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俗物自成趣 健笔如龙意纵横
文/余一

焦建富先生是我远方的朋友,虽未曾谋面过,但我们内心深处就像熟识而神交已久的人,一段时间没有通话,就会彼此惦记的。
首先,焦建富先生是个有思想,有态度的画家。这些年来,他立足自己的文人画写意,坚持在绘画的空间里表达他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思索。

焦建富先生的作品,艺术上突出的特点:
一是思想深度上,挖掘当代人的困惑、不安。面对时下的社会状态,敢于用冷峻、犀利的视角切入。当代人的情绪不定、原因是物质经济的压力,安全上的不自主,势必反映在行动、言语、处世心态的焦燥与困顿。在焦建富的系列白衣高士(抑或是衣着古风、实为今人)图里,人物的神态与近景特写的面部表情,可以读到画家的内心状态。
比如《都说喜来了》,一只蜘蛛落于眼前,喜从天降,但画中人的面部呈现的是忧郁、愁苦,巨型的芭蕉叶压在头顶,可以说是化无形的沉重与眼前,五官也是很冷峻的,有眼无珠,看不出任何喜悦的气息。

二是用笔极其疏旷、构图讲究,章法奇险,这是一种完全脱离了“应物象形”的写意人物画。如画于庚子初秋的《自鸣图》,画幅呈现的是一张脸,笔挺的鼻梁与鼻毛、胡须及眉头眉毛,构成了山水画中的岩石与枯树,再仔细看眼眶与眼珠,里面暗含了一个无助、消瘦的人,而淌下的泪珠,里面有字,题款新颖别致,观此图令人遐想翩翩,作者可以说是自况、也可以说是读画人悲苦自鸣,此作有山水画与漫画、人物肖像画与哲理画等多重意义的复读与警示。

三、画家有坚实的西画功底,但处理画面时,故意三分写实、七分写意。
焦建富先生在形式构成、线条笔意上,追求文人画的理趣。笔力雄厚,气味静穆,线条多高古,笔法圆劲,人物形象奇倔、夸张,细致处刻画入微,疏张处只写大概。
近段时期,焦建富在一些配景的人物画上,做了适当的加法,山水树木、房舍石头、飞瀑流泉,比先前略有增加笔墨,更显得画面充实与耐人寻味。有幅题为《遮光伞》的小品,伞是张开的,但画的极小,而一个缩脖笼手耸肩的人,形影相吊,太阳的强烈与扭曲变形的脸,产生强烈的对比,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明天干点啥呢》,这副作品用青花做底画出一个大大的盘子,一个人躺在那里苦思冥想,不言而喻,画的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我们该干点啥?如今疫情下,想干点什么都难?这副小品,令人深思,也看得出画家在忧国忧民,人人都在苦逼中艰难度日,我想:时代发展到今天,第二大经济体的人还在为明天的吃饱吃好忧虑,我们的人均GDP还是倒数,发展经济、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不在报告里,应在整体的环境里。
《走一步不一定看出一步》也是哲理性的命题,画面的处理别开生面。一黑一白,有点黑白两无常的感觉。两个人走路,我们习惯于走一步看一步,循序渐进,但路上的预设与选择的路,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明白的。
四,我个人的看法:一个画家选择怎样的表达,就像我们写文字一样。诗人自有手中笔,凌云诗意自纵横。个人风格的形成是其长年思考的结果,焦老师的画我观察了多年,他的用意、他的想法、他的习惯,只有他自己最明朗、最可亲,我们读其画应当静下心来细细体味,方能悟出里面的画外之画,就像一首诗,不要生怕读者不懂,生怕别人曲解其意,于是有人左一笔右一笔,面面俱到,这样的诗不一定好,因为堵住了我们的好奇,好诗一定是留白的,同理,焦建富的画有大大的“留白”,所以动人。
这是我们都应学习的。
(附:焦建富国画的近作)













(制作:淳熹)
(责编:余一)
出品人:江西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