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为生命赋形
——读崖丽娟诗集《会思考的鱼》
张媛媛
《会思考的鱼》是上海女诗人崖丽娟重新拾笔恢复诗歌创作后付梓的第三本诗集。诗人轻盈、优雅、细腻且真诚的文字,不禁让我联想起另一位凌厉且温情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Ма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 Цветаева)。这位才华横溢的俄罗斯女诗人曾在1919年写下她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作《致一百年后的你》(Тебе - через сто лет)。巧合的是,恰好在此诗诞生的一百年后,远在上海的女诗人崖丽娟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未竟之旅》(2019年),从诗歌中映照宛若篝火的明眸,重燃灵感与激情。
同茨维塔耶娃与未来读者的对话相似,崖丽娟的诗歌始终充盈着寻求对话的希冀,几乎每一首诗歌都隐含着一个与之言说的对象。她的诗歌创作绝不是晦涩私密的自言自语,而是一种寻找知音的过程,是敞开的发问与回答,亦是耐心的诉说与倾听。因此,她的诗篇大多不是转瞬即逝的短章,而是构思精巧、布局考究的组诗。诗意饱满,但不繁复,语义轻盈,却不轻佻。她的诗歌文本中存在着一种相宜的“对话”结构,这种形式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含混多义的语义表达,也排除了无法溶于理解的冗余噪音。在她看来:“对话是一种预设/沉默,辐射昼与夜/时间与空间”(《你不必说我孤独》),在万籁俱寂的静谧中,聆听敏感的内心——
寒风轻吹,怕凉了一颗心的温度
夜,无声,无色、你似蛰伏的猎手
静默中
将一首诗
制成了标本
——《时光把诗雕琢成标本》
“标本”一词,既意味着真实还原的本色,又带有永恒不腐的意蕴,更具有示范的、标准的内涵,但却不可避免地失去活性,割舍了生命的律动。恰如被时光雕琢的诗,精湛的技艺琢磨纹饰出“标本”般华丽圆满的诗句,可如椽之笔再难写出锦瑟韶光,即便能够无限接近记忆中最初的原貌,却无法重获当时的情绪、无法重现青春的悸动。正因如此,诗人从未将诗情全部抛诸时光,而是谨慎地、虔诚地,与过去的自我对话、与前人的文本对话、与当下的感知对话、与未来的读者对话……在一次又一次对话中,唤醒诗歌沉睡的生命力。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Бахтин)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存在一种对话关系,它要同前代对话,要同本时代对话,同时还有同后代对话。一部文学作品和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同后代对话,能活在长久的时间里,除了它有现实的内容,还在于它有潜在的内容。在《时光把诗雕琢成标本》中,诗人便提及了一首或许曾被她视作“标本”的诗,当年曾拨动心弦的句子,以及一同读诗的人,都已不再青春,多年后偶然邂逅诗的作者,一段新的对话便由此展开,崖丽娟不再是三十年前青涩的诗歌读者,而成为了以诗歌回应诗歌的书写者。尽管诗中未曾言明,但毋庸置疑,使她失而复返寸寸光阴的并非阅读他人的诗句,而是以对话为基础的自我书写。于是,“伪饰的形容词”“暧昧的动词”抑或“穿越岁月的代词”,这些“词语搭起积木/一层层垒叠文本的高度”(《被囚禁的空》),“云彩成为云彩,诗成为诗/所有文字,迷航星际” (《城市镜像》)。
《会思考的鱼》分为三辑,分别对应了诗人不同的对话“频道”:第一辑“标本”是同语言对话。诗人精心挑选着曾触动内心的语言标本,一边聆听它们的启迪,一边诉说真挚的诗心。这样的诗是诗人写作时内心的独白,她必须在心灵的静谧中书写,避免过度地倾泻,警惕情绪的激流淹没语言。诗人为独白设定的唯一听众便是语言,诗则是和语言对话的结果,而对话在沉默中进行。当然,沉默的表象下面,必定埋藏着炽烈的火光,只是一切喧嚣、聒噪、枯燥的说理或是歇斯底里的呐喊,都将在严肃的书写中消弭。因为,诗歌写作的对话性不是激烈辩论,不是煽动演讲,不存在观念对峙或思想攻讦。诗歌使语言本身对话化,语言与诗歌彼此引领,共同朝向“至真至纯境界”(《我有一只会唱歌的笔》)。诗人直言:“诗的太阳——/引我和真善美对谈”(《穿越岁月的代词》),而真善美的化身便是语言自身。“语言是辞海潜泳高手/在迂回曲折中找寻知音”(《词章的外衣》),诗人通过与语言对话,于千回百转中重新觅得高山流水的真谛。
