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的那边是什么?
小时候,我常常站在家门口眺望四周的山峦。心想:山的那边是什么?
我想去山的那面看一看。
等我长到七八岁时,我终于爬过了那座山,才发现那座山的后面,还是山。
我又想去后面那座山的后面看一看,看看再后面又是什么。
十六岁时,我用自己当民工挣来的5元钱,去了一趟兰州,那是我第一次自主地走出山外,但那还算不上旅行,只是出于好奇。但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心里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二十岁时,我领得了第一份工资,去了一趟青海,拉开了旅行的序幕。从此,我给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有生之年旅行中国。
我克制不了远方对自己的吸引,也抗拒不了山外风景的诱惑。去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去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子,是我的志向和乐趣所在。
我来到这个世上,不想索取多少财富,也不想获得多大的权力,更不想谋求多高的声望。我生活的目的简单而明确:去看外面的世界。看看江河是怎么奔腾的,高山是怎么矗立的,沙漠是怎么横亘的,峡谷是怎么延伸的;看看海洋有多辽阔,湖泊有多清澈,草原有多广袤,雪山有多纯洁……
我渴望以旅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还有,我想用文字描绘祖国山河的壮美神奇、历史的深沉厚重、物产的丰盈富饶、人民的淳朴善良,也记录自己心里的体验感受。
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这个愿望支持了我的生命,丰富了我的生活。要不,为什么我独自一人行走在极其偏僻的地域时,没有丝毫孤独的感觉?为什么我啃完大饼后趴在小溪边喝凉水时,没有一丁点艰苦的想法?为什么我满头大汗地攀上山巅时,没有多少疲惫的感受?为什么我一次一次接近目标,又一次一次失之交臂后,还会一次一次从头再来,没有多少沮丧的情绪?我想,是中华大地的壮丽山河吸引着我,是孩提时代立下的志向召唤着我,是旅行中国的信念支撑着我。只有旅行与写作,才能举起我的生命旗帜,扬起我的生活风帆。有了这面旗帜,这片风帆,一切困难、艰辛、煎熬都会变成快乐、美好与精彩。

前三十年,我的旅行是零星的、杂乱的,尽管我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去旅行,但由于工作繁忙,事务缠身,只能忙里偷闲,不能够有规划、有计划、可取舍地系统旅行。后十年,我退出了专业岗位,不再担负具体业务,工作任务大大减轻,闲暇时间大大增加,为我有规划、有计划、可取舍地系统旅行创造了条件。我开始完整地利用休假、长假、双休日旅行。后来就彻底退休了,完全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更加方便了。经过周密计划,精心安排,我到达了一些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感谢我从事的职业,在我竭力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使我获得了该得的薪水,靠这点财力,吃便宜的饭菜,住简陋的旅店,坐普通的车辆,足以使我走得很远;我感谢单位的历任领导和同事,在我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我的旅行和写作;我感谢朋友、同学、亲戚,理解的能以赞赏给予我鼓励,不理解的能以不嘲讽给予我支持,不知道的能以不关心给予我宽松;我感谢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以顽强生活、尽量自理的方式,给了我最大的精神慰藉;我感谢我的老伴,家里的积蓄大都让我买了车票也无怨言……有了这些条件,我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步一步走近了自己确定的目标。
因为热爱自然,所以我走向高山峡谷、河流湖泊、沙漠戈壁、草原冰川,感受自然的神奇,让自己的身心得以净化……
因为崇拜英雄,所以我走向巴山秦岭,太行吕梁,白山黑水,燕赵大地……踏访英雄的足迹,让自己的思想接受改造……
因为心仪作家,所以我走进江南水乡,呼兰河畔,黄土高坡,川西平原……追寻作家的心路,让自己的认知得到升华……
因为神往历史,所以我走向渭北高原、中原腹地、滇南山地、大漠深处……抚摸历史的印痕,让自己的视野得以开阔……
旅行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的和生命的精彩。当我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走向高耸云端的念青唐古拉山、清澈透心的纳木错、冰清玉洁的南迦巴瓦雪峰、晶莹剔透的米堆冰川、汹涌澎湃的雅鲁藏布江、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草原、茂密幽深的大兴安岭、奇异瑰丽的神州北极与东极、远在天边的珍宝岛、浩如烟海的塔克拉玛干、一望无尽的南疆大戈壁、精美绝伦的可可托海、如梦如幻的泸沽湖、涛声震天的虎跳峡、崩天裂地的恩施大峡谷、云遮雾绕的神农顶、惊险绝伦的中横公路、水天一色的太平洋时,灵魂在山水中得以遨游,思想在天地间自由翱翔。

