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仰鲁迅故居》
文/朱勃勃
诵/六月荷
深秋季节,我们文史委员会一行十人,由郭天玲带队,走访了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感谢鲁迅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吴天祥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亲自热情的全程陪同,为我们作向导,使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见到了我国在上海的许多文化名人故居。

参观了文化名人故居后,吴主任带我们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我们瞻仰了鲁迅故居。这里是鲁迅去世前三年在上海最后的居住处,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是在这里的二楼,自己家里五尺的大铁床上,停止了心脏跳动,永远闭上了眼睛。

我生平第一次瞻仰鲁迅故居,心情特别激动,鲁迅故居是一座二层结构的建筑,进入铁门后,是一个约十平方米左右的绿化小天井,穿过天井,跨上二级台阶,进门就是鲁迅先生家的客厅兼餐厅,在客厅的家具中,看见一只老式写字台,这只极为普通的旧桌子,却被鲁迅先生视若珍宝,原来这是早期共产党领袖瞿秋白同志,在上海居住时用过的写字桌,1934年瞿秋白赴南方根据地离开上海时,他将该桌寄放在鲁迅家中,想不到瞿秋白此去再也没有回来,1935年瞿秋白遭国民党逮捕,同年6月18日被杀害在福建莆田长汀,从此写字桌易主,成了鲁迅刻骨铭心的珍贵纪念品。

鲁迅的家不仅瞿秋白住过,在白色恐怖时期,鲁迅在这里还保护过许多革命志士,楼上有一间朝东的房间,就曾经留住许多被国民党追捕的革命党人。令人感到遗憾和愤恨,国民党竟将鲁迅,也列在被通缉的名单之中,直至去世时,仍未撤销对他的通缉令。

鲁迅先生生平有二大嗜好,吸烟和饮茶,每年茶叶收获季节,鲁迅总要托人,从家乡带几十斤茶叶,存放在二只大的密封铅皮箱内,摆在墙角铅皮箱内的茶叶,除鲁迅自己饮用外,他还提供给“内山书店”,免费供读者饮用。
在二楼东间顶部,我们见到吊着一只绍兴竹篮,原来鲁迅爱吃风干地力(荸荠或称马蹄),当买来新鲜地力后,就放在这个竹篮内,等风干后食用。

鲁迅一家人的日常饮食也极其简单,每顿饭桌上只有二三只菜,然而鲁迅的创作却旺盛得惊人,他每天的写作时间,全部放在深夜12点以后,笔缀不停直至凌晨,鲁迅生平用一支“金不换”毛笔,著作了有近一千万字,被收进《鲁迅全集》。除创作了许多大家熟知的名著外,他还翻译了大量俄国、日本和其他十几个国家的著作,其中尤以俄国和日本译著为最多。
瞻仰鲁迅故居,使我对鲁迅名句:“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有了更深一层的领会,他毕生精力的付出,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首屈一指,为世人所公认。但令人深感惋惜,伟大的鲁迅先生因患结核病,仅仅享年56岁,去世前,在他的写字桌上,还展卷遗留下一份未创作完成的稿件,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残烛燃尽油始干”!

鲁迅先生虽然去世已半个多世纪,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战斗的一生,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他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2022年3月10日
审核/杨玉才
复审/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