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半坡
唐建武(甘肃合水)


几年前曾去过一次半坡博物馆。由于对地铁不熟悉,居然坐反了方向,到达终点站,然后重新买票去了半坡。那天下着雨,在半坡旁边的大桥之下折腾了几个来回,才找到了半坡博物馆。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我游完了博物馆。那时馆里正在展出唐代的一批珍宝,我得以饱眼福。珍宝馆门口有一个女士,看我对珍宝有兴趣,就主动给我作起了解说,并建议我一定要去游一游汉阳陵博物馆,在咸阳,是汉景帝刘启的陵墓。我记住了,终于找机会去游了一次。去时火车,回时旅游大巴。见到了高台建筑阙,也见到阳陵内的遗存以及阳陵周边的银杏树。最让人难忘的是,便宜好吃的脆杮子,我一次居然吃了二斤。晚上朋友回来,居然带的也是。每每想起脆柿子,就想起珍贵的友情以及在半坡珍宝馆见到的那位有文化有修养的女士,她对文保的熟悉以及对文化的喜爱,至今令人感动。西安及周边的文物她如数家珍。之后,我为孩子30元钱买了一个埙,这次去已涨到35元一只了。制作者吹得很动情,而观者买者却竟无一人,我让壮壮驻足停留一会,他也没有兴趣,我只好作罢。


这次去半坡,得缘于给壮壮看牙的间隙,坐地铁,纺织城方向,半坡下,无有周折,很快来到门前。壮没有带学生证,也得以享受半价20。他喜欢收集门票,一下子有两张,很开心。进去,就参观出土文物,最珍贵的应是人面鱼纹彩陶盆,上过中学历史课本的。还有一些刻划符号,有点像汉字的雏形。我也看到了以前农村的两个场景:织麻布和捻线。捻线工具本来记着呢,因年代久远,也想不起来了,是不是可以叫捻锤也未可知。还有一个尖底瓶,不知道如何立起来,也不知道什么用途。
半坡位于渭河支流浐河的阶地之上,属于新石器时期,先民已会筑屋,多为圆形屋,方形的较少。有了很高的审美意识,头饰做得很精美,骨针很细很光滑。彩陶上有指甲纹等各种纹饰,美得让人惊叹不已。有了祭祀活动,有了葬仪,有了完善的造屋技艺。出土地有好多葬坑,死者形体姿势各异,还有一种瓦罐棺,比较特殊。因为不专业,对各个文化遗迹及文化层解读有限,只待下次再来了。


半坡也有好多文创产品,比如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了,对现代人来说,吹奏难度有点大,小孩不喜欢,倒是葫芦丝、陶笛、柳笛等适合孩子们。看到后面有许多仿原始人的茅草屋棚,我想去看,壮说,假的,没有兴趣。
人类一直在进步,也一直在丢弃,于是,好多东西就变得陌生了,或很快就消失不见了。比如胶卷相机、收音机以及弹弓、沙包等也像这半坡文物一样不多见或成为后人观瞻的物什。而得与失的变奏一直就在进行着。




唐建武,七零后,甘肃合水人,中学语文教师。喜好读书,业余写点文字,记录情感,记录生命历程。曾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作品。《孤寂怡人》是第一本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