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泰 伯(接上期)
一肩担尽千秋责
“士”作为知识阶层,不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在历史的浊流中有儒士、隐士和名士之分,形成了三种表象上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性格特征。但总体而言,他们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有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一般都对现实抱着“批判”的态度,具有更高更深更敏锐的洞察力,其思想及行为对社会思潮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与统治集团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既是千方百计笼络争取的对象,又是处心积虑加以提防、打压的对象,因此,其个人的命运和际遇总是在荣辱更迭中与悲欢离合相伴,人生跌宕起伏,甚至波澜壮阔;但不管个人命运如何,他们的内心总是承载着沉重而神圣的社会责任。在与统治集团合作、对抗、妥协的一系列复杂斗争中,承受着理想与现实尖锐矛盾的痛苦折磨和煎熬。尤其是儒士,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主流群体,他们奉行孔孟之道,把“仁以为己任”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之道,修心养性,具有高远的社会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无论身处社会何种阶层,始终怀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信念,积极入世,不忘使命。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象陆游“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遗书,还有个人穷困潦倒,生活颠沛流离,依然忧国忧民,面对安史之乱的动荡,忧心忡忡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杜甫等等,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流方向,为培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无愧于民族的脊梁!

儒士在个人修养上以孔孟圣贤为师表,追求君子人格,孜孜不倦地学习仁道,阐释仁道,并自觉担负起传播仁道、弘扬仁道的使命,内修其圣,外求事功,努力成为道德楷模并以身示范,教化、影响众人。在个人生活中,他们以德立身,以孝治家,待人处事,宽厚仁爱,诚信守义,以儒道精神培育家风。读一读《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之类书籍就能从中领略出那些名儒贤士博大宽阔的胸怀和道德风范。在政治生活中,儒士们怀抱“行道于天下”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凭借自身睿智活跃于各个时期的政治舞台。他们忠诚敬业,坚守正义,刚正不屈,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民族命运之中,在血雨腥风的政治漩涡中,或力挽狂澜,或推行改革,为推进中国社会政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巨大牺牲,他们始终是推动中国政治文明的先行者和牺牲者,在中国社会每一次改良、政治文明每向前迈进一步的背后,是儒士们呕心沥血的辛酸和生离死别的凄惨!诸葛亮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唐韩愈以孔孟道统自居,为力挽中唐政治危机“不平则鸣”,屡屡上书痛陈时弊,抨击权贵,甚至上奏《论佛骨表》,直言批评唐宪宗事佛迎佛骨,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之举”,结果是触怒龙颜,得罪权贵,一贬再贬,不仅个人仕途屡不得志,还连累家眷,被逐出京城,流放潮州,其不畏权势,敢于把个人荣辱乃至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的风骨气概,不亚于关云长的单刀赴会!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明朝大儒王阳明、清代为启蒙资产阶级革命做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黄宗羲以及近代史上推动民主维新的康有为、梁启超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以及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等中国先进先觉的知识分子,都是肩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推动中国的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上的耀眼明星!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警营作家。著有《论语通俗解读》和杂文散文集《阿Q重返人间》、大型剧本《寡妇送匾》。《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目前是陕西省和宝鸡市作协会员、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