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原文化》史永峰访谈录
【编者按】2022年3月2日,扶风县作家协会邀请扶风籍作家、《论语通俗解读》著作者史永峰走进由扶风县作协和扶风县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周原文化》栏目,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谈,现根据访谈视频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嘉 宾:史永峰
主持人:《周原文化》栏目组 崔 蓉

崔 蓉:大家好!欢迎来到《周原文化》。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我们扶风籍作家、《论语通俗解读》著作者史永峰老师。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扶风县天度镇闫东村上史组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奖,出版有学术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杂文散文集《阿Q重返人间》。本期节目,我们就邀请史永峰老师回到家乡和大家分享他研究传统文化和《论语》的成果。
崔 蓉:史老师好!欢迎您回到家乡并座客《周原文化》。您是一名公安干警,在我的概念中,人民警察的生活,就是风霜雪雨、刀光剑影,与形形色色的不法分子斗智斗勇。您怎么就走上了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儒家学说的路子,还撰写出了那么多的著作?
史永峰: 谢谢主持人。警察队伍是一个激情燃烧的队伍,警察的生活,既有刀光剑影的惊心动魄,也有清风明月的温馨浪漫。在肩负的神圣职责下,也有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是侠骨柔情的,警营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我的业余爱好是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点粗浅的体会罢了。

崔 蓉:那您如何会对传统文化,对《论语》产生这么大的兴趣?是什么力量支撑您数十年孜孜不倦的研读《论语》的呢?
史:这还要从我少年孩童时期的生活说起,从厚重的周原文化说起。我出生在天度镇上史村,这是一个有城墙、城壕和城门、涝池、大槐树(罩庄树)的古老村庄,我的舅家是现在天度镇的丰邑村,都是乔山脚下,周秦文化的渊源地。“邑”字最早出现在殷商废墟的甲骨文中,是王、公、侯、爵采邑的意思。我虽然没有考证过“丰邑”这一地名的由来,但我想很有可能与西周的分封有关。这一带民风淳厚,乡俗礼仪纯朴。我们家是典型的世代农耕之家,到民国初年,才在我太祖父的苦心经营下,算是人丁兴旺,家道渐次中兴,我的祖父中,便有了两位读书人,二爷据说是最后一批通过乡试的“秀才”,披红插花唱过大戏,我的爷爷排行老四,在民国初年读过高小,又追随中山先生加入了国民党,我的三爷虽未读过书,但他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大当家,他不仅治家有方,而且善于消融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再复杂的问题,再难缠的矛盾,他总能化解,总能妥善处理,而且令人心服口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三爷和爷爷,二爷和爷爷都有几本发了黄的线装本繁体字老书,其中一本便是《论语》,常常在晚上带着老花镜看,他们平时给我灌输的也便是孝悌和仁义礼智信等四书五经上的教条。三爷虽大字不识,但讲起西周、商纣的故事,却头头是道;三位位爷爷真的是情同手足,兄慈弟恭,不分彼此,尤其是三爷和爷爷。在我的印象中,两家人似乎除了分灶做饭外,其余就和一家人一样,我的父辈们之间也没有亲兄弟、堂兄弟之别,逢年过节,两位爷爷总在一起,一大家人围在他们身边热热闹闹,老了之后,两位老人更是形影不离,直到他们去世。最让我感动的,一是我爷爷去世时,已经八十多岁的三爷,竟嚎啕大哭,伤心不已,另一件事是,1995年春我们家修建房子,已经八十六七高龄的三爷,每天中午扶着拐杖来到帮我们看护工地,就跟他的儿子修建房子一样操心、高兴,逢人乐呵呵的,那种亲情慈爱是难以用文字表达的!三位爷爷在我们北乡一带可谓是德高望重,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可以说,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厚重的周原文化潜移默化而成的淳朴民风乡俗和厚道的家风家教,给我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传统文化的萌芽!
上中学后,我接触到了《论语》,也接触到了有关孔子的介绍,虽然也就断断续续几章内容,但却引起了我极强的好奇心,我总想知道这《论语》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为什么会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如此推崇,竟然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正是这样的好奇和迷惑,使我对孔子,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高中时起,就陆陆续续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这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对《论语》,反反复复的读了四十余年,无论是处于人生的何种境地,得意也好,失意也罢,《论语》总没有离开过我的案头,以至于读破了好几个版本的《论语》及其注释之类的书籍,到目前仍然在读。通过读《论语》我逐渐认识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了儒家仁道学说的“天理之根”,当然,也理解了我的三位爷爷以及那些在乡间有较高声望的绅士之所以会处理世俗事务,善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而德高望重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智慧,是仁道的智慧——他们明事理、知礼节,并不单纯是“会来事的诡大”!
