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梅山四至区域及其邵阳白沙砦的神秘面纱
文/刘家玮
自宋伊始,梅山峒瑶汉等各民族,纳土归流于中原王朝,融合已逾千年。梅山人民早就成为华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梅山文化更是无处不在,像资江春水般滔滔不绝的流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基因里,深深的影响着湖湘子弟与梅山儿女。

然历经千年朝代更迭,虽历史的烟云几经风吹雨打去,梅山依旧在,但很多梅山之事,与倒路梅山大王一样,时间越久就越显扑塑迷离的神秘。如梅山四抵的具体位置在哪,其西抵的邵阳白沙砦到底在今何处?各地各人各说各一套。或许是因为不知其所踪的原故,梅山各地只要有带个白字的地方,都能说白沙砦就在此处,然而争议久了似乎到处皆是白沙砦,焉然成了一桩千古"悬案"。而作为梅山人,这个问题无法回避,迟早需要梅山人自己来破解。故本人也就鼓起勇气,粗略谈谈梅山四至区域,尤以其中争议最大的邵阳白沙砦,作为重点切入抛砖引玉,以供各界专家批评指正。
据《宋史梅山蛮传》载:梅山峒.....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又案《宝庆府志》曰:马氏以来,蛮人据之,号曰莫徭,禁其出入.....熙宁五年十一月,湖南转运副使蔡煜等人,同经制章惇招纳之.…..遂檄谕开梅山......得其地,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籍其民.…..均定其税,使岁一输。乃筑武阳(今绥宁)、关峡二砦,诏以山地置新化县,并二砦隶邵州。
其中提到的梅山蛮地四至最具地标代表性的小地名,分别为东至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南界湘乡佛子岭,北止益阳四里河。此东西南北四界之地,完全已具体细化清晰到了县乡村级别以下的小地名。此,于千年前的古人而言,肯定是一目了然。但由于朝代更迭,行政区域与地名也会随着不断变化更改,对于千年后的我们而言,看似四抵分明清楚的界线地点,细究起来,实则模糊不清,一头雾水,令人摸不着头脑。

特别要强调一点,此梅山四至实为梅山十峒之古新化、安化两县四至之地,非指整个"泛梅山"地区的四至:
一,梅山东界宁乡司徒岭,在安化与宁乡接界之处,为梅山的东大门,位今安化县高明乡司徒铺村,古时原应属宁乡境内。
二,北界益阳四里河,在梅山东北,是安化与益阳的界河,处雪峰山区与洞庭湖区的界限,应为今天桃江县马迹塘镇四里河村,在梅山四至中,唯此处与司徒铺的争议较少。
三,南止湘乡佛子岭(由于佛子岭迷团甚多,一言两语,难以道明,暂且点到为止,以后会作专文论述),此地名在今梅山区域内,迷雾重重,一时无法深入考证。但根据下梅山(安化)边境七星砦在开梅前属宁乡地(今涟源七星街镇)的变化分析,梅山的南部边界点就不可能到醴陵,应该在今邵阳龙山、涟源市部分古湘乡境内的可能性比较高。
四,梅山西界邵阳白沙砦,在"泛梅山"各地区对此地名争议最大,存在的数量也最多,布满了湖南省三地区六个县的益阳安化,娄底新化,邵阳之新宁、城步、绥宁、隆回等地,俺从中选出10个叫白沙或类似颇有争议的地名,依次整理如下:
