吃、贪美服、贪享受、贪子女儿孙,在六根尘中做梦,不知回头修行。等到失去这个人身的机会时,轮回就有我们的份了。要知道,畜牲道中,牛、马、猪、狗等都是我们人去做的,地狱、恶鬼道也是我们人去投的,一切都是我们这个心所造成的。所以说,由这个人身可修行成佛做祖,亦可造业堕六道轮回。既己出家,就该依着佛法,找到一条修行的途径,看能不能由此超出生死轮回,脱离娑婆之苦。
50、我们出家,是要身心都出家,真正发出离心,不要与世俗过份攀缘。譬如俗家父母亲人来探望,我们应与之谈论佛法,以佛法接引、度化他们,不可流于俗情。否则爱别离苦的情执不断,俗心便不能除,以致僧不僧、俗不俗,成为障道因缘。
51、这世间,什么都要看破。不但财不能贪,名也不能贪,娑婆世界没有一样事物是可留恋的。我们出家人更要舍下世俗一切,粗衣淡饭修苦行。身做常住的事,利益大众,心要寄托在道业上,才能妄念不起,业障自消,心无挂碍。能够这样安份地一天过一天,就是老实修行。
52、修行要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不去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烦恼。一般人不晓得这道理,凡事论好论坏、分是非、别爱憎。而我们修行人,不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不管是耳朵听到的,还是眼睛看到的,心都不可以起分别、执著,也不可以起烦恼,这才是修行修心。出家人如果还一天到晚说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论是论非的,则徒具修行的外表而己;像这样身出家,心未出家,与道不相应。其实不管对不对、好不好,只要我们会感到别人不好,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就是我们的眼根不清净,耳根不清净,在分别好坏;而这种“分别好坏”直接入心,会使我们起烦恼,不能了生死。
53、菩萨的度化众生是没有色相的,都是在默默之中,自自然然的感化。至于众生是否能受到菩萨的度化,就端看众生能否真实信愿皈依。因为菩萨有慈悲度众生的“因”,而众生要有受度化的“缘”,“因缘和合”,这就是所谓的“感应道交”。就像观世音菩萨,每日端坐佛殿,似无所为,却以大慈大悲,摄受了无数信心祈求的众生,由信而入佛法大海。
54、修道人不谈佛法,而谈俗事,这非出家人的本份。把在家的俗事----分别、计较、竞争拿来出家用,拿到佛门来论是论非,俗气未断,怎谈得上修行?
55、一般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子女长大成人后有所一番作为---读大学、攻博士、赚大钱,吃好、穿好、住好,对儿女企望得很深切。可是等到做儿女的真有所成时,却常见他们抛弃父母不顾,这时做父母的,希望就落空了。但很多人仍然不能就此觉悟,甚至到最后一口气快断时,还想着:“我的儿子,我的孙子!”哀哀怨怨地挂碍着儿孙。由于这种爱情爱别不能放下,六道轮回之苦也就逃不了了。所以说做父母的人,对儿女的这种期待、执著、挂碍,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56、“贪爱世间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一枝草代表娑婆世界的一个事物,贪着娑婆世界的事物,就要再来娑婆轮回;一枝草也表示一个念头,只要有念头,就不能超出三界。所以即使所贪著事物,所动的念头,只是一枝草那么轻贱、微不足道,都会使我们再来轮回。
57、做人要惜福,不可糟弃任何可吃可用的东西。要以智慧、耐心,将坏损的东西做适当的处理,这样来用心培福修功德,才是修福、慧。
58、“未成佛要先结人缘”----我们修行人要“广结善缘”,方便帮助别人,凡事忍让不计较;再坏的人,甚至一只小动物,也要以欢喜心与它结缘。没有人缘,或是相见人不欢喜,皆是前世没有和人结善缘所致。所以广结善缘,将来才会有福报,才能人见人欢喜,也才有度化众生的善因缘。
59、你看弥勒佛布袋和尚,他的度量有多大,多慈悲!如果一个人没有度量,吃不了一点亏,受不住别人的一两句话,就是没有修行!