许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坚守着心中的那份最原始、最简单、最直接的信念。靠着这个信念,我坚持业余旅行了四十年,行程百万公里,到达了中国100%的省级行政区,到达了90%以上的地级行政区,到达了中国大陆的东西南北“极点”,到达了一些重要的地方,领略了中华大地重要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名人故里、特殊地点、关键地标……
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孤独寂寞,危难凶险……四季轮回,阴晴圆缺,抬头仰望,低头倾听,我在泥泞里寻找走出大山的小路,在艰辛里品尝生命律动的快乐,在煎熬中领略雨后彩虹的绚烂……心中向往的道道风景,脚下踏过的迢迢路途,眼前铺展的滚滚红尘,都在旅行与写作中丰富了我的生活。
旅行和旅游有共同点,也有差别。从形式上看,旅行和旅游都是去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但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旅游是快乐的,旅行是艰辛的;旅游是热闹的,旅行是孤独的;旅游基本是安全的,旅行却不确定;旅游是消遣放松,旅行则是一生的事业。生活对一个旅行家的要求,与对一个作家的要求相比,一点都不低。你要选择走这条漫长的路,那么,等待你的,就是危险、艰辛和孤独。正是这些危险、艰辛和孤独,构成了我旅行与写作的内容。
我庆幸自己初步实现了旅行中国的目标。特别庆幸40年来,我抵抗住了缤纷世界的各种诱惑,耐住了寂寞,沿着自己心灵指引的方向走过了长长的一段路……
在旅行中国的同时,我写下数百万字文稿,拍摄了数十万张照片,记录了自己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游所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除了已经出版的《走向蔚蓝》《走过高原》《走近平和》《走进山水》《走遍天涯》等作品集外,我整理出版1980年以来在旅途中写下的旅行记录,以此纪念、总结自己旅行中国40周年。
我知道自己走过的只是一条小河,后面还有一片汪洋。旅行中国的梦还没有结束,更长的路在等待着我,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偏离。只要我还能走,就要一步一步走下去。此生此世,唯有迈开双腿去更远的地方,去大自然中放飞心灵、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抒发情怀,才是我振奋精神、拥抱生活、坚持自我、固守底线的最佳选择。
我希望以旅行与写作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精彩自己的生命,真正成为大地母亲的儿子。
2020年12月

作者简介:许曙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业余旅行与写作,足迹到达中国百分之百的省级行政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市级行政区,行程逾百万公里。发表各类文学作品800余篇,出版作品集《走向蔚蓝》《走过高原》《走近平和》《走进山水》《走遍天涯》《走出大山》等,计两百万字。荣获“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第一届德艺双馨会员”、“第四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第二、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和甘肃省第五、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等各种文学、文化奖70余次。