1,新宁县白沙村(清代叫大白村,今新宁县白沙镇),2,新宁县金石镇白沙村,3,安化县白沙寨,4,安化县白沙溪,5,安化小淹镇白沙村,6,新化县白溪镇白石坪,7,绥宁县唐家坊白沙村,8,隆回县高平镇白沙界,9,城步县上七都白沙庙(今城步县威溪乡白沙村),10,隆回县司门前镇白沙砦①(志书柴.寨.柴通用,本文不拘)。
清道光《宝庆府志》载邵阳县隆回一都有"故宋白沙砦"。
前六处地名中,第1、2处位今邵阳市新宁县的白沙镇、金石镇白沙村,与梅山十峒蛮实际控制的南部边界相距较远。而新宁县处邵阳西南部,靠近广西边境,历史上为西原蛮、飞山蛮、桂州蛮、武冈蛮的传统交汇区,估计梅山蛮也很难渗透到那而有所作为。假设梅山边界到了新宁白沙镇,那么诺大的邵州基本都要算作是梅山蛮的地盘,如此的邵州便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座城池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况且史志中在今新宁境内,也查不到相对应的白沙砦之砦名,因此,完全可以排除掉第1、2处地名是宋初邵阳白沙砦的可能性。
第3、4、5、6处白沙位今安化、新化境内,此两县是公认的梅山核心区。故两县多数人也都持同样的说辞,坚定的认为宋初所置白沙等五砦,全部位于以安化为中心的地方及新化边界区。并借《大明一统志》《安化县志》所载和民间轶闻,进行断章取义附会,虚虚实实嫁接融为一炉,颇为热闹的谓:宋初,梅山蛮常寇“潭之长沙,邵之武冈。太平兴国二年,左甲首领苞汉阳,右甲首领顿汉凌寇掠边境,朝廷累遣使招谕,不听,命客省使翟守素与江州刺史田绍斌,调潭州等诸州兵讨平之 ,分路从潭州、邵州围剿梅山,南北夹击,大获全胜,蛮被擒俘者两万。翟、田令军中取利剑二百斩之,余五千遣归诸峒。役后,翟守素在梅山的东南西北中,分设白沙(今安化文溪或今新化白溪)等五砦,环戍以兵,以控御梅山峒蛮。上面五砦注明所位之地,安化人则认为白沙砦在古安化县境。新化人则认为白沙砦在今新化白溪镇。

先不说白沙等五砦到底位何地?但从此次宋军擒俘二万蛮兵的大用兵事件来看,翟守素、田绍斌等人既然是从南北东西方向分路围剿梅山蛮,反映出宋朝廷的目的,针对的不仅仅是安化及附近的那点地方,而是要收复讨平脱离中原朝廷二百年之久的整个梅山蛮地。如此情况的话,战役之后筑砦防御控蛮,也就不会将驻兵点,只部署在安化县境或附近,显然,这个军事战略部署不合正常逻辑。
而这个不正常的逻辑现象,我想只有到故纸堆里去寻找,方可解开。今考宋初《武经总要》《宋史.梅山蛮传》《宋史.翟守素传》《宋史.田绍斌传》等列传,只见载有"翟守素、田绍斌等大败梅山蛮兵和梅山四抵之地名"。却未见此战之后,翟守素下令在安化或白溪置白沙等五砦之文。不过,确实有见载置首溪砦,可于熙宁六年废了,而将原属宁乡县的七星砦改镇(今涟源七星街镇)析入安化县境内,才变为宋后的安化地。至于所谓的翟守素、田绍斌在安化县境或附近新化白溪置白沙砦,仅仅是一些人的臆测想象罢了,然传异辞者,其实非耶必求地而附会之亦鉴矣。那么最神秘的白沙砦,于潭邵两州之中存在吗?答案是肯定有的,但不在今益阳安化境内,也不在今娄底新化境内,而是置于邵州(今邵阳市隆回)境内,因北宋《武经总要》、道光《宝庆府志.疆里记》等史志均有载明其地点、名称与置砦时间。

《钦定四库全书》录《武经总要》载宁乡七星砦
