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南瓜
整理族谱时,翻腾出来一些以前的东西,多为文书契约,有一少部分属于记账的账簿。仔细查考,这些文字,早的距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了,近的也不下八九十年。
二百年前的借据
老家的账匣里存放着一张借约,这张借约是嘉庆十八年五月二十四日立的。
嘉庆十八年是公元一八一三年,距今已209年了,立约人署名南炯文。他是从当时的一家叫新兴老号的钱行借了2005文钱,约定每月三分的行息。古时候,一贯钱或一吊钱是一千文,2005文大概就是两贯多一点,约相当于二两银子。
借钱的原因上面只简单的说了四个字,使用不足,意思就是手头紧。至于这钱借来后到底用于何处,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当时,能从钱行里借到钱的,恐怕绝不会是一般人家。就拿现在来说,去银行贷款,不是谁想贷就能贷得到的。得有担保人,还要看你有无还贷的能力。一句话,贷款不易。
立约人南炯文是哪一辈的先人,如今已无法查考,但他是我们的先人,这一点应该无疑。
从嘉庆十八年的借约,到中华民国三年的情簿子,时间跨度不下一百年。这期间,祖先们的情况怎样,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生存故事,同样也是不得而知。
这张借约,恐怕是家族中发现的保存最早的文字,而民国三年的那个情簿子,则是保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情簿子了。
兑换田地契
有一张中华民国二十年兑换田地的契约,距今九十多年,契约内容清楚,字迹大方工整,保存完好无损。
契约里提到的地块名,甘甘草地,现在仍然沿用原来的地块名。这块地离丰禾老家庄子不远,约有一里地。因地里多生甘甘草而得其名。巧的是,曾兑换给爷爷作周耕种的那块地,包产到户以后,仍然分给我们家耕种。令人感觉遗憾的是,那个不便耕种,兑地给爷爷的成周爷爷,和自家作周爷爷的关系,应属亲房弟兄,但亲远如何,实在就不得而知了。
清末民初好家道

从发现的账簿来看,清朝后期到民国前期,南氏宗族路场湾一头,家道殷实,有粮有钱。
当时,有不少人家来借钱按粮。既有本家人,又有外姓人,而且往来十分频繁。民国四年十二月份的账簿上记录,李锦章借银三十六两五千文,马回回欠钱三十六串三百文,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当时的一串大约是一千多文,折合成银两,也在三十多两银子。这是借欠钱款的,两个人就达七、八十两之多,这属于大额借款。从账簿上反映的情况看,来按粮食的就更多。那个时候,用升子按,从数升到数斗不等。按的粮食有小麦、玉麦子、谷子、豆子等。既便是腊月二十九日快过年时,仍然会有人来按粮借钱。
从往来人员来看,与族人往来的,除了汉人,竟然还有回回。
以前人们在说家道富裕时,常用家财万贯来形容。那段时期,钱粮俱丰的祖上,其富裕程度何至万贯?
在战乱频仍,饥荒连连,动荡不安的年代,能有近百年的繁荣,把光阴过到那个份上,我只能说,祖上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在历史长河中,一两百年,或许只是白驹过隙,但对一个普通家族来说,也算得长远。先人们已经走了,但那些文字却留下来了,从中能够找寻到他们零零散散的足迹。
(照片自拍 2022.3.22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