鳁,亦称沙丁鱼。此鱼肉美香溢,尤其是活鱼味道更好,故很多人很爱食之。关于沙丁鱼,在北欧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传说在十八世纪,挪威渔民习惯用一种条形的封闭槽运装沙丁鱼.当鱼运抵渔港时,死亡率很高.存活者寥寥无几,因活鱼售价更高,所以损失很大。为此,渔民们伤透了脑筋。但有一船长在一次运输中无意将一个渔槽里掉入了一条专食小鱼的凶猛的鲶鱼,到港后却意外发现,该槽内的沙丁鱼途中却::'死亡很少。这位船长一则保密这个"鳁鲶同槽"激活沙丁鱼的方法,直到他去世后这方法才公开于世。
原来,沙丁鱼喜欢安逸,生性不好动,被捕运输途中往往群集在一起,故常因缺乏透风,造成缺氧窒息而死亡。鲶鱼这个“异 己分子”加入后,沙丁鱼一下子就紧张起来.由于鲶鱼的游动和捕食,使沙丁鱼无时无刻不感到威胁.它们只好随着鲶鱼的干扰而加速游动,四处奔逃,这就使槽内增加了活力,促进了空气流通,从而激活延续了沙丁鱼的生命 。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时髦名词-----"鲶鱼效应"。

无独有偶,还有一则类似的故事:也是在20世纪,美国西部落基山脉处的凯巴伯约森林公园,放了许多只驯鹿,为了驯鹿的生养繁殖,公园内的野狼被除尽杀光。本以为鹿群在环境优美、水草丰满、又无天敌的环境中会大量繁殖种群,但事与愿为,驯鹿病的病,死的死。由于对危险没有反应,使得鹿群还时常被偷猎者杀害,从而鹿群数量越来越少。后来,管理人员在公园内放了几只狼,鹿群在狼的追赶捕食下,为了求生而经常紧张地奔跑逃避,除老弱病残者被狼吃掉外,其余的体质却日益健壮,而且种群数量也迅速增长。这则"鹿狼共林"故事则被有人称之为"狼的哲理"。


鳁鲶同槽而生成鲶鱼效应",鹿狼共林而感悟"狼的哲理"。这两则小故事说明自然界的动物有时在被逼迫无耐的状态下,在面临天敌的危险中,在紧张的生存环境里,却能使它们生命的活跃和潜能得到最充分地发挥.面临危情,它们却却适应了紧张的环境,维持和促进了健康与生存。那么人呢?是否也存在这一“效应”和"哲理"呢?回答亦是肯定的。
有一则报道说,一对退休的夫妇,自感忙了大半辈子了,应该享享清福了,儿女们也希望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他们在自由中,却变得逐渐懒散了。一懒生百病,身体反而不如以前。这时候,在外地工作的女儿把两岁的女儿送回来了。自打有了外孙女后,老两口的生活节奏又紧张起来。他们每天忙得手脚不停,喂奶、洗尿布、接送托儿所,上街买玩具、到动物园等….他们事情多了,睡懒觉少了,逢人话多了,活动空间也大了.结果使身体又恢复如初。
医学专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会激发人的适应机制和遏制疾病的功能。因为人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思维敏锐,情绪稳定,各种机体的细胞活力增强,从而使工作和学习效率及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就能以健康体格和免疫功能迅速 克服疾病和各种困难阻力,並逐步适应变化了的不利环境。原来,人们生活适度的紧张,能充分调动体内的各种潜能.它可使新陈代谢旺盛,心跳加速,血流加快,各项器官组织得到充分的供血、供氧,不仅有利于心血管健康,还能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机体免疫系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从而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犯和提高防御疾病的能力。因此,适度紧张对每个人都是十分必要的,把生活节奏安排得紧张些有利于健康长寿。生活紧松有度、张弛有节,就能促进机体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进化在于竞争。现代社会,处于讲求效率和节奏的信息时代,事业竞争激烈,工作与生活压力增加,但紧张和压力会使人或一个社会团体(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紧张和压力会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造就新颖和互动,争强奋斗精神的环境氛围。实践表明:紧张蕴含着生产力,紧张充满着鲶鱼效应”和"狼的哲理",亦是企业管理者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企业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可以激活原有员工的活力,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激荡效果。海归人才回国以后,往往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鲶鱼效应。所以,紧张暗芷着生命的眩机;紧张是拼搏进取的"强心剂",紧张是激活生命的"触发器",亦是搞活企业和维护群体健康的"维生素。
作者简介:卢维富.字璐玮。江苏滨海人,1943年生,60年入伍,毕业于沈阳通信兵学院,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在部队立三等功2次,79年因通信革新成绩显著曾受邓小平等中央军委领导接见。热爱文学书画,现为中华诗词协会、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华诗词联谊会会员。在有关典籍丶书刋杂志发表过300多〈首、篇)诗文。多次获奖並获有关荣誉先进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