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刘来和,陕西韩城人,六零后,从业教育、建筑。韩城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曾在巜龙门杂志》《韩城日报》《渭南联苑诗词园地》,渭南广播电视台,《微韩城》和都市头条发表。
怀念父亲
今天爸爸去世十周年的忌日
父亲是一位老农民,老党员,生在一九三四年正月初四,殁世於二零一二年正月廿四日,享寿七十九岁。父亲他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十四岁丧母,十七岁丧父。虽然曾祖父是秀才,但在战争年代,父亲只读完了初小〈四年级)。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他能吃苦、肯卖力,他十六、七岁在芝川踩拧花车子(那时没有电,就是把带籽的棉花去掉籽变成皮棉)时饭量每天三斤干面都不足性,这时思想超前,加入了共青团,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头(竹园)的外公是一名共产党员,转头村党支部书记,他家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外公他为女儿挑女婿必须是共产党员,大女儿嫁给本村一队青年党员吴开生,二女儿通过范村的一位杨姓老人(此人当时在转头村河槽看水闸)了解到我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经过媒人,就把二女儿嫁到范村我们家。
父亲严格要求自己,一九五八年响应党的号召,作为大队团支部书记领着社员在崖岔(桑树坪)住窑洞,大炼钢铁。随后大队干部、小队干部认识了化肥的重要性,使粮食亩产量大大提高,以至于在三年困难时期,范村社员没有饿肚子。父亲当了多年大队党支部书记、生产队干部,心里装着集体,想着社员。当年生产队是工分制,男劳动力一天记10分工算一个劳动日,女劳动力一天8分工。父亲是大队支书从不给自己多记一分工,一年没超过320个劳动日,甚至有一年还不到300个,但有的干部记的工分比满勤还多。一九七零年中季韩城筹建黄河电厂(后改为韩城发电厂),以及煤指(韩城矿区煤矿建设指挥部)等建设,需用大量砖块,需要运输,村队干部瞅准时机,决定到陕北买牲口,把队里生产的砖、瓦供应,最后这个任务就落到父亲的肩上。第二年的正月准备买牲口,当时的钱是十八块八毛八(票面10元、5元、2元、1元、5分、2分、1分),票面小不好带,就在棉袄、棉裤里缝上几个兜兜把钱装好,正月二十八和另外两人就出发了。
在到达陕北榆林,经过打听最后落脚定边县购买牲口,当时的定边农村特别贫苦,吃的多是黑豆面馍和小米,特别是黑豆面馍很难下咽。经过精挑细选、讨价还价,从当地七、八个村子,最后买好十三头高脚(牲口),他们三人硬是靠一双脚板,吆上十三头高脚,白天赶路,晚上歇店,有时晚上寻到店或村庄都过了十二点,喂好牲口,第二天一早还得继续赶路。就这样从1000里开外的定边县,走了近20天,在4月20号把高脚赶回来啦,当时全村都轰动了,男女老少都跑到村东头麦场观看。随后生产队抓紧成立了高脚运输队,车把式吆着拉砖瓦的高脚车把砖瓦送到工地,运输车队一溜十三辆车子,当时是韩城的一道风景,所有村庄都羡慕。有了副业收入,加上全队干部社员的勤奋苦干,一九七二年以后的几年,生产队的劳值达到一元三角以上(全县有的生产队劳值还达不到一毛钱),是当时韩城县最高的劳值。
父亲退下来后还当过保管,管过钢磨(磨面机),不论干那一行,都认真细致,从不拿集体的东西归为已有。也同样要求我们子女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我们深爱的、可亲的、慈祥的老父亲在他过完七十九岁生日后的第二十天无疾而终,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含笑九泉!
父亲的丧事村上党支部、村委会专门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开了追悼会。一个农村的老人在他百年之后能得到这样隆重葬礼的待遇,这是对父亲一生最好的肯定和评价,也是我们子女的荣耀。
当时的挽联这样写道
大门挽联:
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民造福口碑好
终生勤奋正直刚强处世言行称赞多
横批:鞠躬尽瘁
灵堂房门挽联:
竹清莲洁紫微昭世
劳苦功高乾道楷模
横批:
流芳千古

灵堂房里靠灵柩的挽联:
美德常随天地在
英灵总入古今中
横批:
德高望厚

亲爱的爸爸,这十年我们非常思念您,在梦里还见过您十多次,请您放心,咱们刘氏家谱我已经搜集整理续谱好了,我们永远怀念您!
您的儿子刘来和谨记
陕西 韩城 范村
2022年正月二十四日
送父亲时的回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