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古村 探古道 齐鲁拾遗
——再游青石关
春探白杨河
据《般阳孙氏家谱》载:“淄城以南三十五里,有庄名日孙家庄。盖自明初吾孙氏以章丘县徙居兹土。”大明万历年间孙氏之后迁居于此。据传,在这之前就有一王姓在此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已载有“白杨河”的村名。 据该村70岁老人孙即浩讲:因村处白杨河两岸,又因沿岸多植白杨树,遂以河及白杨树命村名为“白杨河”。
白杨河村位于博山区最西南,与樵岭前村接临,走古道南行三公里就是青石关村。白杨河村依山而建,坡陡,房院没有前后,只是上下区分,少部分分居在河的南边,村对面就是博莱公路青石关段,来回车辆,十分显眼。









村里游览半个小时,大家下来后,在小河里寻找了一些有趣的石子。我们就开始了今天的正式旅行,进古道,再探青石关,边走边聊,体现快乐游玩的同时,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无穷。



再游青石关
白杨河村地处陡岭地段,青石关也是齐鲁两国的交通要道。春秋时期,齐国修筑长城,以御鲁、楚,在此修建关隘。青石关古道建于春秋时期,建筑规模为30.2平方米。青石关原为齐鲁要道的咽喉。北有齐国国都临淄,正处于双峰对峙,中为一线天的谷口之南的制高点上,长3公里,宽28米,古称“瓮口道”,现称“关沟”,是夹在群山之间,通往青石关门的小路。这条不足几公里的夹谷,两侧山峰苍翠,壁如刀削,接近关门处,是关沟最狭窄、最难走的地方,两边峭壁雄峙,我们走到半路上,发现了这段古道上留下明显的轮廓辙迹和手工凿印的地方,拍影留念。
再游青石关
车滚轮痕辙印深,遗留烽火炮台门。
狼烟四起雄雌辨,混战七国胜负分。
石蹬云梯惊魂魄,残城断璧忆风云。
史悠永久两千载,不朽民族龙化身。







五古 •咏青石关
赵玉霞
齐鲁咽喉地, 险名天下闻。
石滑留旧迹, 辙重印前轮。
坎绊松龄马, 汗沾渔洋巾。
僧王御南寇, 神兵胜北军。
边贸称重镇, 熙熙往来人。
谷口卖瓷器, 店前书画新。
繁华久已去, 空山寂无人。
老槐守关口, 残碑记前尘。
崖间路似带, 车儿伴云巡。


青石关 ·蒲松龄
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
南山北山云,干株万株树。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
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
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
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
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这是个小四合院,是进来关门后,第一人家,应该是个风水宝地,大院外南北有两棵千年古槐,古槐南边不远是座古庙,房屋全是青石砌建的,古代非常繁华。院里的大门及东西南屋都已坍塌,仅剩五间小北屋还挂着“危房”的牌子,只住着一位83岁的老太太,她非常热情跟我们交谈,孩子都在外打工,几乎没有青壮年,连个小孩我们也没见到,村庄显得十分冷清。




时常出来转转,只是一直贪恋着世间所有的暖香。而那些没有着落过往,早已随风而散。往事已旧,一切随缘。2022走百村,当做快乐自由人。终会在念与不念,忘与不忘之间,莞尔一笑,变得风轻云淡。饭菜咸淡,与你同餐,共享苦乐,吃么么香!









摄影编辑 孙俊入
2022年早3月14日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