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村的故事
(第一集)
——侯建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也没有具体位置的村庄,在武川县的地图上都找不到他的名字,但它实实在在就座落在武川县耗赖山乡大前地村委会的地片上。
后地村这个村名现在是没有独立的村庄的,由西往东数,它是由三道巷、西坡,庙沟、当西、当东、黄合少这六个生产队组成的。
后地村的原名叫——吉蓿格太,这个村名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我还是听我80多岁的老父亲说的。

前邻大前地、兰家窑村,后面是腮吾素,东邻八股地村,西面是五福号、淖尔图村,属于是平缓丘陵状地貌。
南北宽约三公里,东西长约六公里。
村前有一条小河横贯西东,源头在黄合少村的东面、南面、北面,由三处小溪、暗河汇聚而成。在五十年前,还水流不息,向西南弯弯流淌而去。

夏季雨量增多,小河水暴涨时,常常会发生道路被冲垮,南北东西不能通行的状况。
河道出口在三道巷村西,交汇于东碱河水域。
三道巷河阔滩大,林木茂盛,曾经在文革后期1972年间,在武川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岳忠书记牵头,张海旺与王唯真主任的积极配合下、带领全大队村民建起了百亩果园,解决了当时吃水果难的问题,造福于乡里邻里,因果品优质而还名噪过一时。

看似不起眼的小河,历经几百年?无从考证。却是养育了后地村许多代人口,也见证了后地村各个历史时期兴衰发展的全过程。
曾经万亿魁字号留下的大灰堆,大集体时不知拉去了多少车用作了肥料。
前几年农户嫌堆在门口出行不便,又用铲车连根地推着,填了大集体时修的约直径逾二十米的大口井。
旁边深埋在地下的房根石头与放着涵木的水井,也曾经被村民挖了出来。这井挖出来换水后,清澈透明,水质绵甜。证明了传说中的“万亿魁”买卖字号是确实存在的。
据传说,乾隆年间,有位姓万的山西人,看好了后地村背靠龙口,东有三条清溪,南可放眼青山,西出的河道草高滩宽,觉得是块风水宝地,就毅然将油坊、酒坊安置在了这里。
由当初的小作坊,妥善经营,几年后盖起来厂房数十间,工人几十口的商业买卖字号。也曾带动了农耕、牧畜、商业的发展。
现在的庙沟村就是后地村原来大庙宇的所在地,是坐北面南,长宽约500平米的四合院建筑,曾经庙内金壁辉煌,圣像百尊,香火旺盛,香客不断。
庙外前方两边有高台,置钟鼓楼两座,晨钟暮鼓也喧闹了百年吧。

至今虽屋宇不在,但根基轮廓隐隐尚存,地面多见陶瓷碎片与百斤大石,怕圣仙不依,至今也无人敢在此处建私宅。
此庙东北角正对着两公里外由黄合少村流出的三条溪水的汇合点,西南角对着的是小河出口。此庙的西面、北面有大批裸露瓷碗碎片,也有断垣残壁,灰坑、古井,占地面积很大。
十多年前武川县农业局在此村修建山药大窖时,不远处还挖出过几块银元,还有厚重的铁锅,瓷瓮,瓦缸和其他许多的生活用品。

后地村在过去是每年有庙会的,每年的四月二十八都会演三天的大戏。
戏台子就建在大庙的前面,有物为证,前几年,村民平整场面时,在土堆下发现了好多大石头。据传说,此戏台是由当地财主白大,万亿魁商号赞助修建而成。
白大不是本名,是姓白的儿子老大。他有胆有识,善于经营,头脑灵活。由口里(山西)逃荒而来,擅长农事,起因于老家山西地少人多,土地贫瘠生活艰难,他是老大便携子妻,背井离乡,来到了后地村。
先靠给牧主放羊为生,年年能积攒几个小钱,后置了几亩薄田,买了几只羊,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以种地,养畜滚雪球式的越滚越大而发家。

几十年后富甲一方,有几十口人,几百亩粮田,牛马羊成群。
房子就座落在大庙的西侧不远处,有几亩见方的高墙院落。门楣高挑,石狮子分坐俩边,家丁护院好不气派。
每年的庙会都很隆重,周边村落的善男信女都会聚集而来。
一来是奉香,二来赶集做买卖是络绎不绝。集市上各种日用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三天不绝于耳。

再往东北行一里,距万亿魁字号不远的地方是牲畜交易场,有卖牛羊的,有卖鸡猪仔的,卖骆驼的是人来人往,人畜声嘲杂。随着时代的变迁,喧闹了几百年的集市戛然而止,现在这个地方已无任何痕迹了。
经百年后的河水改道,松软的沙土地上遗落的所有已被冲刷的一干二净。

[作者简介]
侯建houjian、笔名:秀才(196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武川诗词学会,文化研究会,呼和浩特市文联学会等会员。
现任:民办教育驻武川县办事处主任。
曾在华北观网、华人头条、都市头条、老事旧人等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过诗歌,短篇文章。散文《门前的那条小河》《夜晚归来》《离奇故事》《我小学的上学路》《庙会》《母亲》《我们的莜面》《学历浅谈》《谈家庭教育》长篇小说《求生》等等。
电话13754094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