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戴口罩所想到的
文/ 杨舟平
从鼠年开始爆发的新冠疫情,至今已两年多了。疫情就像一个“泼皮无赖”一样反反复复,人们刚准备过一段正常日子,又一轮新冠变种“确诊”病毒来袭,又一轮隔离管控防疫紧急措施实施。于是,“绿码”“阴性”成为引以为豪的通行证,出门戴口罩成了外出标配。更有甚者,有小区大妈遛狗时给狗狗也戴上口罩。
街头巷尾,网络之上,到处是戴口罩的人,原因只有一点,为防止新冠病毒感染。那么戴口罩能起到预防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国内权威疾控专家说的,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同时也说明我们这个民族以前是不大喜欢戴口罩的,虽然以前也有人戴口罩外出,但多数人认为那是讲究、做作、矫情,完全没有必要。夸张地说,就像路遥小说《人生》中刘巧珍为了赢得高加林的爱情而开始刷牙一样,俨然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西洋景”。拿我来说,以前几乎没有戴过口罩,虽然家人也多次劝我戴,但对于常年戴近视眼镜的我来说,特别在冬季,一戴口罩稍微哈气眼镜片起雾,眼睛就花了,索性摘了清爽。我周围的人,也很少见经常戴口罩的人。
这次疫情,地球人几乎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从开始不以为然,到后来噤若寒蝉,像我一样不喜欢戴口罩的人,现在只要外出也老老实实戴上了口罩,尽管哈气影响视力,但照样得戴。如今,我已习惯戴口罩了,出门不戴口罩就像开车不系安全带一样,反而不习惯了。口罩成了最牵动人心的物品,眼下,如在大街上发现一个没戴口罩的人,大家立马警惕并感诧异,马上就有人或“红袖套”立即前来规劝其戴上口罩。据专家说:戴口罩主要是防止飞沫传播或者至少可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量,量少了,对预防来说意义重大。专业人士的话当然要听了。
其实口罩的历史很短,1897年,一名德国医生通过实验证明对着创口说话就能造成感染,同年,一名奥地利医生倡议为减少外科手术中的细菌感染,医生手术时应用口罩遮住口鼻。随着20世纪初“西班牙流感”席卷全球,人们发现口罩也可以预防病毒入侵。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在我国东北一场控制鼠疫的战役中,一名中国医生发明了用棉纱制成的简易口罩: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可以很好地防止疫病传染。它的发明人就是当时清政府的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博士,至今仍有医务人员在使用“伍氏口罩”。此外,今天我们常见的餐桌转盘和公筷,据说也是伍博士发明的。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院士在《口罩随笔》中说,30年前,他刚去日本时发现好多日本人外出戴口罩,他就很疑惑地问,对方回答:“我今天感冒了啊,我就要赶紧戴上口罩。感冒有可能传染给别人,这是多么不礼貌啊。咳嗽尽量小点声,和人说话前先声明一下自己感冒了,也好让别人有个防备。流感很危险的,会死人的!”瞧,这就是日本人30年前对戴口罩的看法。田院士还说:在日本,大小便利店也卖各种口罩。特别是春天,流感流行期和为预防花粉症,几乎人人外出都戴口罩,至于在医院,不管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戴口罩。田院士最后感慨:日本真是一个戴口罩的民族啊!

反观我们以前:明明自己感冒了,外出也不戴口罩,一怕别人说矫情;二也习以为常了,别人感冒了也不戴,你戴上似乎别人嫌弃你似得;三是没有为别人着想的思维习惯,图自己方便,甚至明明知道流感会传染,但就是觉得戴口罩麻烦,因为大家都不戴嘛......大多数人都这逻辑。据报载:2019年全国老年男子组健美冠军武汉人邱钧,时年72岁,邱先生常年坚持健美锻炼,体格健壮,疫情流行严重期间仍然坚持锻炼,子女劝老爷子外出锻炼时戴上口罩,但他却说:“大家都不戴,我戴上多难看啊;再说我身体又这么好,没事的。”谁知邱先生很快染上新冠肺炎,确诊后第三天死亡。可见,自信和侥幸不是抵挡疾病的屏障,那是愚昧和大意,口罩才是。还有种种不卫生的习惯,诸如平时大家聚餐时,明明有公筷、公勺,但就有热情好客者不用公筷、公勺而用自己筷子、勺子不断给别人夹菜、添汤,看似热情似火,却让对方倍觉尴尬;有些人习惯大嗓门说话,而且说话非得靠近对方,唾沫星子乱飞等等。更有甚者,明明知道自己得了传染病,却故意不采取防护措施,随意出入公众场合、与人近距离交流等高危传染行为,这种恶意行径,害人害己,甚至涉嫌违法犯罪。最近一轮新赠本土新冠确诊病例中,其中西安一位马某,明知与首例确诊病例有密接,自己身体也明显感觉到了症状,但仍出入公共场所,造成多人感染,马某最终被警方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拘。
通过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痛定思痛,我们是该到了反省、改变以前日常生活中那些陋习的时候了,应该掀起一场持久的思维革命了,就从现在做起:首先,凡患有流感等通过飞沫传播疾病的人,外出必须戴口罩;进入医院等特殊公共场合包括流感流行期也必须戴口罩。坚决克服随地吐痰的恶习。必要时可制定法律,严令遵守。另外,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如家庭成员的个人生活用品毛巾、澡巾、肥皂、牙具等独立使用,尽量实行分餐制,给家里定期科学消毒,回家先洗手;外出未洗手前不摸眼睛、口鼻;外面就餐时改聚餐式为分餐式,聚餐时坚持用公筷公勺夹菜盛饭,饭前便后勤洗手;与人说话尽量声音小点,并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咳嗽、打喷嚏时用卫生纸巾掩住口鼻等好做法。第三,将口罩作为一种像毛巾一样的普通商品,到处能买到,使人们养成特殊情况下外出必戴口罩的习惯,让习惯成自然。最后,要有利他之心,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之心。“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注意疾病防护卫生,戴口罩既保护自己,又预防疾病,也尊重别人,更能为公共健康助力,可谓一举三得。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一个民族的文明化和现代化首先需要观念文明化和现代化,其次才能行为文明化。
愿疫情早日根除,愿好的习惯成为我们的生活自觉。
2022年3月18日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首届丝路散文奖获得者,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都市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试题;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人民日报》《中国早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西部法制报》《华商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散文精选》《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0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