第7处位今绥宁县唐家坊白沙村,在宋代先后属邵州、武冈军所辖。据去年新闻报道,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邵阳市梅山文化研究与传播协会,于8月联合组织专家考察组在考察落实宋代梅山区域中的“白沙砦”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个虽然不是历史上的“白沙砦”,却也是一个具有84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从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具有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等方面综合而言,在湖南省的古村落中还是极为少见,丝毫不亚于发现真正白沙砦的意义,十分值得相关部门去保护开发研究。故此处之白沙,众多权威专家已经得出结论,本人就没有必要再做多此一举的深究。
第8处白沙地名,乃今隆回县高平白沙界(元明清为新化县永宁乡的部分)。道光《宝庆府志》载白沙界,属今隆回高平镇境内,历史十分悠久。因高平早在三国吴孙皓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昭陵置高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曰南高平。南陈省入邵阳。元代割梅山旧地新化之明代析名隆回二都、隆回三都入邵阳县隆回乡,割邵阳县之故高平地,明析之名永宁一都、上二都、下二都、三都、四都入新化县永宁乡。高平曾为邵阳县所辖的历史,北宋欧阳修、范镇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可证之,书中曰:"邵州邵阳县,(上。武德七年省邵陵县入焉。有文斤山。"此处虽没记高平,但无一点妨碍,因文斤山距高平镇仅距十几里路程,解放前一直属永固镇(高平)辖内名山。所以,记了文斤山就等于是记了高平。
《新唐书》记载唐代邵阳县文斤山(今属新邵巨口铺)
也就是说在元代以前,高平的五个都和隆回一都(司门前)同属邵阳县北路相邻之地,为古邵阳县与梅山旧地的交界地带。地理方位上皆处古邵阳县北部大约90里~150里之间,分处梅山蛮地的西南部、西部。实际上,这个情况就基本圈定了高平、司门前就是梅山西抵邵阳白沙砦的大概位置。因为梅山旧地核心区(新化县、安化县)的正西部是辰州溆浦县,古代不属邵州邵阳,故也就谈不上梅山西抵邵阳白沙砦的定性。又从官方史志与民间传闻考白沙界,皆找不出它又叫白沙砦地名的依据。因而,此处为邵阳白沙砦,也就没有多少可能性了。
《宝庆府志》载高平五个都与梅山旧地隆回二个都互换
最后的第9、10处,分别为今城步县威溪乡白沙村(原城步上七都白沙庙,实为下七都);今隆回县司门前镇(原邵阳县隆回一都白沙岩)。此两处也是最扑朔迷离,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地方。原何?持宋初邵州白沙砦在今城步县境内的观点,颇有诸多官方史料记载,言之凿凿。也是当今众多梅山文化研究大伽们所公认的地方。而极少数人持宋初白沙砦置隆回的,处于下风,没几人相信。目前为止,至少俺还没看到有人拿出有力的依据和理由来证实,多是泛泛而谈模棱两可的点一下,言白沙砦可能在隆回,估计只是基于民间传闻而已,所以,没有值得令人信服的理由。看来要搞清真象,还颇要花些精力方可。
首先,要想真正考证梳理好此砦的历史,就必须要查清楚有哪些史志,记载了白沙砦在城步或武冈军境内的;同时,又有多少史志记载白沙砦在邵阳县隆回境内的,然后才好两相比较分析优劣,最终得出最接近真实的结论。今查考如下:
