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差不多每一年清明节是阴雨绵绵的,也许,这就是上天安排追思先人的一种场景吧,那霏霏细雨难免会撩起后人们更多的伤感。
有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也印证了从古至今的清明节那种苍天与世人对先人不堪凄婉的思念,是苍天将细雨化成一缕缕忧伤寄托给了另一个世界的人。
有时候也在想,那清明节的那些花落花飞呢?她们争艳斗丽是不是也为了祭拜先人而注定的美丽动人?
行走在去祭拜的泥泞小路上,那霏霏细雨更像是一杯陈酿的米酒,余味十足,令人回味悠长。
有关清明节的忧愁和那姹紫嫣红的美丽,我们没必要去过分顾及那些渲染的猜测,只有怀着对清明的一种情愫,尊重清明那种庄严与肃穆,用心去为故去的先人们祈祷就行。
伤感归伤感,事实上,谁都留不住生命中那些挚爱的人,因为那是一种注定的“新老交替”和“自然循环”,留住的只有铭刻在后人心中的悲伤与怀念。
我的父母在前年和去年已经相继离世,所以对清明节增加了几分忧伤和感慨。随着清明节的一天天临近,父母在世时的音容笑貌总在脑海中频繁出现,身边的朋友们告诉我说是先人“送梦”。我打电话回老家咨询过村里的老一辈人,他们说:新故去的人因为刚入冥界要出钱找关系,还要打发孤魂野鬼,带去的钱可能用完了,频繁送梦是希望后人烧点钱给他们。他们还说,新坟要在惊蛰之前拜祭,据说这段时间是冥界的法定接待日,在此期间,新死者可以收到后人烧给他们的所有祭品,不用担心被游魂野鬼抢走。
为了解决已故亲人的“燃眉之急”,我不远千里驾车回到家乡,约好在市区生活的儿女们一起回到老屋,迫不及待的打开那扇几个月未曾开启过的不锈钢大门,客厅的墙上两副黑白相片便映入眼帘,我仿佛又看到了坐在门口盼望子女回家的两张慈祥面孔,他们佝偻着身子开心的叫道:“儿啊,你们回来了?我们去做饭给你们吃。”
时间已近下午四点,邻居们说拜祭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傍晚五点。于是,我们麻利的收拾好祭品,让女儿在家陪着她未来的嫂子,和大儿子一起气喘吁吁的爬上后山坡。在先人的新坟前,儿子将祭品在两个紧挨着的坟头上按顺序摆放,我用柴刀砍去坟墓周围的杂草。
“老爸,可以了,你来讲几句。”
我接过大儿子递过来的打火机,点燃香烛钱纸,将一沓沓崭新的冥币投入火中,默默祈祷,希望父母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过得好,希望他们保佑萧家子孙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大儿子站在我傍边,双手合十,虔诚的说:“爷爷,我来拜祭你了,你说喜欢抽我的烟,现在我帮你点上。”
说着,拿出三支中华烟点上,拜了三拜,将烟插在坟上。
接着,又对着奶奶的坟头拜祭:“奶奶,在世时孙子孙女给你的钱你都舍不得用,你在那边千万别省着,孙子今天烧多一些给你。”大孙子的一字一句,充满着虔诚。
拜祭完父母后,大儿子在两堆坟冢上各挂上一串彩色纸钱,任凭微风将彩纸吹拂、飘扬。那种场景确实是阴森森的,让我们品味着人世间生生死死的滋味,潮湿的眼眸中不禁淌下几串泪水。
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伤感将在往后的日子里慢慢沉寂,痛不欲生和楚楚思盼的心情,都将归于平淡、散落于记忆的深处,转化为怀念。
清明,每个人的心里总会飘起细雨,各自怀着不同的思绪与伤怀。这里的黄土和长眠在黄土堆下的亲人,永远活在后代们的惆怅和哀思中,闲情逸致也好,愁绪满肠也罢,都表明后辈们对已故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所以,才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正是:
煮一壶清明香茶
氤氲了绵绵思念
敬三杯清纯米酒
坟堆前伤心泪涟
20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