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洋

在公社里当干部,驻队是一项基本功、一门必修课。过不了这一关,这个人的水平能力就要受到大伙的质疑,就不算合格。
1982年深秋,公社党委决定派出工作组,到几个严重软弱涣散,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的大队驻队,帮助党支部进行整顿提高。于是,我们几个人来到了深山套里的黄庄大队。
黄庄地处桃园公社东南部,分南北两个自然村,中间隔着一条天然形成的深沟,有一千多口人,黄姓是大姓,占三分之二,尹姓近三分之一。全大队有三千多亩土地和一些山头,人均占地较多,生产条件较好。当时,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社员们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农业连年丰收,日子越来越好,整个农业农村一派欣欣向荣。但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不错的生产大队,竟然在一个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年代里,成了全公社的后进单位。
我们这个工作组由三个人组成。组长阴法源,是黄庄大队所在管区的书记;一位是王宪启同志,供销社门市部的经理;我时任公社团委副书记,还不是党员。在安排任务时,我既要参加整顿党支部,还要进行整顿基层团组织试点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说白了,就是跟着老同志学习。
法源同志是我的老领导。我刚到公社团委时,他主持工作,手把手地教我熟悉业务,带着我深入到各个大队、单位,学习与大队干部、团员青年们打交道、做工作的方法门道。后来他担任了管区书记,事情繁多,非常忙碌,但依然热心向我传授工作中应当注意的各种问题。他当组长,我们底气很足。
王宪启是个老同志,年纪四十上下,长期在商贸系统工作,博学风雅。令我惊奇的是,王经理对一些京剧老戏很熟悉,不时哼几句皮黄,如借东风、空城计之类,有板有眼,中规中矩。在一个偏僻闭塞的小镇上,有这样的绝活着实让人另眼看待。王经理虽然在供销社工作,但讨论分析起大队的情况来,鞭辟入里,刀刀见血,让我钦佩。现在想来,那个年代,全党动员大办农业,基层干部调动频繁,“我是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都应当熟悉中心工作、熟悉农村农业,做一个多面手。老王有这样的本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长期以来,上级要求驻队干部与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做,大集体时候很好办。实行大包干后如此要求,就有点强人所难了。一是驻队干部们工作忙碌,作息时间没准儿,分散到农户家,起居多有不便;二是各家各户条件不一,酱赤盐咸、粗细荤素,难以掌握,拿一样的伙食标准,吃不一样的饭菜,久而久之可能产生一些问题。三是大多数人家不愿惹麻烦。公社干部住到家里,看似很荣耀,其实送往迎来、点灯熬油,支使的满家人不得闲。还有更为麻烦的事情。假如驻队干部某一项决定损害了乡邻们的利益,大家背地里可能以为是房主出的点子拿的馊主意,岂不是惹一身不素净。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多少人家愿意招揽这个差事。因此,大家基本上采取早来晚走的办法,晚上开完会蹬上自行车,不多会儿就回到自己的安乐窝了。纵然辛苦一点,大伙儿也乐得自在。
这次驻队,党委要求很严格。必须住下来,沉下去,认真了解、掌握情况,剖析原因,制定措施,解决好支部班子软弱涣散的问题,选出一个能够带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的好支部书记来。
进村后第一件事,先安排办公场所和住处。幸好大队里有几间漏风撒气的仓库,稍一拾掇,弄来几张杂木钉起来的床,铺上几领苇箔,把铺盖一放,完全能够满足休息的需要。那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普遍不高,一个干部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铺盖卷,调动工作,往自行车后座上一捆,人走家搬。平常时节,一日三餐在食堂解决,一个馒头一碗菜,如此而已,别无他求。有个栖身的地方,挨不了饿,对于驻队干部来说,就很知足了。
整顿基层党组织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工作紧张繁忙。首先,要组织好党员的政治学习。学习党的十二大报告、新党章和县委、公社党委关于基层党建的一系列文件,统一思想认识。黄庄大队当时有三十多个党员,年龄四五十岁以上的占大多数,个别的近七十岁了。多数对参加组织活动态度积极,有极强的荣誉感,大家觉得能够参加组织生活,聆听上级文件,不仅可以掌握新精神,丰富自己的头脑,更重要的这是一种作为先进分子、头面人物能够赢得人们尊敬、歆羡的资本。每次组织学习,一些老党员到得很早,占上一个靠前的位置,一边叼着烟袋拉呱一边等待开会。同时,也有一些新情况在困扰着我们,一些年轻党员,趁着冬闲时期在外打零工、跑买卖,开会学习不那么积极,也不那么准时,不时出现缺席的情况。挨了批评,他们强调这理由那原因,满嘴是道理,甚至说耽误了干活挣钱,大队里要给以补偿。用杠杠硬卡,对一个农民党员就有点苛责,结果往往不欢而散。后来,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有关指示,说是,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如果索要报酬,要开除党籍,大家思想上才引起了强烈震动,一些人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逐渐高涨了起来。通过连续不断的学习教育,大家对一些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较好地统一了思想认识,奇谈怪论少了,牢骚不满少了,党员队伍出呈现出一派向上争先的气象。