从1980年开始,我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坚持业余旅行40年了。
我用40年时间,到达了一些我想去的重要地方,基本实现了旅行中国的目标。现在,我感到自己有资格说,凭借我40年时间走过的一百万公里路程,凭借我写下的两百万字文字,凭借我发表的八百篇文稿,凭借我出版的七部作品集,凭借我拍摄的十几万张照片,我够得上一个旅行家的称号了。
只有在路上,是不是才是我最好的生活方式呢?
2017年5月,在贵州省赫章县乘车去乌蒙之巅、贵州屋脊小韭菜坪山脚的路上,车上的音响在播放一首歌,歌词不知道是什么语言,我一句都听不懂,但曲调是那么苍凉、凄美、孤独,一下子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从来没有听过这首歌,但总觉得在哪里听过,那种调子一下子就渗透到了我的骨髓里。
我问开车的那个小伙子,这是什么歌,哪个民族的?他说是彝族的,歌名叫《大地之子》。我问:歌词是什么意思?他颠三倒四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说清楚,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说:“大哥,我干脆用国语给你唱一遍吧?”我说好。于是他唱了起来:“只爱大地的儿子,漂泊是唯一的坚强。寻找勇敢的脚印,家是永远的远方……”还没有等他唱完,我就泪流满面了。
我觉得这首歌就是为我写的,为我的今生今世写的:
我以为自己够得上一个热爱大地的人。无论是广袤的平原、高耸的山峰、浩瀚的沙漠、无垠的戈壁……都能唤起我无限的联想,激发起我的激情。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站在家门口发呆,想象挡住了我视线的大山后面是什么,盘算着什么时候爬上那座山,看看山的那面是什么?稍稍长大些后,在一个工地当了两个月民工,挣了五元钱。一般的孩子会想买一件衣服或者好吃的东西,我拿上这五元钱,就去了一趟兰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再后来,只要有一点条件,一丝机会,我就要去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只有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或去这个地方的旅途中,我的精神才能够得到最大放松,思想才能够得到最大解放,身心才能够得到最大愉悦,智慧才能够得到最大释放。
我感到漂泊中才是我坚强的时候。在旅途上,我的想象力、判断力、行动力、体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记忆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险象环生的处境我能应对自如,危在旦夕的关头我能泰然处之,进退两难的时刻我能果断决策,强人相逼的当口我能毫无惧色。最重要的,是交朋友的能力剧增,萍水相逢的人三言两语就能沟通,偶尔邂逅的人交往几天就能成为终身朋友。可一回到自幼生活的环境,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就会下降。用不上几天,就会陷于庸常的状态。我自己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我感到在旅途上,自己才会变的勇敢、果断、大度、从容。很危险的地方,我都敢去;很凶险的事情,我都敢面对。很多次,结伴旅行的人,都把我看成主心骨。问路、挡车、借宿、求援,从不自卑,非常坦荡,可一回到老环境,往往就会被自卑的情绪笼罩。一辈子在亲戚朋友中,连张口借五元钱的勇气都没有。得了别人的丁点好处,会成为一种精神负担。甚至被胸无点墨、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人当众指责,竟然没有勇气揭穿、回击。我觉得,只有在旅行的路上,我才会变得勇气十足、信心满满,寻找到自己勇敢、自信的足印。
我感到对于远方,自己有一种“家”的感觉。无论走到人迹罕至的边陲,还是人流熙熙的都市,我都没有陌生的情绪。走到远在天边的中国大陆北极漠河镇、东极乌苏镇、西极斯姆哈那村,走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即使离家千里万里,我都没有遥远的感觉,反倒有一种“家”的归宿感,从不感到孤独。在旅途中,我反而吃的香甜,睡得踏实,精力旺盛,情绪高昂。
我的这种秉赋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
人的一生,实际上很短暂。很多时候,没有等你明白过来,就匆匆而过了。在短短的一生中,在干好本职工作、谋生养家的前提下,能做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是人生的最大安慰。我庆幸找到了旅行与写作这两个最适合自己的业余生活方式。是旅行与写作,让一个个波澜不兴、平淡无奇的日子,变得生动而美妙。
我喜欢旅行与写作,还因为其公平、公正。旅行与写作,都是个体活动。多长的路,都得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多高的山,都得你自己一步一步去爬;多宽的河,都得你自己一步一步去过。不会有人来代替你,也无法代替。这倒是非常公道,走过去走不过去,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走过去了,得益于你自己的信念、意志、激情与坚持;没走过去,也怨不得别人。
在长达40年的旅行中,我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己旅行的过程。哪年哪月走到什么地方了,坐的什么车,住在哪里了,看见了什么景观,遇见了什么人,有什么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都尽可能予以记载。四十年下来,不知不觉竟然记下了70万字,我将其称之为“旅行记录”。
不少同学、朋友、老师、前辈、领导看了我旅行记录的部分章节后,鼓励我将其整理出版。说我走了那么远的路,吃了那么多苦,见识了那么多事情,参观了那么多景色,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所游所历,所见所闻。我也觉得不应该将自己一页一页写下来的记录湮没在箱底。于是,我于五年前开始着手整理,用了整整五年时间完善了这本旅行记录。
在这本书的整理、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亲属、同学、朋友、老师、前辈、领导的关心、支持、鼓励、帮助。无论我怎样排列他们的名字,都会挂一漏万。因此,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是在心里表示由衷地感谢。
2020年12月

诵读嘉宾:乔利珍,家傍黄河邙山之麓,生活在乡野奉献于乡邻,珍视生命挚守家园,热爱文字诵出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