第二辑“对话”是同记忆对话。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认为:“书写是一种记忆技术。它为我们将当时曾被说过和想过的东西翻译出来。它保持和延续着与自我的对话,也就是思考。”[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59页。]书名“会思考的鱼”似乎已经暗示了这一点:鱼的记忆短暂,倏忽即逝,唯有会思考——即保持与自我对话,方能将记忆留存。换言之,正是思考,保存了记忆,创造了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人类又何尝不是一只七秒记忆的小鱼呢?唯有书写,才能延续文明的记忆。在与记忆对话的第二辑组诗中,《戏里戏外》追忆了诗人在上海越剧院工作的经历,传统艺术的浸润与回味生活的思考交融贯通,“你吟唱,深闺春梦短/我倾诉,无尽绵绵情”(《戏里戏外·粉墨人生》),台上台下、戏里戏外,恰如前世今生相逢一处,扺掌而谈;《他乡我乡》记录了诗人在异乡与故乡的所思所感,他乡的人情与风物勾连历史的印痕,家乡的月光与晚风沾染淡淡的乡愁,“今晚,和家乡的树木并排站立/一把泥土,紧握手里”(《他乡我乡·榕树下》),诗意引领灵魂返乡,回到本源之处;《诗人之间》则是作者与诗人们的对话,通过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构成互文,在这种环形的“共同创造”的关系中,诗歌成为一种构想的密谈:“记忆的水域活跃飞鱼/岁月是影子的君主”(《诗人之间·殷红的花——祭诗人戈麦兼读<戈麦诗全编>》),题赠、酬唱、悼念……无论是以何种形式生成的对话,都是与记忆本身对话,如一颗投入湖心的小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不断引发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回响与共鸣。
第三辑“时序”则是同时间对话。春夏秋冬、四时流转,诗人以诗馈赠岁月;年年岁岁,暑往寒来,二十四节气捕捉着“时间的表情”。二十四节气,凝结着生活智慧与美学追求的中国符号,华夏民族标识时节的独有刻度,在诗人笔下以生动细腻的姿态,呈现着独特的文化密码:春分时节,在“清澈澄明的天空/写满箴言”(《时间的表情·春分》;大暑已至,看“远方,秦砖汉瓦斑驳陆离/近处,唐风宋韵沧桑浪漫(《时间的表情·大暑》);白露未晞,“沾带《诗经》古韵/洒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润泽人间词话的芳香”(《时间的表情·白露》);时至大寒,诗人轻声叩问“宣纸上的飞鸟一声声哀鸣/可是在寻觅知音听一曲高山流水/受伤的翅膀,低迴挣扎/谁能带它攀上高枝/重筑温暖的巢”(《时间的表情·大寒》)……在这些颇具古意、清新朴拙的诗行间,我们感受到诗人同时间对话的童真与志趣。历史系出身的诗人十分擅用典故,但这些“经典”的词语在诗中未曾喧宾夺主,反而张弛有度,恰如其分。正如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所说:“应该把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容纳进人与人之间的伟大对话中来,那是人类从蒙昧时代就开始,而且我们每个人无论多么渺小但都参与其中的对话。”[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濒危的文学》,栾栋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30页。]诗人崖丽娟的诗作便是如此努力尝试着探入更深层、更本质的伟大对话中,让对话为诗歌重生,让对话为生命赋形。

附:崖丽娟的诗
穿越岁月的代词
1.
无言的大地最深沉
时间的鸟儿啄空果实的壳
晚归的脚步踩着城市暮色
静谧,像一幅淡淡水墨
停留唇边的话语,卷入心灵漩涡
期许,俗尘深处安静的生活
困倦的眼睛打量渐渐消隐的夜色
薰衣草香味喂饱饥饿的胃
时光之水流逝如枕边泪
一念永恒,思想的灰烬
悄然湮没
2.
天空戴上沉甸甸帽子
冷雨横扫大地
岁月,使心灵沧桑
蒙上黑布的眼睛无法透视自在的光芒
空中飞过雁阵,携带季节的冷霜
心灵花园繁花盛开
朵朵向着光明灿烂
有蝴蝶飞舞,有蜜蜂酿糖
诗的太阳——
引我和真善美对谈
生命熔炉煅打万千苦难
阅历,五味俱全
微笑的脸,沉默的心
卸不掉成长惆怅
夜的心事,坠入梦乡
3.
