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九章 S的成果
自从我从长尾巴的梦中醒过来开始,我就忽略了一个问题。
S、Si还有A,他们到哪里去了?
S正坐在电脑前,还眉飞色舞地浏览着什么东西。这一个多月来,S都是在用电脑忙正事,可一直没有眉飞色舞过。
忘了交待了,S负责的是把我们测量的数据录入电脑里,还要完全再现一个虚拟的场景,方便我们试验各种想法。看样子他极有可能是完成了。
也许是因为刚刚被催眠,方才又跑了一大段路的缘故(还有好像一天没吃东西了),我真正感觉到了自己的疲倦和虚弱,连口中说出的话都是柔软不堪。
“S,你在高兴什么呢?”我边说着,边向他走过去。果然不出我所料,是根据测量数据做的虚拟模型。

仅仅做一个模型并不麻烦,S还向我们展示了真正让他有成就感的东西。
屏幕右侧的窗口(占大半的屏幕)是我们的镜头,此刻它显示的正是教学楼一楼西侧的走廊。
屏幕左侧是十分复杂的工具条,使得它更像是Photoshop。
S选择创建感应器,又出现了一个大一些的对话框,对感应器进行设置。我并不十分清楚所谓感应器到底是什么,只是根据S的设置想象到在电脑中的走廊里它应该是一个红色的刚体小球。小球的质量默认为0,但S将它设成了5千克。
设置完毕确认后,光标变成了一个红色的小球。当光标(小球)在右侧的镜头区域中移动时,在它周围的墙壁上以及天花板和地板上显示出了随之移动的投影,便于我们选择安放感应器的位置。

S选择了一个显眼的位置悬空放下了小球,撞击地面后还弹了起来。看来S还加入了力学系统。
S看到我的表情,可是起了劲。他双击小球,弹出一个对话框,里面是它刚刚感应到的数据。里面只有“重力加速度”“产生热量”“运动图像”等几项力学数据,而更多的标签是灰色的,标示为不可用,比如照度、周围热量、磁场强度等等。S在窗口的最下面的“全送”前打了一个钩,说:“一会儿它会把一切都记录下来。”S又开始对整个场景进行设置。首先进行“宏观起始位置设定”,新出现的窗口中是日地月相对位置的简图。默认的是春分日当地正午,然后是天气设定,这部分并没有多么复杂,S只是在天上加了几片云,又设置了风力风向,默认为3级北风。
我开始有点不解,演习场景和这些东西有什么关系?
但是随着一项项不予考虑的因素变为可能,我开始佩服起了。
刚刚设定的天气什么的,实际上对白天以及晚上的水平线有很大影响。S真厉害,看来他不仅仅设置了力学系统,还有光学系统、声学系统、材质系统等等。考虑的因素越多,越接近现实生活场景。
S最后把时间设置成实际1分钟对虚拟的2小时,按下了“应用”按钮。
这原以为设置窗口消失后,场景会闪烁几下,然后S会再次演示,但是它没有那样。“应用”后,窗口消失,出现了一个进度槽,上面显示应用这些设置还需要70多秒钟。
我真没想到S会做得这么好,我原本并没有寄希望于他。S这时说:“我要给你们演示24小时场景变化,而且那个感应器可以记录它那一点的任何信号。”

我和L都很激动,我们叫到彼此急切地想要看到这个神奇程序的厉害。
终于“应用”结束,时间轴自动暂停。S这一下并不是把感应器放到某处,而是快速向上拖动了一段,松开鼠标,小球悬空。
S解释道:“这样可以让它有一个初速度,相当于把它扔出去。”说着,按下了时间轴旁的“运行”按钮。
如果一分钟对应二小时的话,那么不出3秒小球就会停下来,而后在那里静静躺上“一整天”。但是我们犯了一个错误。
开始运行后,小球只是向前跳了一点点,而后不动了。S动动鼠标,5秒以后光标才跳跃式地动了动。显然,S过于高抬了这台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我和L站起身正欲走开,电脑却发出一声怪叫,自己关掉了。我和L轻轻拍了拍S的肩膀,L说:“这只能说明你做得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