60、一个修行人,如果不精进修持,不为常住、众人效力,不修福德,不修戒定慧,则龙天护法必定远去,自然业障现前,使身心不能安定自在,致滋生种种事端。相反的,如果守本份,精进用功,则善神戒神、天龙八部来相护持,自然心得清净,安详自在,才能真正安心办道。
61、什么叫做庄严?不起无明,身心清净,是名庄严;慈悲喜舍,行止如仪,是名庄严。
62、修行人要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但在行愿当中必须要先求自度,才有力量广度众生,所以对衣、食、住、名利等,各方面都要看破、放下。也就是要断色、声、香、味、触、法,从这五蕴(疑为“六尘”之误)里面来修,这样才不会受欲望需要的束缚羁绊,而我们的“道行”就是从这里增长出来的。所以出了家要安于清苦、淡泊,才好修行;也才能让众生自然的生信心、恭敬心,才堪做一位真正的人天师范,度化众生、自利利他。
64、“吃苦了苦,能忍才有福”,我们修行,吃的苦有多少,了的业就有多少,但看我们修行用功的程度而定。所以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可以对外求来的。
65、静坐不是枯坐,更不能执著“我在静坐”、“我在念佛”、“我在参禅”等,这些都是“我相”,“著相”修行。如果还有一个“我怎么样”,仍是妄想,不得自在;纵使枯坐千年,就像煮石蒸沙,仍如顽石,不能了生死,必须离一切相,心无所著,没有“我在做什么”。行、住、坐、卧也要如此,不著一切境,不著一切法,心地清净,远离分别,才能超出三界,跳出生死轮回。
66、这个人生就像演电视剧一样,每个人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随着剧情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变化,情绪也随着剧情忽悲忽乐,忧悲无常;而这些喜怒哀乐,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在分别而已。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这样,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的、恶的、好的、坏的,心境常随之起伏不定;再加上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染习深重,总是见恶易随,见善难从;所以看到恶的、契合自己习性的缘境,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遂顺而去;而听到佛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作为,却心生为难,认为那是佛菩萨们的境界,自己只是个凡夫,如何学得来,因此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结果最可惜的是,好的没学到,坏的却越染越深,这就是凡夫见地,本身没有坚定愿力的缘故。
67、有的人不了解佛法,就随便批评修行的出家人,也会有病苦,也有灾厄,也是生死无常。殊不知这色身外表的病痛,与外境上的灾厄,虽然与世俗人等受无异,但是这灵性的昏与明则大不相同。世俗人在这般病厄灾难时痛苦不已,怨天尤人,命终后灵光昏昧,为业所牵,轮回于四生之中。而修行人却能自在舍下这一身业尘,一点清澈灵明的心光,超越六趣,直往西方,这是大不相同的。
68、今生能得富贵,是过去生中布施而得之福报。而此生在享受福报时,如果没有无常的磨难,种种的挫折来历炼,会很容易沉迷其中,不知醒悟,不知求出世解脱之道。等福报享尽时,便随所造作的其他业缘,再受永无休止的轮回了。
69、修行要利他,因为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这样才能使我们脱出人我的限囿,远离执著我相、一切颠倒梦想、贪嗔痴等。而且那些“我相”所引起的种种烦恼,也才能渐渐得到解脱,自性中的无量三昧自然开显;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为前提,一切以脱众生苦厄为本怀,则自身得无事,心胸渐宽广。
70、出家人修行不要怕逆恶的环境,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不能适应、不是自在”的境。因为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成就我们的忍辱道行,使我们愈来愈无挂碍。而当我们的智慧开启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伏那一个程度的烦恼,所以懂得修行的人,是不害怕逆境的。
71、修苦行是从各种执事中去磨炼。在工作之中要能吃苦、能忍耐,一次、二次之后,就不觉得苦,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除。若是越修越觉得痛苦烦恼,那就是业障在翻绞。就像菩萨己从苦行中磨得业障尽除,没有苦恼的感受,做什么事都很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
72、太阳对万物一视同仁,普照一切,好人也照,恶人也照。我们就是要像这样;别人的好坏,是他个人的事,我们自己却一定要心存平等慈悲。如果因为对方不好,我们就和他计较,那我们自己也是半斤八两了。
73、我们在做事时,不要认为是在为佛菩萨做事,或是为师父做,实际上是在为消自己的业障而做。老和尚说:“在我这里没有什么给你们学的,只是叫你们扫扫地,做些苦行儿已。”不过扫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扫不好,扫得起烦恼,无明业障反而缠上来。所以不仅要扫得好,还要能高高兴兴的扫,扫得三障无明烦恼尽净,扫得智慧开朗,法喜充满,才是真扫地。修行就是从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用功夫,断烦恼、了生死。
74、修行是在修心,心若清净,则一切都无障碍。度众生也是一样,用这个“心”在度,不用攀缘强求;既不分别选择,一切众生,胎、卵、湿、化、贫、富、智、愚,都平等度之,也没有感觉“我在度众生”!