(一)关于记载城步白沙砦及相关的疑似地名史志资料:1,元至正《宋史地理志.武冈军》载:崇宁五年,以邵州武冈县升为军。县三:领武冈、绥宁、临刚(后改新宁)。武冈,(中。有山塘一砦。熙宁六年,废白沙砦,置关硖、武阳、城步三砦。2,《大清一统志》载:白沙砦,在武冈州西南,近威溪,引《宋史·地理志·武冈》:熙宁八年,废白沙砦。3,道光《宝庆府志.形胜记》载:宋初,邵州西北西南皆蛮境.…..故于邵州置十五砦以备之:置白沙砦于今城步上七都以禦州蛮。4,《宝庆府志.形胜记》载:因徽州纳土置莳竹、绥宁、临冈三县而割武冈别为一郡,以绥宁、临冈隶之。后废莳竹入武冈,废临冈置新宁,于武冈军境置武冈、白沙等十砦,皆在其境。5,道光《宝庆府志.疆里记》中,未见城步县上七都有白沙砦,也未见有白沙庙。倒是在城步县北百十里下七都威溪乡,见有载白沙庙,可无故宋白沙砦也。

元至正《宋史》
(二),关于记载邵州邵阳县隆回一都白沙砦以及十分相关的史志资料:1,道光《宝庆府志.疆里记》邵阳县隆回乡一都,载有"故宋白沙砦(位畬溪.朱溪两溪源头之间,全家山东四里).盧溪砦(即西山砦)。2,光绪《邵阳县志》载隆回乡一都有"故宋白沙砦(全家山东四里曰白沙砦)".盧溪砦(即巡检署背后西山砦)。3,光绪《邵阳县乡土志》载有"故宋白沙砦(全家山东四里曰白沙砦).盧溪砦(即巡检署后西山砦)。4,明末清初《方舆纪要》载有邵阳县白沙砦,为宋初邵州十五砦之一。5,元代至正年间《宋史梅山蛮传》载有梅山西抵邵阳白沙砦。6,北宋早期《武经总要》载:邵州,治邵阳县,吴分陵零郡北部立邵陵,兼置郡以理之。湘南有梅山洞,连数州界。开宝中,江左用兵,乘间寇武岗;暨宋初,抄盗不止,命将平讨,置十五砦守之.…武岗县砦,即旧城置砦,控梅山洞口。开宝.太平兴国中,梅山洞左甲首、右甲首寇砦城,发潭州兵平之。十五砦:白沙砦,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7,《大明一统志》载宋初十五砦之一的邵阳县白沙砦遗址仍存。

北宋《武经总要》载荆湖南路邵州白沙砦
从上面所列史志记载中不难发现,道光《宝庆府志》关于宋代武冈军境内城步白沙砦的线索来源,应是根据元代蒙古人脱脱等主修的《宋史地理志》加清初顾祖禹所撰《方舆纪要》中的相关置砦记载,进行区域拆分出来,再结合城步域内的类似地名牵强附会而成。所以,只要稍微思索一二,就能发现出不少无法支撑在城步的致命弱点。而史志记载隆回一都司门前的白沙砦,恰恰相反,无不历历谨书备详,置砦理由合理,理有可据也。由此,便将两地名结合史志比较分析如下几点:
1,元末《宋史地理志》记载武冈军境之内的砦,漏洞百出。本该记的又没记上,如开宝八年至太平兴国年中置的三门砦、峡口砦、塘儿砦、武冈县砦、盆溪砦等砦。而不该记的却记错了,本是开宝、太平兴国中置的峡口砦,搞出了的乌龙竟是大观元年所置。又如不是武冈境内的白沙砦,将原本位于邵州北125里的地方,却南辕北辙的错记到了邵州西南200里~400里之外的武冈军境。好在这些错误与否?我们有宋仁宗、曾公亮、丁度主修的权威典籍《武经总要》为鉴为证。如此不严谨的漏记乱记,无不说明了以元末不懂汉语的蒙古人脱脱主修的《宋史地理志》,所载白沙砦在武冈军境,就是个很大的错误。
