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智慧的属性
最后,我再与大家研讨圆满智慧的属性,目的在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真实的、成熟的、圆满的智慧应该具备那些内容,以便各位在作自我鉴定,或鉴定他人时有所凭准,从而肯定“智慧”的的确确是人生幸福的秘钥,是永恒快乐的泉源,是人类共同的救苦灵丹。
我们要知道所谓圆满的智慧乃是大智慧,与一般世俗所谓高智商有所差别。心理学家测验智商只重在人的记忆力、推理力、反应力、想象力、联想力、判断力,以及一般性的常识,并不注意人的道德观念与心灵状态。因此,所谓高度智商与本文所称的圆满智慧(有时称大智慧、真实智慧)有所不同。笔者认定圆满的智慧必须具有四种属性,即“理性”、“悲悯”、“信念”与“和平”,缺其一二,或有所偏重,其智慧即非圆满、非真实、不成熟。而高度的智商往往只是意味他的心灵本钱较为充足,但不一定具足这四种属性;换言之,即难保不走向邪恶,难保能主持公理正义,君不见古今中外的专制暴君及其鹰犬,他们的智商不是都很高吗?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小智小慧、邪智邪慧,真实的、圆满的智慧是难能可贵的。
圆满智慧的第一属性即“理性”智慧,乃因内心的光明照见真理所产生,因此,一个人对真理无所了悟不能算拥有智慧。了悟越多,智慧越高,所以理性越强。理性加强的结果是:他面对事物不为表面所惑,他能透过外表,深入研究事物内在的性质、条理、本末。他好学深思,锲而不舍,对一切道理——包括各种哲理和各种科学原理都饶有研究的兴趣。他觉察到天地万物处处皆有“理”的存在,一事有一事的“理”,一物有一物的“理”,且理理互相贯通,故表面的差别的众理之中又蕴含着基本的、共同的原理,那就是“道”。“道理”是无价之宝,是宇宙的主宰,此外别无主宰。顺理者昌,逆理者亡,所以掌握了真理也就是掌握了一切,成为真正的富者贵者。因为他重视“理”,所以内心想的是“理”,口里讲的也是“理”,因此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便能合乎理,能心平气和,不意气用事,不诉诸暴力,不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他是一国的领袖,他不会刚愎自用,野蛮专制,以君临万民的姿态出现;他会关心人民的疾苦,为他们做最合理的解决。如果他是一位教师,他会透彻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予以最合理的教导。如果他是丈夫,他不会有大男人沙文主义的观念,夫妻遇有争执,不会强迫对方服从自己,他知道对方的意见若是合于理,则听从之,使整个家庭获益。如果他一时糊涂而犯错,在真理的面前,他会勇于认错、改错,他会认真认错、改错,才能获致长远的幸福,顽固倔强只会带来悲惨的结局。如果他谈恋爱,他会保持强度的理性,看清对方的优点与缺点,将丰富的情感置于理智的控制之下,不致越轨,不会做出傻事,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总之,一个拥有真实智慧的人,其内在必有坚强的理性力量,使他对己、对人、对事、对物,以“理”为依归,为准则。
圆满智慧的第二属性是“悲悯”。悲悯就是对受苦的人表现深切的同情。有人以为一个人太理智了便会变得冷酷无情;其实不然,因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必然也具有丰富伟大的情感。他心地广大,包容万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他的爱心广博,他不只关心一己的祸福,更会进而“亲亲”、“仁民”、“爱物”。因为他以智慧觉察到,个人不能孤立于社会人类,甚至一切万物之外,所以同情心若不能普及一切,坐视一部分人受苦受难,毕竟是一种缺憾,良心终不得安。再者,他深切了解“爱人者人恒爱之”以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所以知道关怀别人并不是吃亏。因此,他能发自内心的去为他人设想。总之,大智慧者扫去心中的迷雾,心如太虚,明齐日月,他释放了心中的光明,同样也释放了心中的情感,因此他跳出了情感的小圈圈,不再仅忧心忡忡于一己的、家庭的利害祝福,而会进一步慷慨地爱国家、爱人类、爱万物;而且这种爱心有异于世俗的爱心,因为智慧心涌出的爱是净化的爱、超然的爱;无危险性的爱,纯粹是关怀;施予而不染着、不占有。因此,不致于由爱生恨,造成悲剧。若追究这种伟大的悲悯心究竟从何而来,我们便发现它与大智慧是连贯一气,密不可分的。因为大智慧源于内心勤勉的“思想”,悲悯心也离不开经常的“思想”。人因“思想”宇宙人生之至理而产生“智慧”,同样也因“思想”人类万物的痛苦而产生“悲悯”,所以“思想”原来是“智慧”与“悲悯”共同的根源。明乎此,将“悲悯”列为“智慧”的属性,也就不会令人怀疑了。
