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酸涩,古槐泪尽》补白
作者/吴熙祿

这篇文章在网上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浓厚了名人诞辰的纪念气氛。我作为“吴伯箫研究会”的会员,吴伯箫的同宗兄弟,有一种“无负身份”的欣慰感!当然这得益于“名人效应”,也与读者关注这个话题有关。还得感谢李心田与吴修亮提供的两篇文章,否则就是“无米之炊”!
在《石榴酸涩,古槐泪尽》中提到,围绕吴伯箫“那张旧婚约”发生的悲情故事,坊间、网络言论中,曾有“微词”。几丝非议无碍吴伯箫在现代革命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此中暴露的错误认知,在民间仍有市场,为了维护吴伯箫及其亲属的名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我知道的某些说法,在这里试着做些辩白。
“微词”之一,有人指责吴伯箫对于父母“生不养,死不葬”,以“大不孝”中伤这位红色文化战士!扣的帽子不小,然不值一驳!因为按这些人的逻辑,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批开国元勋都要受到责难,因为他们很多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不光不能在父母生前尽孝,很多人也没能见高堂最后一面!明明知道“忠孝不能两全”,为什么还苛求这位红色文化战士?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我不想给非议吴伯箫的人扣上“否定中国革命”的大帽子,只是怯怯地问一句,所有的子女都在父母床前守候,谁去抗日救亡、解放全中国?除非你能背上老人东冲西杀!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近、现代中国,不管统治阶级多么腐朽,列强如何侵吞中国,人民多么水深火热,有父母的子女就不能离乡背井去参加革命!骨子里否定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有人认为,某些人对于吴伯箫的责难,源于传统道德观念,情有可原。是吗?若此可就矮化我们的国学了!因为按照某些人的认知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格言,就成了鼓动世人不孝的“邪说”,你想啊,哪有拖家带口背着老人去“平天下”的!
楚汉相争时,刘邦就是因为率领汉军在前线打仗,自己的父亲被楚军所获,差点被项羽烹吃了!为这你能指责刘邦“不孝”吗?当然刘邦可以不起兵,“老巴实地”做他的泗水亭长,离父母近一些,可惜这样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了汉朝,“汉族”之称就无从说起!后果很严重!
“微词”之二,有人埋怨吴伯箫,你既然不承认父母包办的旧婚约,提前跑了,婚礼取消,这样不就避免了“原配”凄惨一生的悲剧吗!现在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其父以死相逼,吴伯箫能担得起“逼死高堂”之罪吗?当时他认为能做的就是“拜堂不圆房”,双方存个“真身”,为日后各自归宿留下出路!哪想到女方如此沉溺于封建礼教,“守节”终生!
那张“旧婚约”在“觉醒者”来说,就是一张纸,面对“未觉醒者”,就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墙!
“微词”之三,吴伯箫只顾自己的前程,不顾女方的后果。正好相反,他就是为了不拖累女方,给双方留存真身,以便再适,才有了回避洞房、闷坐堂前石榴树下的纠结、尴尬故事。后来的事也是吴伯箫极不愿意看到的!有人说,吴伯箫在家里安分守己过日子,男耕女织,不就不拖累妻室了吗!话是不错,然你让“觉醒”了的人再“睡着”也难!“人各有志”,“温柔乡”已留不住志在千里的吴伯箫!吴伯箫逃婚,不过是“觉醒年代”千千万万仁人志士奔赴光明的缩影!
“微词”之四,有人以吴伯箫出走后,曾经从事国民党统治下的教育为借口抹黑他。非议者为找吴伯箫的“毛病”,可谓煞费苦心,可惜这一指责站不住脚!毛泽东曾经加入过国民党,担任国民党中央的执行委员,代理宣传部长;共和国元帅朱德、贺龙也曾是旧军队的将领,你否定的了吗!窃以为,有人明明是对吴伯箫投奔共产党不满,却拿他曽从事民国教育说事,这也是历次运动中,形“左”实右者整好人的黑套路之一!
“微词”之五,埋怨吴伯箫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乡办点事。诚然,名人回报生养自己的家乡,天经地义,问题是本人有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吴伯箫文革后恢复名誉不久就去世,当时他那点可怜的工资,家庭开支恐怕也不宽裕。当然“微词者”不是图的“仨核桃倆枣”,而是希望名人以自己的影响力“公关”公权力,慷国家之慨,谋家乡之利,然一路红色脚印的吴伯箫,即便是亲属有求,他也不会干这种事的!
类比,咱就不说“公者千古”的毛泽东如何公私分明了,就说后来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吧,患病住院,自己的亲哥哥胡耀福去看望,因为经济困难,买站票到北京!一个总书记的长兄穷到这个程度,家乡的人是该埋怨,还是该歌颂?人们心里有杆秤!
至于与“旧婚约”有关的包办子女婚姻的当事人吴父,由于在旧中国包办婚姻是主流,人们对此并不感到奇怪,只是认为吴父强逼儿子成亲的做法有点“霸道”!
我认为与其说是“霸道”,不如说是“无奈”。面对“三媒六证”订下的一纸婚约,系双方男女终身大事,众目睽睽,吴父作为有身份的文化人,如果毁约,置个人、家庭颜面于何地?即便在当下,你随意悔婚,家庭也消停不了!
特别是在当时男方毁约,仅次于休妻,对女方家庭名誉是极大的伤害!作为厚道人也是断不能干的事!从吴父的固执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中闪光的东西,“人无信不立”!这也是当今社会需要坚持的!
刘氏抱守的“生是吴家人,死是吴家鬼”节操,尽管看起来多么的“自残”,似乎不可理喻,然这种对家庭的坚守,比起当今视婚姻为儿戏的人来说,是不是宝贵了许多!今天的诸多家庭乱象,与当事人自私,抛弃传统道德中的合理内核有很大关系!当下因为不守婚姻道德酿成的社会乱象,家庭灾难,比“从一而终”封建婚姻教条造成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任何社会,体现公序良俗的伦理节操文化,是不可缺少的,对维护婚姻家庭起着巨大作用!传统道德,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内容有错,而是执行中把真理推向谬误!在婚姻问题上,我们既反对思想僵化,有违情理的“道德绑架”,更反对视婚姻为儿戏的“杯水主义”,遵守公序良俗,创建和谐社会!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