接下来,是座谈了解大队班子的情况。法源同志、王经理经验丰富,与群众打交道有一套办法。他们开座谈会,我跟着在一旁倒茶撩水听故事。冬闲时节,人们有的是闲聊的时间。他们先与支部成员谈,再与小队干部谈,找党员谈,找社员代表谈。谈话海阔天空,随和温馨,想起什么来拉什么,人情世事,评骘人物,吃喝拉撒,家长里短。看似漫无边际,实际上信息量很大。随着谈话的深入,大队班子的问题逐渐清楚,如何调整班子的思路逐渐明晰了。我真服气法源书记和王经理那套方法,循循善诱,引而不发,不显山不露水,赢得了大家的信赖支持,每个人都敢于愿意说心里话。那些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我的另一项任务是整顿基层团组织。当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农村团组织难以像过去一样开展活动,头上耀眼的光环黯淡了,当团员、当团干部的光荣感、使命感大大地打了折扣。大家对此由衷的焦虑、着急。十二大党章单列“党和共青团的关系”一章,人们期盼着团组织能够尽快走出困境、重振雄风。黄庄大队团支部书记尹燕玉,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曾到东北打过几年工,人生经历比较丰富,1981年底公社团委换届时,当选为团委委员。在燕玉的带领下,团支部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这次组织整顿,对农村团的工作,意义重大,万不能坐失良机。我和燕玉反复研究,经过团员青年们几次讨论,大家确定了几条工作思路。首先,组织全村几十名团员青年整修道路。黄庄、尹山庄村里道路常年失修,高低不平,尤其是下雨下雪以后,遍地石头瓦块,牛溲马勃,鸡屎猪粪,肮脏不堪,人们盼望着环境有所改观。几十个青年人推着车子拿着扫帚,热火朝天地干了两个半天,积年的垃圾基本处理干净,几条路立时干净好走了。紧接着,大家乘兴加劲,把村南村北五六里的出村道路也进行了整修,方便了社员出行。团支部好几年没有开展过这样的大型集体劳动了,这次活动,既增强了团员青年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又解决了多年来积压的老大难问题,社员们直夸干了一件利民便民的大好事。
再就是栽树。黄庄山多地广,很多山头几十年来童山濯濯,树稀草疏。植树造林,既能改变穷山恶水的面貌,也是山区群众致富的一条好路子。那段时间,尹燕玉和黄启国他们发动团员青年们在山坡上栽植侧柏、洋槐等适宜山上生长的树木。这里的山多是石灰岩地质,石多土少,一镐刨下去碗大的坑,半天挖不了一个树穴。但年轻人有干劲闯劲,一旦发动起来,就热火朝天、敢拼敢打。半个多月的时间,半面山坡就得到了绿化。同时,团支部引导团员青年在责任田里大力种植肥桃。黄庄是肥城桃的原产地之一。出产的肥桃果型俊美、汁多味甜。过去受以粮为纲的影响,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小。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肥桃的经济价值不断攀升,人们看到挣钱有望,纷纷把一些粮食产量不高的地块改作桃行。团支部顺势而为,动员大家改粮种果。青年人头脑灵活、市场行情看得准。他们带了头,大家就立马跟着走,很快,种植业结构得到了较好调整。林果业的迅速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滚滚财源。
活跃青年,不能光靠组织集体劳动,还要开展一些适合青年特点的文娱活动。那时候,组织文娱活动比较困难。好在公社团委和文化站在一起办公,文化站长米建全同志多才多艺、工作热心。我把遇到的困难告诉给他,建全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他从公社里带来一些乐器,利用晚上时间,组织大家学习一些新的歌曲,什么《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等,引起了团员青年们强烈的兴趣。琴声悠扬,歌声甜美,在山村深冬的夜空里荡漾,犹如一股甘泉流淌到人们的心里。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团支部有了一定的凝聚力,团员青年们也逐渐地活跃起来。
黄庄是山区,吃水是一大难题,全村人畜用水就靠东山沟里一眼大口井。从井里提上水来,挑到大队部,至少要有二里路,还要爬一段坡。我试了几次,每次都是气喘如牛,汗出如浆。燕玉看我如此吃力,便从我手里接过了担子。一开始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三五天过去,私下忖度,反正我也没有这么大的力气头,就让他替我干吧。这样,整个驻队期间,就靠着燕玉供我们几人用水。现在想来,还是有点惭愧。因此,我们结下了比工作关系更深一步的友谊,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兄弟般的情谊。
有时候,工作组留我一人值班,燕玉便邀我去他家里吃饭。燕玉兄弟三人分爨析居,他和六十多岁的老母亲一起过日子。大娘满头白发,慈眉善目,说话轻声细语,皱纹里饱含笑意。一听我去吃饭,赶忙准备饭菜,摊鸡蛋、炒豆腐,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好东西一一拿出来款待我。吃饭的时候,大哥二哥,还有几个侄子,几个邻居,一凑就是一个非常热闹的饭局。我不会喝酒,但经不住大家各式各样的苦劝,往往就由醺醺然逐渐酩酊,酒足饭饱,一步一个趔趄,回到住处倒头便进入了黑甜乡。
年底,大队支部班子进行了换届改选。新支部班子有干劲、有思路、有能力,广大社员群众感到有了希望和奔头。
工作组撤回,我的驻队工作结束了。经过这段时间,学习了解了许多在机关和教科书里无法学到的东西,也把很多美好的记忆留在了这个偏僻的山村。年后,去燕玉家看望给我很多关爱照顾的大娘,满满一桌人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大半瓶肥城白干倒进肚子里,我又喝醉了。
2020年3月21日星期六
2022年3月9日星期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