圆满智慧的第三属性是“信念”。“信念”亦恒与“智慧”相表里。大智慧者因为了悟真理的缘故,对事物的因果理则产生坚定的信念。他对古今圣贤所揭示的明训,无所疑惑,坚固执持。他相信公理与正义才是无价之宝;相信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及“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此他对自己的念头、言行非常注意检点。他的信念是智信而非迷信,所以不怕考验,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别人如何破坏攻击,如何蛊惑引诱,他终不为所动,甚至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他对自己无限的潜力深具信心,但自信只导致自尊,并不造成自傲,因为他也相信任何人也平等地拥有无限的潜力,所以他能以平等心尊重任何人。他相信为圣为贤,达成人 格的圆满,其可能性人人均等,只要努力学习 磨练,人人均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哲人、领袖、科学家、艺术家、宗教家。总之,大智慧者的内心不再有怀疑。因为怀疑是人生必要的历程,但人不可以也不可能始终怀疑。怀疑的目的在于肯定,当智慧展现,如旭日之初升,疑雾自然消散,代之而起的是信念、信心、信仰。
圆满智慧的第四属性是“和平”。“和平”就是心平气和,不愠不火,内心无所冲突、挣扎,也不会与人起冲突、纠纷,他与万物合谐而不对立,为友而不为敌。当然,在他眼中,这周遭的一切以至于宇宙万物,并非圆满无憾,而如何改善何时改善,改善的进度与幅度如何,这一切他都了如指掌,不生烦恼。如果暂时无法改善,则“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语),不作无功之徒劳,故转而设法适应。他知道万物自有其一定的理则,从因到果之间,其时间的距离各自不同,有的事物很快有结果,有的事物迟迟才有结果,急躁懊恼,于事无补,所以他能平静以待,从容不迫。他的所言所行皆顺乎理,故能心安理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语)。他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一切事务该如何处理,他都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可以说,无论何时何地,面临何人何事,他都能保持内心的和平安详。当他睡眠之时,不但不做恶梦,甚至达到“至人无梦”(庄子语)的境界。他的智眼已开,他已明白宇宙人生的至理,光明的大道理展现在他的面前,他不再疑惑、徨、迷失,内心充实而笃定。大智慧者的内心如黄昏无云晴空,如浪静大海,如无风灯烛,如无垢明镜;在和平的心境中,智者享受着人生真正的、高级的快乐,这种快乐异于世俗危险的狂欢与短暂的感官之乐,那是源于智慧心的无声音乐,无形美景,无副作用,极微妙、最永恒且不可坏。
以上所说四者即圆满智慧的内容,每一种属性均与智慧相伴随,相表里,相辅相成,相生相长。换言之,智慧能产生理性、悲悯、信念与和平;同样地,培养理性、悲悯、信念与和平也可以增进智慧,这是极为奥妙之事。进一步更可知,真正的智慧不是孤立的、冰冷的、呆板的,而是互为融通的、温 暖的、活泼的。智慧心中有高度的理性与丰富的情感并存,但两者并不冲突,且能互为助长。智慧心中的和平并不是死寂的状态,因为它具有敏锐的悟性和伟大的同情心。智慧心中的信念貌似固执而实异于世俗的固执,因为信念与理性相结合,所以不生偏误;而世俗的固执常以非为是,所以后果堪虞。
根据这些尺度衡量,于是我们明白:不讲理、逞意气、不辩是非、排斥异己的人非智者;冷酷无情、幸灾乐祸、心胸狭窄、麻木不仁的人非智者;不信宇宙有真理,毁谤圣贤,人云亦云,无中心信仰的人非智者;情绪激动,满腹牢騷,浮躁不安,心猿意马的人非智者。
最近看到一张书笺,其中有一张写道:
处事超然
处人蔼然
静处澄然
处理斩然
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
作这些词句的人,你说他会是没有智慧的人吗?