2,清代两志的引证之错,如《大清一统志》:白沙砦,在武冈州西南,近威溪,《宋史·地理志·武冈》:熙宁八年,废白沙砦。此处《大清一统志》所载白沙砦近威溪,注明了是引用元末《宋史.地理志.武冈军》载武冈军境熙宁八年废(宋史载为熙宁六年废)白沙砦的资料。明显反映出了《大清一统志》是从武冈军境内的城步威溪寻找到了白沙庙类似地名,以指鹿为马的认领方式,主观的推测出白沙砦在城步威溪。而同为清人的邓显鹤先生,也犯了一样的错误,他在道光《宝庆府志.形胜记》考证白沙砦位城步上七都时,亦是引用了元末《宋史地理志》和《大清一统志》的问题资料,导致一错再错,以讹传讹。因为两志引用的依据元末《宋史.地理志.武冈军》所载的源头出了问题,不错岂不怪哉。这一点,权威典籍北宋《武经总要》可鉴也。为此,尽管《大清一统志》、道光《宝庆府志.形胜记》载明了宋初白沙砦,置于城步上七都威溪,却在上七都威溪白沙庙村找不出相对应的"故宋白沙砦"地名与遗址,又加上引用依据资料错误。此如同砌的很豪华高大的房子,成了妥妥的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地基支撑,与一朵飘浮无根的白云无异。
3,武冈军境内的今城步(飞山蛮)、绥宁(徽州飞山蛮)等地,传统上是以杨氏为首的飞山蛮、武冈蛮(五溪蛮)蛮集团为首的势力区。其中今城步部分、绥宁部分、武冈部分、洞口部分、新宁部分地方,在古代又同是属于中原朝廷经略的建制区。于是,数股武装力量皆聚集于此,时间久了有一定的地域群体文化共性。虽都同在"泛梅山"地区,却又不同于以苞氏、顿氏、苏氏为首的瑶汉族联合集团所建立的梅山十峒割据势力区。又因朝宋廷是在同年很短的时期先后招降梅山蛮、武冈蛮的,于许多方面就会产生诸多叠加现象,自然很方便当作一件事来处理。这也是为什么北宋大臣章惇、蔡煜,元末大臣脱脱、阿鲁图等人在史志中将梅山十峒(新化、安化两县)和武冈军(今武冈、洞口、绥宁、城步、新宁)等地,混为一谈视为"泛梅山"地区,而又区分出各地蛮族势力不同的原因所在。

北宋《武经总要》
如刘挚撰蔡煜墓志铭文云:章惇察访本路,即付其事,同煜经理,檄入梅山其境.…...从授冠带,畫田亩,分保伍列乡里,筑二邑隶之......遂招怀武冈蛮三百余族,户数万.…...兵杖其地,建两砦上遣使劳之,赐邑名曰新化、曰安化;砦曰武阳、关峡。六年,安化改隶潭州。又如《宋史》中曰:宋神宗五年冬十一月,章惇招降梅山蛮.…..筑武阳、关峡二砦,置新化、安化二县隶邵州等《宋史梅山蛮传》史料,无不言明了今武冈、新化、安化、绥宁、城步、新宁等地皆"泛梅山"地,却又区分开了飞山蛮、武冈蛮、梅山蛮的地域族群势力的不同。宋人称邵州武冈蛮,梅山春溪峒蛮,梅山板仓蛮的概念,恰同于今之人们曰湘西南武冈人、湘中新化人、湘中涟源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诚徽州飞山蛮、武冈蛮、梅山蛮和中原朝廷分割地的势力不同,各自利益也就不同。故历史上的武冈,经常会遭到梅山十峒蛮苞氏、顿氏武装的骚扰侵袭。因此,宋朝廷在梅山边境设的邵阳白沙砦,主要是防控州蛮、五溪蛮与梅山十峒蛮的威胁,不是防相距较远的城步境内之飞山蛮也,故白沙砦置城步便毫无意义了。就假设宋朝廷将白沙砦置于城步,它的防御功能直接面对的是本土飞山蛮和周边的桂州蛮、西原蛮、武冈蛮(五溪蛮),而非远在400里开外的新安二县之梅山蛮。如此的话,梅山西抵所谓的"城步白沙砦"就只是种不切实际的想象存在。
