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访谈】
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
理事会主任李优娜
砥砺奋进 行稳致远
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等部委单位和北京市政府支持指导下,积极贯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致力于传承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课题研究与实践,近几年取得突出成绩,深受社会广泛关注和称赞。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纾困重振、恢复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成功实践。之前特约访谈过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正值两会召开,特约对您访谈。

李优娜女士:
一、首先我先汇报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近几年发展情况和非遗传承工作取得的成绩。
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经国家主管局批准成立于2017年,是以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艺术品收藏等主要业务定位的独立法人单位,近年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等部委单位和北京市政府支持指导下,积极贯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贯彻国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批示,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作用,以国家版权局批准非遗技艺测评项目工作对接政府服务,依法推进非遗传承技艺测评水平评价和实施职业技能岗位能力评价工作,国家版权非遗技艺测评项目包含民族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传统技艺、故宫绘画、敦煌绘画、唐卡艺术等九大类,国家版权非遗技艺测评项目工作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宁强教授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历经六年的科研实验、传承试点,逐步推进推广开展了国家版权非遗技艺水平评价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三百多家非遗传承研学实践基地。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现已发展成为国家版权局批准登记的国家主题文化《中国故宫艺术传承项目》和《中国敦煌艺术传承项目》及国家版权《非遗传承人才库》等著作主体负责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国家认证行业组织成员单位,中国教育千课万师职业技能提升工程产教融合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单位,中国版权协会理事单位,国家工信部批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网》主体运营单位。

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视察时,充分肯定赞扬了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教育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专委员会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国家认证组织成员单位,在职业技能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和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以及非遗传承技艺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成就显著,现拥有《非遗传承人才库》等多项国家版权独立知识产权项目,推进开展了多项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成功举办中国非遗《国音杯》音乐季大赛、展演和《学院杯》研学实践系列等活动,在负责非遗传承技艺作品评价测评以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

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承担国家版权课题科研项目,作为全国非遗技艺测评项目国家版权主体机构,近几年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工程和完成中国故宫艺术绘画、宫廷器乐、宫廷舞蹈等传承技艺系列项目和中国敦煌艺术绘画、敦煌书法、敦煌舞等传承系列项目所做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和实践应用成果,在非遗传承职业技能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艺术品收藏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取得国家版权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专家认可的科研成果,已发展成为非遗传承领域行业产教融合的国家版权品牌和独具特色的品牌研学实践体系,从娃娃抓起讲述中国艺术史,构建“非遗基础知识+传统文化基本素养+专项非遗技艺特长”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填补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承教育行业空白,具有高度的学术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指导意义。

二、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普惠性政策和专项帮扶措施,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机构在面临市场收缩和艰难复苏的季节感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看到了政府助企纾困的坚强决心,也为消费增长和产业创新注入了坚定信心,看到了温暖的阳光,引起了我们全体非遗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纷纷表示:非遗传承行业的“春天”到来了。
两年多的疫情对文化艺术业打击巨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机构业也因此深受影响,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国家精准实施疫情防控措施,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市场需求,将疫情对行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为疫情中逐步复苏的服务业打了一针“强心剂”。近两年,我们三百多家非遗传承研学基地都受到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大幅减少,经历了无客流、歇业等情况,收入锐减,入不敷出。国家有针对性地对服务业进行了补贴与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们运营压力。在2022年度将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这些措施都能够实实在在为降低我们的运营成本,也就是国家补贴我们创新发展,也是实实在在的增收,真正增强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让我们运营租金得到减免优惠政策,政策纾困,为复苏带来更多活力。

三、非遗传承实践中体会和建议
在实践中体会很深,到2022年6月1日,就是《非遗法》实施了十一周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以《非遗法》为核心,《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配套,以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支撑,我国非遗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扶持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明显增强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特别是在近些年脱贫攻坚和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
(一)、建议: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发展合理开发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面广,涉及的知识产权领域也比较宽,公权与私权、群体与个体关系等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价值进一步彰显,开发利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如有的注册了商标;有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自己设计的银器申请了外观专利;一些民间艺人将自己的作品申请了著作权登记;也有些地方产品申请地理标识,有很多非遗传承人不太了解相关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主张程序,也不知如何去主张权利。另一方面,在开发利用者与相关非遗传承者之间,不同传承者之间也经常会出现权益之争,如贵州蜡染作品的著作权侵权纠纷、鲁锦案等。鉴于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采取已有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进行分类制定相关指南,为相关传承人和群体提供指导。与此同时,司法部门针对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以更好地解决共性问题。
(二)、建议:要进一步健全传承人认定机制,推进职业传承,推进非遗职业管理标准化。
在传承人认定机制上,完善多渠道的认定启动机制,评定传承人除政府组织申报外,还可采取由传承人直接“登记”方式,作为现行认定制度的补充程序。在推进职业传承,建议由政府牵头,联合传承人以及行业协会制定非遗项目职业标准,将职业精细化。
(三)、建议:完善非遗技艺产学研基地,加强传承与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目前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以及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并缺乏规模效应,要通过产业基地的建立,整合技术资源、完善培训体系、打通产销渠道,才能塑造文创品牌和开拓出市场,这样非遗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我们砥砺前行,行稳致远,继续为推动非遗传承技艺职业技能教育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为非遗传承技艺发展乡村振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专访记录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