真智慧之门——缘起性空哲学的应用正确地说,佛教对宇宙人生的观点与态度,乃基于空性哲学,它是既非否定,亦非肯定,既非舍离,亦非胶执;极其否定,又极其肯定,极其超然,又极其踏实。简要地说,就是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空有相成,不落两端,会归中道。在空性的观照中,将一切妄执,涤荡无余;又在缘起的觉察中,半丝不苟。
“空”是最简洁有力的宇宙人生写照,同时它也是一颗万应灵丹。如果不是它珍贵无比,佛就无需耗费那么多口舌气力来宣说“空”义。以我个人的体验,空性哲学在运用上以心理辅导为主。一个人心理健全之后,待人、处事、接物、从事各行各业自可稳当妥贴,应付裕如。一个人在缘起性空哲学的思维中,自然渐渐修正其一向偏颇的心态,使心灵净化端正。从执着而变为洒脱,从感情用事,意气用事变成依理行事,依智行事,使未来充满信心希望,对宇宙万物有广大精微的理解,他的心不自卑、不自大、不嫉妒、不偷懒,凡事不会过度紧张,对人能宽容谅解。最重要的是,他迈向恒永与不朽,追求真正的真、善、美的生活。他的心,由于澈了缘起性空的哲理,于是渐渐造就成金刚般若之心,此心圆明空灵,山高海深,集合众美,风光万千。
以医药来说,中药有所谓补剂、泻剂、温 剂、凉剂、寒剂、热剂、润剂、燥剂、滑剂、涩剂、升剂、降剂、散剂、敛剂。缘起性空哲学的妙处就在于它可兼具补泻、温 凉、寒热、润燥、滑涩、升降、散敛的功能。举例言之,对于心力虚弱,消极颓唐的人,缘起哲学对他有鼓舞兴奋的作用,启示他,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只要心存善念,日久功深,光明远景必可预期。对于牢騷满腹,郁闷难堪的人,缘起哲学对他有疏导、消解的作用,启示他,一切总归因缘决定,何必怨天尤人?对于频遭挫折,心灰意冷的人,缘起哲学告诉他,只要自我充实,顺理行事,机缘迟早会成熟,使他重燃希望的火把。对于志得意满,骄横跋扈的人,缘起哲学告诉他,繁华必归凋谢,天理必然循环,使他适度收敛,为将来留个后路。觉得宇宙人生无聊枯燥的人,缘起哲学教他观照缘起万象的五光十色,花团 锦簇;耽着于人生欲乐、歌舞升平的人,缘起哲学提醒他,无常的烈火,焚烧世间,一切转瞬成灰。总之,缘起性空哲学只是在成全每一人的金刚般若之心,使之能承受一切苦难、摧折,化解一切烦恼、郁积,缔深伟大的心灵工程,净化人间,庄严宇宙。
王维有一首诗说:“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我以为这首诗只说明了空性哲学的消极妙用。我们所重视的应该是它的积极意义,所以我说:“空”代表海阔天空,代表无限的空灵、无边的包容、无限的可能、无穷的变化。拥护的尘世里,谁不认为空间愈多愈好?忙碌的人生中,谁不渴望更多的空闲?当你我拓展了心灵无边的领空,减少许多无谓的追逐与争执,能坦然、悠然地增进高层次的智慧、福德,又何必疑惧于短暂的困顿坎坷呢?
注一:请参见佛教大藏经大宝积经入胎藏会。
注二:请参见佛教大藏经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注三:请参见佛教大藏经二谛章卷上。
注四:此处引用好友杨敏雄老师语。
注五:业,意为造作,分为意业、口业、身业,谓之三业。佛教认为一切的意念、言语和行为上的造作,都会造成某种结果,叫做业果。
注六:五陰为色(物质)、受(感觉)、想(印象)、行(意念)、识(鉴别),乃构成生命的五种质能。在修行者明心见性的过程中会遇到五十种五陰幻现的魔境,此在佛教楞严经中有详细的描述。
注七:请参见方东美先生“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第七章绪论,页二四四。何必讳言苦?
