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再华
编前语: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涪陵工务段,洛碛线路综合维修车间,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对口“五老”付再华,在清明节来临之前,专程前往重庆铜梁,参观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满怀深情地写下《铁的纪律 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感言,旨在清明节来临之前,引导对口青工,开展“红色基因”教育,把邱少云烈士“在生命与纪律的抉择中,严守纪律,舍生取义”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引申到铁路运输安全、工务劳动、作业纪律中,教育青工对待铁路运输安全、劳动、作业纪律,做到“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让青工明白:铁的纪律,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铁的纪律,是铁路运输安全的胜利之本。

关工小组对口“五老”付再华
有这样一个政党,
她毕路蓝缕,孜孜以求,
带领中华儿女
从胜利走向胜利,
她就是中国共产党。
一切向前走,
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走得再远,
走到再光辉的未来,
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走过百年,
我们歌颂人民英雄的荣光,
见证了如他们所愿的梦想。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
英雄的光辉事迹和敢于牺牲精神,
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今天,满怀对邱少云烈士的祟敬心情,迎着春阳,来到重庆铜梁区邱少云故居,肃立在邱少云烈士纪念碑前,向邱少云烈士深深三躹躬,曾经在小学课本里熟读的邱少云烈士的光辉形象,肃然涌现在我的脑海里。

跨进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邱少云烈士光辉的一生映入眼帘: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一间孤零零的草房里,他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帮人打长工,因家庭贫苦,邱少云没有上过学,参加解放军后,一边苦练杀敌本领,一边学习写字。1951年3月25日,邱少云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役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为避免暴露,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丝毫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为纪念邱少云同志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特在邱少云家乡重庆铜梁凤山之巅修建纪念馆。纪念馆正门两侧为烈火造型建筑,寓意烈火金刚。在纪念馆内,借助照片、文物、绘画、雕塑、场景再现等场面,让我们彷佛看到了邱少云同志不屈不挠、在烈火中永存的伟大一生。
烧焦的邱少云烈士衣物残片和枪把。
复原的391高地潜伏场景……
“对党忠诚、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邱少云精神触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
英雄是民族最善良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是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饥饿,无法体会邱少云同志在烈火中所承受的的巨大痛苦;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邱少云同志一样,为了革命事业不畏牺牲、勇于担当的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

作为铁路人,尤其是新入路青工,要向邱少云同志那样,在生命与纪律的抉择中,严守纪律,舍生取义;明白“铁的纪律 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深刻含义。只有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忠于职守,保证质量,铁路运输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唐家沱桥路工区2009年渝怀线K34+600里程,发生的货物列车撞击坍体,构成“8.5”C类一般行车责任事故,就是该里程防洪巡守青工擅离职守,跑进看守棚睡觉所致,导致全段职工人均扣减1400元安效工资,相关人员受到政纪处分的巨大损失。
实践证明:铁的纪律,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铁的纪律,是铁路运输安全的胜利之本。

邱少云
一个年仅26岁的生命,
一名普通的铜梁子弟,
一位伟大的志愿军战士,
一座民族的精神丰碑。
在个人与集体的权衡中,胸怀大局,牺性自我。
在生命与纪律的抉择中,严守纪律,舍生取义。
在自身安危与出征誓言的取舍中,恪尽职守,坚守承诺。
面对血与火的洗礼,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战胜自我,笑对强虏,威震敌胆。
他用坚强的意志告诉世界:什么是中国人的血性!什么是中国军人!
烈火金刚,民族脊梁,
传承精神,共筑梦想
3月 16日,洛碛线路综合维修车间关工小组长李洪卫,接到付再华参观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撰写的“红色基因教育”专题诗文《铁的纪律 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感言作品后,迅速发给全体青工开展红色基因教育。同时,下发段关工委微信群,要求其他关工小组结合付再华同志撰写的“红色基因教育”诗文作品,发给全体青工,结合清明节祭奠英烈,围绕铁路运输安全,对青工开展“铁的纪律 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红色基因主题教育。
作者简介:1955年5月4日生,重庆大足区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线路技师,过当线路工、线路班长、工长、《西南铁道报》通讯员,上世纪90年代,有多篇诗歌、散文,在该报副刋发表,退休前任涪陵工务段动态工区工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