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天喜地过大年
叶(内蒙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节也一样。虽然现在的元宵节和记忆中的花灯会,看起来好像大差不差、大同小异。其实差远了。一如年味越来越淡。只是我嘴笨说不出具体差在何处。也许是感觉吧。
每逢元宵,村里的惯例是扭秧歌。乡村花红柳绿的秧歌队,可能不如城里的时尚,自然也不会比城里的更有板有眼。不过却也扭出了自己的风彩。大年初二起,秧歌队就开始排练了,为了扭出自己独有的特色,父老乡亲们群策群力,也算得绞尽脑汁了。老话不说了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未必真有这么夸张,但也差不了多少。等到习练的火候差不多时,元宵节也就已经在路上了。

初十开始转村。
正月十一那天,秧歌队早早来到了我们村。打眼一看,耳目一新,还蛮像那么回事,个个也都够得上训练有素了。秧歌这东西看似简单,其实技术含量相当高。先说打鼓吧!什么起步打,什么懒舞锤,什么秧歌鼓。据说都有自己的门道和风格。比如起步走的时候是一种打法,鼓声乱而没有节奏感,那就是告诉所有人,他们还在路上。等进了院子,鼓声便开始变得急促,一阵紧似一阵,这等于变相提醒秧歌队要尽快做好准备。随着秧歌队的上场,鼓声的节奏感就全然不同了。不知不觉有了鼓点。
到了这会子,秧歌队的表演才算正式开始。
只见他们手里的扇子,前后舞动、上下翻飞,随着手腕灵活的抖动,抖出了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形象。敞亮而诙谐,火热而激越。令人眼花缭乱,欲罢不能。前面的总指挥,驾轻就熟地指挥着秧歌队的每一个人: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条不紊。当然秧歌队的每个人也都不是吃素的。那整齐划一的舞步,完美无暇的表达,也足以让人赞不绝口了。

正当我们全神贯注,看得如痴如醉。一对老夫妻也加入秧歌队,兴致勃勃扭了起来。眼见得俩人心里眼里只有彼此。那份忘我简直如入无人之境。有点让人感动。还有旁边的两只小毛驴更搞笑,竟然也随着秧歌点,绘声绘色的扭了起来。秧歌队的轿车也在这会摇摇摆摆上了场。没想到的是轿车忽然卡住了。怎么办?别急呀,人家毛驴都没有放弃呢。只见小毛驴费力的拉着轿车,老两口默契地边扭边给毛驴鼓着劲。看的人都情不自禁向轿车靠近,忍不住想去帮忙。更加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画风突变:轿车居然快速扭了起来。
原来如此!

在场每个人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忍不住心里赞叹演员们高超的演技。演罢这个高潮,扇子队开始互换位置,观者也只看服装,忘了人。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秧歌服交叉来去,配在一起别提多养眼了。鼓声慢了下来,秧歌队便也随其自然停了下来。人们议论纷纷,会看门道的内行开始发表高见,我这个外行当然就只有看热闹的份了。
没完呢。接下来压轴的可是唱戏。用腿的出场,用嘴的进场。那嘴可不是吃素的。边走边唱,吉祥话满天飞:什么财源广进,万事如意了!什么福如东海,大吉大利了。
扭完唱完,东家赏钱。一场隆重的秧歌舞才算正式落下帷幕。这才只是其中一户,要知道诸如此类的表演,家家户户都要来一场。直到全村的每户人家都扭完,才能真正的收工回家。当然也早就挣得盆满钵满

十五那天开始游九曲。游九曲是我们这儿元宵节的另一个活动。那是清一色用灯围起来的一个大迷宫。我们这儿流传着一个说法:能走出去迷宫者,就预示未来一年顺顺利利,走不出去当然就代表不顺利。其实只要从入口跟着走,所有人都能走出去。所以不用担心,大过年的都想讨个彩头,不会让人走不出的,放心吧。不过是一种娱乐!老老少少都乐此不疲地去走走。当然是希望自己新一年万事如意了!孩子们嬉笑玩乐,蹦蹦跳跳。大人们喜气洋洋,相互问好。过往的烦恼早都抛到九霄云外了。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会把上面的灯,偷偷摘一个揣回家许愿,祈求自己早生贵子!总之游九曲是人们想完成自己的夙愿,祈祷的一种娱乐方式!
这个九曲一办就是三年,这三年里不论多忙!南来北往的人都乐意来游游,游走所有晦气!一年顺顺利利!
十五过完是十六。十六开始,所有的商铺也都开始正式营业。一切也按部就班恢复了平日该有的秩序。春节正式落下帷幕!

编辑制作:童话
作者简介:叶子,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汉家女子!喜欢把茶余饭后的感受打磨成记忆的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