一九八二年春天,在一次中国哲学史的讨论课中,有一位年轻人发言说:“佛家将人生定义为苦,使人产生悲观、消极、退避的人生态度。”当时似乎没有人给她满意的答复。后来我因事忙,也未能就此问题对她有所说明,但因为她的问题,可能代表许多人共同的心声,所以事后我一直觉得有写本文的必要。
《佛陀的启示》一书曾说,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既非“悲观”,也非“乐观”,而为“实观”这段话,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诚然,释迦佛,以他大智慧的眼光,大慈悲的胸怀,不可能故意给众生泼冷水,倒胃口。他之所以在四圣谛中说人生是苦,只是依凡夫身心生活的感受而说,至于“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的圣者又另当别论。佛说,凡夫的心中具有贪痴三毒,因此,时时感受到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陰炽盛等诸苦。当我们平心思察,何尝不是如此?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以之形容古往今来的人生,永远是那么贴切而生动。只要是成年人,相信都曾多少经历过学业、交 友、升学、恋爱、婚姻、事业的挫折,甚至琐碎如穿衣、饮食、睡眠、居室都会引起烦恼。“苦”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实际,它不须经由推理得知。经验过“苦”的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未曾经验“苦”的人,也可经由观察而揣度得知。
“苦”是那么真实的存在于凡夫的生活感受中。人为什么要讳言苦,畏言苦呢?我分析其原因,约有四种:第一,这是讳疾忌医的心理,譬如人明明有病,却害怕作身体检查,以免治疗的花费与麻烦;第二,现实生活中,未尝无短暂的身心享乐,虽事先须付出代价,事后须忍受不良 的副作用,仍紧追不舍,觉得趣味无穷;第三,有人身心较弱,一旦认定人生苦海无边,恐怕失去生存的勇气,不如说“人生处处有欢乐”;第四,以为人生若没有“苦”作为点缀、衬托,则人生将不再多采多姿,富于变化、刺激,遂以苦为乐,将“苦”合理化。
以上各种做法与想法,都不能正视“苦”,解决“苦”。当苦恼尚堪忍受,尚未酿成大患,或许犹可苟安于一时。可是,“小洞不补,大洞叫苦”,一旦面临无法忍受的痛苦折磨,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自暴自弃,造成家庭悲剧,社会混乱。穷苦则偷、抢以救急,病苦则寻短以了断,失恋则追杀情人 以泄恨,犯罪则嫁祸于人以苟免……遂致产生苦的连锁反应,苦上苦,众苦交 煎,殊堪怜悯。
有智慧的人体 认苦的存在,探讨苦的起因,澈悟解决苦的方法,因此,他们能离苦得乐,转祸为福。所以对他们来说,苦不足惧,所惧者智慧不够高深,毅力不够坚定而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张载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这是儒家圣贤面对苦的方法。
仔细想来,承认苦,面对苦,接受苦的磨炼,并没有什么害处。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是生在困苦的环境里,如孔子、孟子、欧陽修、范仲淹都是自幼无父,终身发奋为雄。中外有许多慈善人士多因小时候吃过苦,深知贫病孤苦的滋味,所以一旦成功立业,便能利济他人。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往往吃苦越多,其知识更发达,同情心更丰富,品格更高超。原因是,“苦”刺激了他的思想,使他对于各种问题,深入观察、分析、推理,终于找到解决的方法。于是他们成为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或各部门的杰出人才,能为社会国家多作奉献。
佛教以四圣谛为基本教义,大小乘佛法中有所谓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一个人若想成为罗汉、菩萨、佛,必须澈底通达四谛,而四谛的第一谛即是苦谛,所以苦谛也可以视为解脱之门。假如一个人不能体认凡夫的生活为苦,反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无法避免,甚或留恋这种低层次的人生境界,当然是无可救药。但假使他厌倦世俗的忧悲苦恼,思有以改善、提升,而过一种较为自在超脱的生活,那就应该对苦谛(苦的现象)澈底体会,并进而研究集谛(苦的起因)、灭谛(苦的消灭)、道谛(灭苦之法)。
效用与效果,暂且不论,人类各种文化与文明的发展,都是为了解决各种问题与痛苦。而佛教说苦,更有它积极性、建设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