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文科,笔名秋韵168。内蒙古托克托县人。1981年8月毕业于呼和浩特市师范学校。从事义务教育近40年,市级语文教学能手,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酷爱祖国的诗词格律,尤其是绝句文化,是托克托县作协成员。是《雅韵清风》创作园地的创始人、群主。作品多发表在《都市头条》《美篇》《简书》等网络平台。遵循的原则:立足原创,出精品绝句;自娱自乐,绚夕阳精彩。


元宵节之风俗谈
文/秋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描述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已是久吟不衰的名句。
元宵节,在我们当地可是农俗中很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春节庆典活动中最后的一个隆重的节日。
依我们家乡的习俗,元宵节前后红火三天的时间,从正月十四起,元宵节庆祝活动便开始了。主要的习俗有:
(一)吃饺子

跟现在的人不太热衷吃饺子不同,五六十年代,我们过元宵节必吃三顿水饺(正月十四早上,正月十五早上,正月十六早上),那时候北方人不懂汤圆,听都没听过,更别说见过吃过啦!北方人就吃水饺,羊肉萝卜馅,或者猪肉白菜馅。饺子包的鼓鼓的,形状近似于古时的元宝,所以我们叫吃元宝,喻意一年财源广进,生活幸福。
那时候,每到正月十四早上,天没大亮,家里的大人们就会起床,擀面皮包饺子,孩子们也会早早起床,穿好衣服,坐在大炕上眼巴巴地盯着锅里飘起来的水饺!等熟了,那个狼吞虎咽哟!现在回想起来都想笑!(日子太苦了,一年只吃七八顿饺子)
等吃完饺子,孩子们便套上春节时父母给拆洗好的“新”衣服,口袋里装上些许零散的小鞭炮,到院子里一个一个放炮去了!(那时物资奇缺,即便有钱,也买不到几挂鞭炮。于是乎大人们把成串的鞭炮拆开,让孩子们单个响)

现在,时代进步了,日子富裕了,物质丰富了,信息和物资也全国流通了,北方人也在元宵节前后吃开了汤圆,喻意一家人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吃饺子只是元宵节的一部分,记忆中,跟谁家里大人或者小伙伴们结伴看红火更有趣,更令人难以忘怀)

(二)挂红灯笼丶赏灯
挂红灯笼:
以前在乡村,每年的正月十四,等吃完水饺后,全家老少便开始裱灯笼了。(那时的灯笼框架子是木头做的,每年都用)等大人们取回灯笼,刮尽上面的旧纸旧浆糊,然后先裱一层白纸,接着便是全家人展示剪纸功夫的时候了。你剪年年有鱼,他剪五谷丰登,奶奶剪三阳开泰,妈妈剪八仙过海……然后根据灯笼的形状,把这些彩色剪纸小心翼翼地裱在灯笼上,灯笼便焕然一新了。最后,大人们在一个个陶瓷灯盏里倒上葫油,用麻纸做好灯芯,放到纸灯笼里。等到夜暮降临,大人们响几个麻雷炮仗,便点着灯笼高高挂在大门外。大人小孩喜气挂上眉梢!
现在的乡村每年还挂红灯,所不同的是,红灯笼是买的现成的,灯是电灯泡,从年三十起一直点到正月十六,每天傍晚亮,第二天天亮灭。可是缺少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裱糊灯笼的热闹,总感觉淡了过节的乐趣和氛围。

赏灯:
从前,乡村里过元宵节是较讲究的,也是颇有情趣的。人们在十四晚上挂出灯笼后便开始串门赏灯,大家夸完张家的老虎灯真有神,又夸李家的白菜灯做的以假乱真;赞过刘婶家的大红公鸡灯精神抖擞,再赞王伯家的大白兔灯惟妙惟肖!大家一夜的欢笑,一路的祝福!一年的收获喜在脸上,新年的愿望装在心里。孩子们呢,在灯笼的熠熠灯光下,追逐丶嬉戏,男娃响几个小鞭炮,女孩捂着耳朵嘴欢笑!
后来,到了城里,便有了灯会丶灯展,各小区丶各单位丶各乡镇丶各团体,分别制作形态各异,内容丰富,展示成果的花灯,陈列于城道的两旁,供城乡居民观赏。游人每晚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老人们指指点点,评议着花灯的内涵与质量,年轻人欢天喜地,留下青青的倩影,展示着青春的靓丽!
(这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地都出台了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空气质量好了,但是没有了过年和元宵节漫天飞舞的璀璨烟花和震天响的爆竹声,老觉得春节的烟火气息总是不浓)