4,宋初邵州领邵阳、武冈两县,邵阳武冈是分属不同地方的下属县。如此情况,置砦具体在哪?肯定会有区分所指。因此,《宋史梅山蛮传》中就明确指出了梅山西抵邵阳白沙砦,而非西抵武冈白沙砦,说明是宋人特意区分开了此砦所界之县的用意。如梅山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其所界宁乡、益阳、邵阳、湘乡四县都是以当时县级行政单位开头的。很明显可以看出此处邵阳白沙砦不是指比县高一级的邵州而言。所以,必须要理解清楚一点,邵阳在宋初不能代表是邵州(今地区的概念),邵州也不单指邵阳县,还包括武冈县,它们只是邵州下属的一个县,故此时的邵州不等同于邵阳,邵阳也不等同于邵州。
清《宝庆府志》载宋初邵州领邵阳、武冈两县
5,道光《宝庆府志》中曰:武冈县升军(崇宁五年升军)时置白沙等十砦,皆在其境。可元至正《宋史地理志》载:武冈,在熙宁六年,废白沙砦。也没有载明白沙砦具体地址在哪,甚时复置?要知道,此宋史可是元代人修的,不管白沙砦是在熙宁六年废,还是崇宁五年复置,他们都会清楚结果如何。而清代人言之凿凿比元代人还清楚,难道穿越时空了?由此反映出道光《宝庆府志》记载白沙砦在城步县上七都极不靠谱。
6,历史上的隆回一都司门前(明代为宝庆府邵阳县北路八都(不指隆回八都)之一,因邵州治邵阳县地,实际就是宋时的州北,明时的府北)。在民国之前的千余年时间里,一直为邵州邵阳县所辖,是邵州、辰州、梅山蛮地的交汇点。处于邵州北部、梅山蛮地的西部界线。正如府志所言,隆回一都有"故宋白沙砦(全家山东四里曰白沙砦),盧溪砦即巡检署后"西山砦"的西山也。而此西山就颇令人产生联想,回味无穷。其山名原何而来?就是因处梅山之西而得名,这恰恰又说明了它的方位特点和历史的悠久。且司门前白沙砦与梅山交界的特点及其方位与距离路程,皆大概符合《武经总要》载白沙砦在邵州北125里的地方,同样合乎元代《宋史梅山蛮传》载梅山西抵邵阳白沙砦的条件。只有邵州至司门前相距的里程,与今天有点出入,但影响不大,如果按照以前的古道走,往往都是比较直的路线,路程则要近很多,加上古今计算里程和行走路线不同,基本上与史志记载相差无几。
如邵阳至司门前有两条古道,一条路是往宝溆古道,邵阳——巨口铺——迎光——高平——七江——司门前,大约75公里,依清朝一里路长576米计,是130里;另一条路是往邵隆古道,邵阳——小塘(40里)——五湖庙——九龙山岩口(48里)——黄皮岭——司门前(60里左右),大约72公里。按清朝一里路长576米计,144里×500米÷576米=125里。

北宋《武经总要》
而武冈县的城步离邵州邵阳很远,距离人们约定俗成公认的梅山蛮地新化边境同样很远,近约相距四百里左右。同时,其所位方向也不是邵州之北,梅山(新安二县)之西。如果白沙砦设于城步,那就算不上梅山西抵邵阳县,而是梅山南抵武冈县。和北宋《武经总要》、元末《宋史梅山蛮传》所载的距离邵州里程、方位和县界,牛头不对马嘴,难以衔接。
7,又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5《神宗纪》“熙宁六年”条记载:“章惇言,权发遣荆湖南转运副使蔡烨元奏梅山利害及措置梅山、武冈猺人......书中明确指出了梅山与武冈地域的不同。依此意,武冈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梅山,只属于族群文化关系密切的"泛梅山"地区,武冈蛮地如同是梅山十峒的文化和势力辐射地。这与《宋史梅山蛮传》记梅山地四至界湘乡县、宁乡县、益阳县、邵阳县边境所区分的意思相合,因只有文化族群相关联的地方,严格来讲不算是梅山峒蛮的实际领土范围,就不可能将武冈边境的城步算作是梅山四至边境之一。