崔 蓉: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现代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读者而言,要通读理解实在不容易,文字教条枯燥,又杂乱无章的,您怎么就能坚持四十年?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对孔子及其《论语》的认识吗?
史永峰:其实,我最初读《论语》,和大多数人一样,是按照前人的注释一章一条的读,总觉得很枯燥,杂乱无章,甚至东拉西扯的,无非是一些教导人如何做人做事的教条,弄不懂每章每篇究竟想说什么?读的也是很艰涩困难的。
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在高中阶段和以后的两年中等师范学习以及三年高等函授教育中,除读了《论语》中《学而篇》的前几个章节外,没有机会较为系统的学习《论语》。我所能做的,就是凭借我内心对《论语》为什么会受到历代知识分子如此推崇,视为“圣经”的疑惑,在工作、生活的间隙,不断地搜索各种有关《论语》及儒学的书籍资料,断断续续的坚持阅读,一点一点的琢磨。
大约是1995年吧,我接触到了牟宗三、方东美等现代新儒学家的著作,从这些新儒学家的著作中,我逐渐读懂了什么是“儒学”以及儒学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古典的方法。我这才发现《论语》的编辑是很精美生动的,它每篇都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事件,谈君子修养,表达孔子的政治观点,阐述仁道理论,中心思想明确;在论述中,总是结合春秋的社会现象分析、讨论,摆事实、讲道理,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行文结构严谨、顺畅,语言文字通俗,并非是杂乱无章!整部《论语》就是一部中心思想明确、编辑精美隽永的语录体散文著作,承载着上古至春秋华夏民族淳朴崇高的社会理想,凝结着一代圣贤的心血与睿智!
对孔子,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政治观点和社会观点,都是立足于客观社会现实,针对的是现实问题。孔子一生致力于解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也就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道理,目的就是追求一个理想化的“大同社会”,安定天下。儒家学说,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其实是西汉以后,经由董仲舒改造,吸收了黄老道学思想元素以后的事,目的就是为封建专制制度寻找理论上的依靠。以后经过宋明理学、明清心学等发展,又融合了佛家道家思想,形成“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特征。
其次,他是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伟大的思想家。所谓思想家,就是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对现实社会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形成了独特且完整的思想体系,富有独特智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我国春秋之前还没有出现这个意义上的人物。到春秋时,由于社会处在了剧烈的变革时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向何处去”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思考,引发了一场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思想争鸣,这就是从春秋持续到战国的“百家争鸣”。老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家第一人。与老子同时代稍后的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的社会从政治、文化到百姓的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所以,他是伟大的思想家!
第三,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他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和“克己复礼”的政治途径。一生致力于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说,其目的就是希望各国诸侯能够推行“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放弃相互征伐兼并的政治路线,恢复西周那样的秩序,结束“天下大乱”的局面,使天下安定下来。他自己虽然没有直接从政当官,但他却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得到了当时大多数诸侯的敬重,并能以“王者师”姿态,参与或影响所到之国的政治。在《论语》中,我们随时可以见到诸侯国君和权贵大夫向孔子“问政”的记述。同时,他的身边,聚拢了大量的天下精英,众多弟子活跃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担任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无论弟子当多大的官,担任什么样的政治角色,其政治生活都要向他汇报,得到他的指导,重大事项更要经过他的认可或许可。他与弟子结成了这样的特殊联盟,形成了一支影响巨大,令各诸侯不敢轻视的政治势力,活跃在春秋社会政治舞台上。所以说,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
第四他是卓越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招收包括平民子弟在内的所有弟子。这种“全民教育”的思想与实践,为平民子弟登上政治舞台找到了途径和出路。他也凭借这一主张和实践,拢聚了当时天下众多精英人才,所谓弟子三千,这在当时天下只有几百万人口的背景下,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数字!可以说,当时的孔子团队,就象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才库”,而孔子的学堂,就类似于现今的“干部政治学院”一样,为社会培养和输出政治人才。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及其实践,不仅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也被广泛应用,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华教育的奠基人,因此,他是卓越的教育家。
第五,他是上古至春秋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不是凭空臆想产生的,更不是象一些宗教领袖宣传标榜的那样,是上天神受的,而是他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他的思想学说来源于中华上古以来的文明发展历史,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现实,是现实主义的,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他一生致力于整理文化典籍,完成了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等使命,为保存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做出了奠基性的巨大贡献。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以说,他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第六,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他之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派,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中国任何一个学派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可以说,儒家的思想及其价值观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骨髓里面,不管你自觉也罢,不自觉也罢,都在影响着你的生活和现实人生,所以,它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代表传统文化。

崔 蓉:史老师,现在大家都说要重视传统文化,要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您觉得,怎么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做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史永峰: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在本世纪初“国学热”兴起的时候就在上层的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和争鸣。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甚至认为“国学的基本精神与现代社会南辕北辙”,认为在现代社会“国学无用”,并对“国学热”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不安。我于2008年2月在《宝鸡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国学的基本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的文章。我认为,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立足于“人性”之上、以“大同”和谐社会为终极追求,孕育出的仁道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精髓,其基本精神是灿烂不朽的,是我们民族之根,不但不与现代社会南辕北辙,而且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石!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及其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追求,就是我们的文化特色!丢掉了这个,就丢掉了根本,就丢掉了中华民族之魂!