75、晓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这样才会很惭愧地发勇猛精进心,接受善知识的教诲。否则自视过高,自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就很难入道。修行就是要脚踏实地,从“一切境”中去调整自己,磨炼自己,去除无明、烦恼习气。要心能转境而不被境所转,才能入圣流。所以修行从心修,是在“修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若能调得自在,自能明心见性,智慧开朗。
76、修苦行是去除妄念最好的方法。在难行难忍中,一切看破,万缘放下,一心做去,就没有分别,没有烦恼,自然业障消除,无明不起,而法喜充满。功夫日久,一切事情都会明明朗朗,无不通晓,智慧大开。
77、以前的祖师总是安份守己,不求闻达。因为越是默默无名、不攀缘的人,越是好用功。若是心多攀缘,则意根散乱,心常骄慢,易致失败,而道业不得成就,也枉费我们来出家。
78、智慧胜过神通,神通只是智慧的妙用。智慧是光明,能善巧分别,明了一切事理,破除一切无明烦恼,了脱生死。若求神通而没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佛道,仍然落在三界之内,六道轮回当中。
79、修行不是修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是不会有道行的,深浅别人一试便知晓。《金刚经》云:“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修行是“密行”,是修行自己的心,向内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是向外攀缘追求得到的。然而即使自己真有功夫,也不必故意让别人感觉出来,这样才好真实办道。
80、真正修行的人:“道心”很坚固,“愿力”很坚强;当境遇越坏时,越能深刻去体验,反而能培养坚忍的道行。所以说:“无苦不成道”。出家和在家大不相同,出了家是越苦越好修。
81、修行和世俗不一样,不是在争对不对。以前有两个徒弟在打坐,一个坐得很庄严,一个人坐得东到西斜;可是师父拿起香板,却打那个坐得庄严的徒弟,目的是要看看他心中是否也庄严。如果不是真的很庄严,就一定会起无明嗔恨,二生烦恼;如果是内外都庄严的人,反而会很虚心惭愧地请求师父开示教导。所以说修行不是在争对不对,而是要看自己有没有真功夫----即使你做得都没错,人家却硬说你不对,你也能接受。
82、修行一定要在大丛林,人多的地方,才会有参学磨炼的机会。否则一二个人住在一起,没有丛林规矩的约束,很容易变成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失去磨炼的机会。
83、在世俗社会,有分贫富贵贱,但佛门中就没有这种分别。无论是贫是福、是贵是贱,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对待。因为“未成佛要先结人缘”,要与众生广结善缘,将来度众生才有法缘。
84、“三皈依”要好好去体会。譬如皈依法“智慧如海”,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是空性,是从修行中自然修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且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指出来说那是“智慧”,因为智慧是“无色相”的,譬如佛陀所说的经典就是智慧。在日常行持当中,我们所做的一切事能达到圆满,就是智慧的运用。
85、社会的“境”很多,但“境”从那里来?从我们的“心”所生,你若不去感觉它,就什么“境”都不存在。
86、我们现在都是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轮回当中,真艰苦!因为做人“艰苦”,堕畜牲也“艰苦”,但是也只有在六道轮回当中,从这个人身来修,才能成佛;若是没有经过六道这个“苦”,没办法修行。然而六道中虽然很苦,但我们自己苦,可以去体谅别人的苦,体谅一切众生的艰苦,可以让我们来行菩萨的“六度万行”、慈悲忍辱、自利利他,就是来过这个苦劫。这样渐渐修,积功累德,而究竟了生死,证无上道。
87、修行要怎么修才会有正念呢?就是先从衣、食、住方面来简单化,不去贪它,执著它,无好无坏,可以过就好。虽然这衣、食、住,三岁小孩都会讲,但行起来较困难;我们修行人一定要从这方面下功夫,去除我们的贪念。这样自然会产生正念,到临命终时,意不颠倒,才会“灵灵觉觉”地现出光明。
88、“住山”修行要有住山修行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不会去想吃的,衣、食、住方面能随缘,这叫做“天人供养”。山上有什么就方便吃,所以不会有贪念。
89、有的人虽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著相”修行,执著“人、我、众生、寿者”四相;不但引起烦恼、颠倒想,到最后竟说自己很有修,说自己“得到什么,得到什么…”;其实已经错误了还不自觉,甚至影响别人,这些都是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