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思绪轻漾
在时间的竹筏随波逐流
渐走渐远的后缀,描述不尽
脚步。背影。回忆……
那许多,欲言又止
那许多,欲说还休
全都留在岁月的齿缝里
幸好有代词
才使我们
都没有变成哑巴
4.
彼此的目光没有躲闪和迂回
快速聚焦成最短的距离
你的话极少,不说,我便也不问
在留白里想象悠长的甜蜜
人生倏忽如白驹过隙
把短短的爱和长长的痛
深深埋在心里
影子,徘徊不定
向左无奈,向右无言
长夜乏趣却又漫流如溪
5.
一枚红叶,从书页里
掉落,恍惚青春的流星
荡起心湖一片涟漪
往事的钥匙将心门洞悉
回忆闪回,汹涌澎湃是过去潮汐
漂亮裙裾不在街上飘扬
隔着橱门挂在衣橱微笑
疲惫的身心掩埋夜色里
怅然端坐,取暖的猫咪偎依
冬夜的北风,一阵比一阵急
6.
梧桐树影婆娑,春光斜照
我与你,只是几棵树的距离
默念欢愉的词语雀跃
车灯闪烁,加剧心跳
难以言说的秘密,终身默契
我爱这翘盼,一千次祈祷
又见梧桐树影婆娑
记忆,温暖启程
敏感,这一枚生活的芒刺
1.
敏感,小小的芒刺
随眼神锐利的抛物线,准确
刺入心脏。瞬息
痛感逶迤丛林密布的中枢神经
麻遍全身
今天与昨天尴尬面对
接纳或拒绝成为哈姆雷特之问
语言如匕首,艰涩隐晦的锋芒
插入纠结心病的表证①
令人,欲哭无泪
滚滚红尘,爱恨自由穿梭
张开觉醒的眼睛,面对现实痴人说梦
爱情,无法像一朵妖娆的花
永不凋零
被文学作品反复写旧的情节
爱和被爱的古老故事
流传千年,青灯炳照古籍泛黄
误解和伤害是双面镜
学会爱,需要一生时间
浓情蜜意同样经不起风吹雨打
摁下敏感这一枚芒刺
爱情,一戳即破
2.
对于忍耐而言
它的极限,或许是误解
一句无心之语,可能遭至道德鞭笞
辨解有时,多余
沉默有时,恰好
倘若,人生只如初见
欲语还休的,试探
欲迎还拒的,交锋
微笑,脂红般点缀双颊
最适合世故人情
解开心结需要多长时间
涵养浮出水面,宽容是那块最短木板
欣赏则是桥梁
敏感,收起刺人的锋芒
一切水到渠成
3.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用来形容失眠倒也贴切
半梦半醒时,原谅自己最简单
爱情滑入坟墓
往往自己就是掘墓之人
中年的促狭,让浪漫追梦成为
一件旧衣裳,不仅包裹得令人窒息
并且,不合时宜
为爱情撰写悼词
成为我们一生难题
如何延长爱情保鲜期,人人大伤脑筋
脆弱的东西,防不胜防
对于成年人,谨记遵循这样的游戏规则——
寻找真相和答案,不仅幼稚可笑
而且,失却厚道和本心
自省之路,成长必经
4.
保持对生活的警醒,激情涂满了鸡血
欲望点着烟火
绚烂,成为一场拙劣表演
不该抱团取暖的季节
误砍柴禾,劈劈啪啪的烈焰
让身体和心灵,失却平衡与安宁
过了河的,别拆桥
吃饱饭的,别撑着
各自小心为妙吧
——你,我,他
爱情,有苦有乐
生活,一如既往
人类,生生不息
5.
画完句号,我知道
失眠,相伴到黎明
蹑手蹑足,从客厅游荡到厨房
飘在墙上的影子
像极聊斋故事里的狐仙
小娘子甘愿为你煮饭洗衣
纸和笔,留在床上过夜
刚写完的诗句发出一声叹息
报时的钟声敲响
嘀哒,嘀哒,分秒不差
郑重提醒:不管这首诗写得如何
交卷的时间已到!
生命短暂
短到,没有答案
永恒如你,也不过这首小诗
敏感,这枚生活的芒刺,触角四通八达
用它刺破思想的囚牢
词章的外衣
1.
季节栅栏都有一把锁
只有风的手掌管那把神奇密钥
雨水,滴在石头的伤口
掀开雨帘,彩虹挂上天边
世界,或许色彩缤纷
你我的梦,只有黑白两种
所有故事都会沉默
无语是生命的底色
接受梦醒时分的现实
接受生老病死的规律
泪水在眼眶,你投给我的那道光
便是风刮过来的一片沙
静水深流,礁石的苦痛隐入海中
问万顷波涛,沉默的心,有多重
2.