当然了,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灿烂不朽的,并不是说传统文化中就没有糟粕和腐朽,孟子的“天命论”思想以及“明哲保身”的庸俗处世哲学就是糟粕和腐朽,甚至是违背孔子仁学思想的,是反动的。也正是因为存在象“天命论”这样的反动腐朽思想,才导致儒家学说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走向了历史的死胡同,最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爆发出了“打到孔家店”的怒涛,使儒学没有突破当时历史的局限而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悲剧,有儒学自身的问题。我们今天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在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厘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要坚持毛泽东主席所倡导的“批判地继承”原则,而不能盲目的、不加甄别的“全盘吸纳”,不能认为凡是传统的都一定是优秀的,这样,就会陷入现代迷信之中。“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只有这样,才能古为今用,使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之梦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我认为首先应该正本清源,端正 儒家学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融入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为促进中华文化的文明进步服务,所以,既要继承和创新,更要抵制倒退和颓废!也是源于这个初心,激发了我通俗解读《论语》,为更多的人阅读《论语》,理解《论语》抛砖引玉的冲动。这本书初稿完成以后,就受到了我国著名伦理学家、原宝鸡文理学院孔润年教授的重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但亲自为本书写序,还介绍我加入省孔子研究会,认识了西北大学赵馥洁老师和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老师等著名专家、学者,他们给了我极大地支持和鼓励,认为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正式出版以后,刘学智老教授于百忙中亲自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对经典的通俗化解读,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充分肯定。”给本书以很高的评价,在专家学者的推荐和帮助下,这部著作目前已被北大、清华、浙大、厦门等全国三十余所著名高校图书馆收藏,这更坚定了我在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崔 蓉:那具体到对家乡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方面,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史永峰: 扶风是文化旅游大县,厚重的周原文化、佛教文化和山川相映的人文地理环境,为扶风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旅事业在全国都很出名,可以说,做得很好,开展的有些活动也很有特色,比如去年开展的“晒出年味、定格精彩”的短视屏大赛、“女神带你逛扶风”以及“臊子面征文大赛”等活动很有影响力,作为扶风在外的游子,每当看到家乡这些活动,看到家乡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内心是很激动、很兴奋的!要说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坦率的说,我还真没有成熟的想法。不过,就传统文化建设方面而言,我想给家乡再送两句话,算是画蛇添足吧!这两句话是:“在保护和抢救上下功夫,在移风易俗上做文章”。
“在保护和抢救上下功夫”就是要继续加大对文化遗产遗存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尤其是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被历史的尘埃埋没的文化遗址、文化名人和地方贤达等等。这些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反映着一个地方的民俗风尚,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与传统精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移风易俗上做文章”就是要警惕和防止“封建迷信等”腐朽没落的东西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借尸还魂,腐化民风习俗,甚至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比如,封建迷信、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等恶风陋习,这些东西与优秀传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要大张旗鼓的抵制和批判。特别要强调的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家风建设,乡村文明建设、社区文明建设,培育新时代新风尚。大张旗鼓的开展传统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工作,将文化旅游事业与移风易俗,培育新时代新风尚结合起来,为实现乡村振兴搭台唱戏。
崔 蓉:好,感谢史老师。史老师撰写的《论语通俗解读》一书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具有系统性、通俗性、创新性、现实性和文学性等特点,分别被国家许多大型图书馆珍藏。感谢史老师对传统文化的分享,这期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