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北武川的疫情拐点到了
今天是2022年3月5日,请大家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
将近20天对疫情的封杀,武川这个重灾区发动了城乡近10万人,做了14次全员核酸,现在终于告一段落了。

除隔离区、封控区、密接次接、居家隔离的继续釆样外,其它村镇小区暂不参加核酸检测,这就说明武川县社会面十几次的核酸取样,没有再发现病毒携带者。
这是个大好的消息,全县常住人口10万左右,从上至下全民众约20天的努力抗疫初见成效,把病毒传播链打断了,将恶魔控制在了几个很小的范围内,而正在彻底的消灭中。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拐点”到了,也说明第一阶段的斗争我们打赢了。

这个结果来之不易,首先来自于我们民众的支持。疫情来临是他们积极的配合才赢得了时间,使全员核酸顺利地进行。
武川县人民是最厚道善良的,虽文化层次普遍不高,但也是最能体谅理解干部工作艰辛的实实在在的后山人。
他们在疫情来临没有逃避没有拒绝,更多的是按照要求积极主动配合行动。
城镇居民为了使尽快完成核检,每天都早早地起床,不吃不喝,自觉地去采样点排队等候。他们不想拖延核检时间,早点结束早点让孩子们脱去那身厚重不透风的防护服,让他们工作生活的正常化这就是心愿。

上文我讲过,做核酸的医护工作人员的这套防护服穿上去,是不能随便脱下的,因而他们不得不里面垫着“尿不湿”来坚持工作的。
他们大多都是来自各地医院的年轻人,都是些孩子们。居民们都看在眼里而疼爱在心里。
每当做完后,走时的俩个字:谢谢!这表达了民众对他们的关心呵护与疼爱。在疫情期间,这简单的俩个字也真诚地表示了他们深深的感激之情。

曾记得有一个单身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找到我们某值勤点,说要以孩子的名义为抗疫捐款。
工作人员看母女三人的穿着,想必家庭条件也不会太好,就善意拒绝了。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母女三人提着几大包东西真的来了,对他们说,这几天你们辛苦了,我们也做不了什么,买了些吃的,表达一下感谢,为抗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当时真的好感动,鼻子也有些酸,更让人感动的是,饮料竟然是热的,她们一定是早早的起来,在家里热好了趁热拿过来的。
善良的母亲,懂事的孩子,捐出的或许是家里10多天的全部生活费用支出了。
后来证实,这是个离异的家庭,生活很困难,是武川救助过的家庭。
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种可敬的行为或许就叫“反哺”或报恩吧。
为这个有爱心的家庭点赞,但愿以后生活不再为难这位善良的母亲和她的孩子,让她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这段文字部分摘录的)
这初见成效的佳绩,更是全体干部的功劳,是他们布局合理、忘我工作后的结果。
这次地毯式的搜索战在县委县政府疾控中心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发动了各机关干部员工协同参战。
各社会公益团体、各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有志青年纷纷请缨参战,不计名利、不顾自己的安危、全身心地也投入到了这场灭疫的大战中。
在各个小区卡点、采样点、路卡点上到处都有他们工作的身影。有穿白色防护服的,有穿红色绿色团体装的,有戴红袖章的五花八门。有的作登记,有的测体温,有的背着药消杀,有的在维护现场秩序,各做各的工作,各尽各的职都在有序的忙碌着。
武川是个小县城,居于阴山之北,典型的高寒地区,春天来的特别迟,倒春寒的天气比寒冬有时会更冷一些。
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机关领导干部、各团体青年们共同撑起了这把伞,筑起了这段钢铁长城,保护着民众,而打赢了武川县首场的防控战。

农村情况复杂,大多数村子里不足百人,而且老龄化严重,统一让去几里外的村委会去做核酸,那是很困难的。
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发动青年人组织车辆,分批次地接来送往。
还有更偏远被大雪围困着的山村,乡村干部带上医护工作人员亲自驱车前去。积雪太厚无法前行,他们就半途下车,踏着积雪、顶着寒风、冒着风险去。
他们没有报怨过,因为他们有种坚定的信念和保护家园的情怀,一切要把这病魔控制住消灭掉。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终于来到了“拐点”,这只是个局部的小胜仗,离干净彻底消灭这病魔还需时日,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望武川人民胜而不骄,继续提高警惕,为迎接最后的大胜利而努力。
2022.03.06于武川

[作者简介]
侯建houjian、笔名:秀才(196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武川诗词学会,文化研究会,呼和浩特市文联学会等会员。
现任:民办教育驻武川县办事处主任。
曾在华北观网、华人头条、都市头条、老事旧人等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过诗歌,短篇文章。散文《门前的那条小河》《夜晚归来》《离奇故事》《我小学的上学路》《庙会》《母亲》《我们的莜面》《学历浅谈》《谈家庭教育》长篇小说《求生》等等。
电话13754094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