(三)放焰火
在六七十年代,过元宵节村里是要放火的(焰火),那时的各种花炮都是由村里的炮匠师傅们做。一到正月除六七,这些师傅们便忙乎起来,做木炭,购火硝丶硫磺等,然后做成了各种花炮,有大麻雷(二踢脚)丶三打金弹(点燃后喷射硫磺火球)丶花筒丶起子火(能穿高带响的炮竹)、扑连炮(点燃无固定方向向四方乱窜的炮竹)等等吧。到正月十四,师傅们就开始忙乎着做“城”了。所谓“城”,就是把双人课桌四腿朝上,用麻绳把各种用途的炮竹按燃放的先后顺序设计绑到桌子里,用火药引线连到一起,然后将引线头留到前面。最后用彩纸把桌子正面侧面裱起来,上边缘画上城垛口,正面画成砖墙样子,下方画上城门,将火药引线露到门外。如此几个城放在不同的地方,用铁丝连结到一块,在铁丝的某端(由村里德高望重之长者决定、安排)安装一个“走兔”(靠火药反冲力向前沿铁丝穿行,点燃几个“城”的火药引线)。这几个城是焰火的压轴戏。

每晚在灯中通明的氛围中,大伙首先要敲锣打鼓热闹一凡,然后到天黑后一段时间后(大约十一点左右吧)开始点小焰火,这些小焰火也颇有情趣,设计者们做成了诸如“猴子尿尿”“鹅下蛋”“天女散花”等等各种造型,大家跟着点火师傅一个个轮流着看,你推我搡,左躲右藏,满脸的欢欣与陶醉!
小火点完了,压轴戏上演了!走兔点着了,“嘶——”的一声,向着一个城门飞去。转眼之间,万炮齐发,冲天而起,震耳欲聋,目不暇接!惊叫声,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此城炮火刚息,走兔又奔向另一城。场面又掀高潮!每到这时,人头攒动,鼓乐震天!好一派欢乐丶祥和丶喜气的景象!

放焰火每年三天,正月十四丶十六规模小点儿,正月十五是重头戏,人最多,场面最热闹!
后来,村里的焰火越来越少了,都集中到了县城里,而且,县城里的焰火也主要是放礼花,没有过过去的热闹劲,慢慢的,儿时的放火场面逐渐成了美好的回忆!
(但是,很多元宵节的传统节目被传承了下来,丰富着人们的节日生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四)舞龙丶高跷丶扭秧歌
在家乡,正月初八一过,人们就翘首以待等着元宵节了,为什么呢?因为元宵节期间各村都锣鼓喧天,更重要的是,村舞龙队高跷队秧歌队开始表演了。
正月十一前的几天,大家就开始了排练,正月十二,正式亮相街头,叫做踩街,一整天队伍在村里的大街上表演。正月十三,是“杨公忌”日,按风俗这一天什么事务都不可以做,所以,每年的这天,秧歌队舞龙队偃旗息鼓,休息一天。


等到正月十四,表演正式开始,一连三天。白天,舞龙队、秧歌队走街串户,走到哪家,哪家人赶紧打开大门,放一挂鞭炮,热情迎接龙鼓队秧歌队进院热闹一番,临走时,每家每户会给个一二百的辛苦费,算是对大家的酬劳。然后,主人家兴高采烈地响一阵炮,上几柱香,表示吉庆。这叫开门纳喜!
等到每晚灯火通明之时,在村子中央的放焰火场所,舞龙队在锣鼓声中潇洒自如地表演,向村民们尽力展示其高超的舞龙技艺,赢得村民们的齐声喝彩。舞龙队的后面,紧跟的便是高跷队,飘逸的戏服,耀眼的头饰,专注的演技,整齐的步伐,搏得大家鼓掌叫好。紧接着,便是秧歌队过来了,猪八戒憨呆可笑,孙悟空身形敏捷,沙僧忠厚老实,唐僧慈眉善目。划旱船的老翁精神可擞,坐船的美女顾盼生辉,骑驴的小媳妇儿伶俐活泼,提烟袋的老汉儿滑稽逗人,张生戏英英眉来眼去,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意绵绵……尾随最后的,是手执彩扇的秧歌队,服装艳丽,身姿柔美,步伐一致,队伍井然!

表演一直进行到半夜时分,等到焰火齐发,表演进入高潮。
真是:春到人间暖,节至万家圆。彻夜歌舞贺,国泰幸福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