90、出家修行不要“好事相”,要真正为修行而修,这样道心才会坚固,每天心才会安定。修行也不是求相安无事,要能吃苦,但这个苦不是只是做事情的苦,还包括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考验。所以当你有感觉“艰苦、烦恼”的时候,就是在考验了。这时你必须运用智慧来降伏心念上的障碍,拿出修行的精神来克服万难,因为“有境才好修,无境不成道。”
91、老和尚一生都念佛,出家时,方丈转尘上人看老和尚的根基很好,就教他念佛。有一次寺内在听学讲经,当时老和尚亦趋前要学,转尘上人却对他说:“去!去念佛,去做你的苦行,要听什么?”老和尚当时听了心里难过,想着:“出家就是要学经,竟然不让我听!”不过老和尚毕竟是有根基,有善根的人,虽然感觉难过,但心里会转境,立刻说:“好啊!师公叫我怎样,我就怎样!”所以直心就是道场,老和尚就去做他的苦行,去念佛!就这样一门深入,边做事边念佛,福、慧双修,才有今天的成就。他一心专注地念佛,所以也教我们念佛,教我们对净土深入的修行法门;这是最直接、最稳当、也是最契合我们现代人根基的修行法门。
92、《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自在”是什么呢?就是观这个心,让他“自在”,不管什么境界来,或是妄念纷飞时,同样保持“寂静”。佛号抓紧,没有好、没有坏;没“好”念,也没“坏”念;没“高兴”,也没“生气”。时时观住这个心,就是“观自在”。所以说“观”呢?不是“一直去观”,一直去想“怎样、怎样?”而是当我们“心猿意马”,妄念纷飞,坏念头起来时,我们就把它“观住”。不可以被这些幻化的妄念转走,就是在观这些东西,让这个心能时时都“自在”、“清净”。所以在行、住、坐、卧方面,不论是念佛、礼佛或在禅堂内外都一样。这个自在心不可以被“境”转走,就是“观自在”了。
93、修行一切法门都是讲这个心,我们行持也是在“行”这个心。这个心若有定力,就会像清净的水静静的时候一样,如如不动,物影投映,无所不现。所以当我们的心很清净的时候,自然能明了一切真相。我们念佛就是要将这个心念到像水一样的清净寂静。心若散乱,不清净,就如同浊水般的污秽;坏念头很多,会去分别好坏,什么东西好吃、不好吃,或香、或臭,著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里。因此念佛念到这个心很清很明,无杂无染时,自然不会执著“五蕴”;这样六根对六尘不起作用,烦恼断尽,五蕴皆空了,自能度一切苦厄,现出自性光明智慧,通达甚深微妙法。
94、我们出家就是要来断这“七情五欲”,但是要断这“七情五欲”不可执著。如果执著不吃不睡,会造成虚火上升,扰乱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身心散乱、四大不凋、体衰气弱,甚至会吃不下、睡不着;当不能吃、不能睡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念,很容易走偏路。所以我们在修行受持当中,不要执著“不吃不睡”,或要“怎样、怎样?”毕竟还要这个身体来修行的,应以“平常心”来行持,行、住、坐、卧取“中道”,这样来保持我们的身心,安养我们的身心。因为修行取中道,就可以行持我们要走的路程,自然在修行的路程上比较不会有障碍。
95、信佛要怎么信?就是要皈依三宝。因为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有佛才有法,有法才有僧。而法是什么呢?“法”就是正法,是佛祖修行所悟出来的道理;而佛悟出道理以后,再来度我们,让我们依随这个法来修,使末法众生有依靠。“迷者众生,觉者佛。”如果时时保持我们的心是念佛的心,就是“悟”,就是“佛”,心心都在念佛,就是时时在“悟”。
96、众生无始劫以来轮回生死,一直到这一世虽然得到人身,但还是在六道当中。而无始以来的坏念头、坏种子,依然如影随身,所以我们要勤求忏悔,忏悔过去的业障。受戒也是一样,尽量求忏悔,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才可以得到清净戒。众生皆有佛性,但必须要靠修行并忏悔业障,才能成就佛道。
97、丛林以规矩为宝,出家修行要依规矩去修,不可依世俗法,把世俗的念头再拿来佛寺绕圈子。一个守规矩的人,身心会自在、宽涵而无所挂碍。
98、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无色相”的,都是自然的,不像我们娑婆世界这里所有的衣、食、住,都是“有色相”的。所以不要把种种有相的吃、穿“观想”到西方去,因为这也是贪,就是“著相。”如果著相修行,在静坐时,你所想的念头会现出这个“境”来,若没有定力就会出问题,很危险!所以不要把“有色相”的一切拿到执著,“无色相”的境界不是我们所能想出来的。
99、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无量无边,而冤冤相报、相缠,使我们在修行过程间产生许多障碍;所以每天都要忏悔业障,更要发愿,发愿要了生死,要普度众生,才能成就无上道。
100、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不可能不会有事情;有人就会有是非、有烦恼,有一切种种的事情、种种的念头,所以遇到境时,“愿”要更加坚强。要拿出愿力来!不去感觉它,就能不起烦恼、执著,而心开意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