拽紧往事的绳索与理智较量
以沉默埋葬,以微笑掩饰
一句话使心湖荡漾涟漪
最轻微的暗示,都会触动脆弱神经
夜的颜色,隐入丛林灌木
心灵羁绊近乎迷路
月光摇曳沙沙低语
身前身后的影子,寻寻觅觅
回忆一次,汹涌而出伤感的泪滴
痛苦和欢乐不会战栗,唯你不甘沉寂
3.
电脑很落寞,缺少擦拭和敲打
笔和纸,懒如不开花的树杈枯枝
十点才从梦中笑醒,假如不用工作
每天都像节假日,阳光在窗棂轻移
风从意料之中吹来,又吹到
意料之外,夕阳空樽高举
诗人,并不在乎夜里
灵感藏在鬓角,喃喃私语
结绳记事,语言脱掉华丽外衣
在没有诗的日子,怀念仓颉造字
4.
翠堤、柳莺,殷勤地为西湖梳妆
你的文字在我身旁,偎依
浮萍孤独漂泊在湖面
把说不出口的话,投进湖心
典故和词章为诗的现代性争吵
隐藏的智慧,让湖水平稳如镜
泛舟的人,随波逐流于复杂水域
一片片桨叶,溺毙晦涩的语境
语言是辞海潜泳高手
在迂回曲折中找寻知音
5.
风暴降临,敞开心事茂密森林
仰望星空,你是幸运符吗,锦鲤
鱼跃龙门,飞上屋脊打挺
天才的梦想,一点点化为齑粉
睁大眼睛,抵达本真之心
放弃谎言,穿越生活本质
无声对话
——读西渡诗集《天使之箭》
懂,与不懂
都置一颗心于书中
感受词语的张力
和你思想的锋芒
明朗。绮丽。晦涩。隐喻
互相接近,又互相分离
想像一场对话,一场碰撞
我听到灵魂出窍,发出呐喊
天使之箭射向幽暗夜空
音乐和空气瞬时静寂
书房的灯盏微微摇曳
一丝呼吸长久停留在某个章节
聚集所有疼痛体验,为之暗自垂泪
那犹疑的复述
一次次随冷静的风
吹远。又或者
被掐死在
沉默的回声里
时间的指针
——读蒋立波诗集《迷雾与索引》
朗读的纸杯盛满止渴的淡水
拨开诗歌云雾寻找词语真谛
浪花的咆哮,海浪的波涛
礁石的守望,海岸的坚忍
都是享受孤独
获取宁静的秘籍
你, 带着海洋的气息
日子绵长柔韧
时间潜流如谜
是谁,故意把指针拨慢
是谁,试图掩饰什么——
以奇崛的词语
以晦涩的表情
以深邃的思想
掩饰,仓皇之错觉与假象
掩饰,愧疚之嗟叹与窒息
眺望尘世,是谁
总也挣不脱宿命樊篱
记忆索引心灵
拨开虚拟迷雾绘就幸福图景
握紧命运之手
让我们,以真实之态
簇拥生命的烟火
榕树下
夜已深沉,披衣来到村头
用一双三十年游子的眼睛
贪婪地,打量夜空
山峦沉睡,只有竹林刮过一阵阵风
村口的榕树,被我无数次爱过
代表家乡,它又无数次出现在梦中
苍穹之下,茂盛的枝叶像巨大的黑伞
夜色,雍容而神秘
我禅定,呼吸
亲情疏远,血脉还连着血脉
今晚,和家乡的树木并排站立
一把泥土,紧握手里
亲吻家乡湿漉漉的空气
亲吻温柔的晚风
真想放肆亲一回家乡的脸庞
它却藏在了月亮身后
竹林刮过一阵阵风
村头小河哗啦啦,湍急而过

崖丽娟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研室主任、《世纪》杂志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写诗,兼诗歌批评,出版诗集《未竟之旅》《无尽之河》《会思考的鱼》,并有诗歌获奖。

张媛媛,蒙古族,1995年生于内蒙古通辽市。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写诗兼事批评,诗歌与批评见于《诗刊》《星星》《民族文学》《作品》《上海文化》等刊。曾获第二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二等奖;第十届首都高校原创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六届“抒雁杯”全国大学生诗歌大赛二等奖等,入选第十二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著有《耳语与旁观:钟鸣的诗歌伦理》(台北秀威,2021年)。

顔梅玖:寂静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