8,但凡历史悠久的城市乡镇的形成,往往都是由两个因素催生而出,一是水陆要冲自然形成的人员聚居区,二是军事要隘城池砦堡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司门前镇也离不开这个特点,因其军事防御攻守功能的战略价值,由附近的白沙砦、烟白砦、谭家砦、盧溪砦、龙凤砦而演变为巡检司,到最后发展成为乡镇。也正由于有从砦至巡检署到乡镇前后变迁的延续历史,白沙砦地名的历史痕迹,才一直得以保留传承了下来。这是其它叫白沙的地方,根本找不出"故宋白沙砦"五个字的重要原因。
9,宋朝廷整合梅山、武冈二蛮地户丁田亩数据,非推测梅山西至的依据。熙宁五年十一月之后的短期内,宋朝廷先后招降梅山蛮(古新安二县蛮)、武冈蛮(古武冈县蛮),紧接着是筑砦置县隶邵州,并将两蛮之地的所得主客户、人丁、田亩数,以图省事进行整合统计方便一次性上呈奏折报告和档案保存之需。此举非同县同砦统一管理的数据,也非招降之前梅山武冈两蛮地本为梅山蛮一地的数据,而是先后招降后的整合总数据。为此,宋朝廷始终基于南北地域不同族群势力范围不同的原则,将邵州西南武冈蛮地归武冈县,北面梅山蛮地置新化县安化分别管控。既然梅山蛮、武冈蛮是各属一县所辖,也非梅山一地之蛮。在真正实施各自的人口、田地纳税征粮的政策时,自然无任何利益纠缠在一起。所以,初期的统计数据报告,不是推测梅山西至在哪里的抓手,也非判断所谓梅山一分为三的依据。因为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5《神宗纪》中载章惇、蔡煜言措置梅山、武冈瑶人等事宜时,旗帜鲜明的道出了梅山与武冈的地域差别。否则,措辞上便不会用梅山瑶人、武冈瑶人,来区分指出一个是梅山的,一个是武冈的。这一点北宋大臣刘挚撰蔡煜墓志铭文中,讲章惇、蔡煜在招降梅山蛮地得多少户、丁、田亩数,遂又招怀武冈蛮三百余族,户数万等事,就可以得到进一步佐证。
综上所述,古梅山四至的位置也就基本浮出水面,尤以其西至邵阳白沙砦(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白沙砦),在三地区六县之内的10处白沙地名中最为清楚明了。因从最具权威的北宋《武经总要》一书至《大明一统志》、清初《方舆纪要》、道光《宝庆府志》、光绪《邵阳县志》、光绪《邵阳县乡土志》所载的文字资料,形成了一条跨越长达千年的官方权威依据。其所具备置砦的各种前提因素,也最合乎情理逻辑。故此可以得出结论,宋初所置的梅山西抵邵阳白沙砦,即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白沙砦也。

清光绪《邵阳县乡土志》载:邵阳县隆回一都有"故宋白沙砦"。
本文参考引用资料:北宋《武经总要》、北宋《新唐书》,元末《宋史》之《宋史本纪》、《宋史地理志》《宋史梅山蛮传》、《宋史章惇传》、《宋史翟守素传》、《宋史田绍斌传》、《宋史西南溪峒蛮传》、《宋史刘挚传》等,明《肇域志》,清初《方舆纪要》、乾隆《宝庆府志》、道光《宝庆府志》、清《四库全书》、光绪《邵阳县志》、光绪《邵阳县乡土志》、清《安化县志》、清《宁乡县志》等文献。
①注:志书词典(寨.砦.柴通用)。
上文部分插图引自网络,摄影作者如觉得侵权,敬请文后留言,编辑好及时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