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966期〉
《雨中见识极乐寺》
作者:杨勇
主播:鸿云
总编:阳光波
编辑:夏天


8月2日,哈尔滨降雨。受台风“烟花”影响,连续几日的雨,终于扫去了整个夏日的炎热。迎着细雨,顺路去极乐寺参观。虽然我不是虔诚的佛教徒,想来每位中国人大抵都深藏着一颗佛心。雨中的极乐寺,庄严肃穆,轻轻的香气和烟雾弥漫在雨中,比之香火鼎盛的平日,这雨日更让人觉得清静许多,也与那句“佛门静地”更切合了。

这座民国时期建起的寺院,再有两年就是百年了。它与隔路相傍的文庙,也该是见证了百年中国,特别是百年哈尔滨的沧桑历史。这期间的屈辱、隐忍、抗争、怪诞、荒唐、惨烈、波折,是是非非,林林总总,它们以沉默来面对,静观其变,静观其乱。这静观中显出它们的干净,也应着极乐寺里的那幅对联:“愿大地都成净土,问众生谁是如来”。极乐寺与文庙,更像是哈尔滨两颗跳动的心脏,输送着中华文化的气脉,为多元文化下的哈尔滨增添了几许华夏人文的分量。
分量是计量单位,是数值。但是,在社会人文领域,分量是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雨中的极乐寺,光顾的有青年人,有老年人,还有夫妻和母女,甚至还有残疾人。这些人有的笃信佛教,有的可能如我一样,寻一处清静之地,安放一下浮躁的心,“永世有因,大悲观自在;诸天无相,极乐仰文殊”。人异于动物之处,就在于文化吧。具备人文思想,才使人称其为人。寺院、文庙、宗祠、博物馆、图书馆、学校等等就是人文思想的载体,托举着这个社会的人文分量。而1966年至1979年,极乐寺完全关闭,想来会出现多少在狂风骤雨下无处安放的灵魂。资料显示,1966年8月的一天,一群红卫兵把极乐寺藏经搬到院子里,准备烧毁,当时的哈尔滨市图书馆馆长陈耀中派一些同志与红卫兵交涉,才设法保住了藏经。陈耀中因此一事,便可千古盛赞。
而今,在这红砖青瓦的殿堂里,供奉着观世音、弥勒、如来、文殊、药师佛、八大金钢、五百罗汉等各类佛像,千姿百态,也千奇百怪。有的面目慈善,有的则面目狰狞。听说,显狰狞相是为了驱逐魔障、猛烈教导众生。相传隋朝时,史部侍郎薛道衡于一日参访钟山开善寺,见金刚多现怒目圆睁之威严忿怒相,而菩萨则多现温婉低眉之慈悲寂静相,心有疑惑。遂问小沙弥:“金刚为何怒目?菩萨为何低眉?”小沙弥应答:“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菩萨显两相,我们人不也是一样吗?善恶交织,美丑难辨,一个人身上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撑伞漫步在雨中,青石路湿了,露天矗立的观音菩萨湿了,浮屠塔湿了。塔上的铜铃声伴随着风声和雨声,传入耳畔,仿佛在召唤迷途的灵魂。转过药师佛大殿,看见一个俗家弟子诵读着诗经,我匆匆走过,怕打扰了他。他却旁若无人地继续念叨,想来要比我笃定得多了。再往寺院的更深处,便是倓虚老和尚舍利存放之处,我曾经与朋友去那里拜谒过。举目四望,眼前的广场空旷,而北向的林木茂密,空中的雨丝绵绵不绝,香火飘过孤寂清静的门楣,消散在湿润的空气里。
再过几天就要立秋了,想来炎热即将要过去了,而今日的雨算是对酷夏的告别吧。我在这样的时日走进极乐寺,看到的应该是草木最繁茂的极乐寺吧,雨正稀释掉空气中的燥热,也应该可以稀释掉生活中的忧闷。寺庙里的殿堂飞檐高跷、立柱斗拱,可以百年屹立不倒,有“墙倒屋不塌”之说。融汇着古代建筑艺术与宗教理念的极乐寺,佑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抚慰着众生无所托寄的心灵。唯愿:“佛光普照,九州康泰;法智圆明,四海升平。”
2021年8月







总编社长
副社长
中国都市文学社分社江苏社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