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荐文‖【风采之声★强音朗诵团】审稿||海梦||中国七台河
审核‖于歌‖中国沈阳
作者‖苏红||中国勃利
音频‖晨曦‖中国河北
诵读‖晨曦‖中国河北
制作‖于歌‖中国沈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同道人群中散步
文/苏 红

我们常说,“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而生活中,一个人能懂另一个人并非多见,换言之,每个人也很难遇到能真正读懂自己的人。尽管难以抵达“懂”的高度与深度,但行走于尘世间,最起码要在“同道人群中散步”。
在同道人群中散步,从广义而言,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同的人,从狭义而言,是性情、志趣、爱好、品味相似和相近之人。古语“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含义也恰在于此。
与同道人交往,心情才会愉悦舒畅,情怀才能得以最好绽放,心境也才会变得清澈明朗。这些早在古代文人志士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演绎。

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便是在同道人群中散步。伯牙抚琴苦于遇不到能真正听懂之人,一次偶然机缘,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琴兴大发,正当专心致志弹奏之时,路过此地的樵夫钟子期闻声驻足,与俞伯牙辨识琴音蕴藏的含义,就此结下深厚友情并成为知音。而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悲痛中弹起一曲《高山流水》,继而不禁和琴而歌:“琴如霜刀兮凤尾寒,子期不在兮与谁弹?春风满面兮皆朋友,欲觅知音兮难上难!”情到极痛处,将心爱的瑶琴高高举起摔在青石上。
其实细细想来,俞伯牙之所以摔琴,就在于钟子期是他历尽千辛寻找的同道中人,难得心有灵犀,而自此再无钟子期一样的知音。由此可见,唯有同道中人才可有共同语言,方可倾心交流。

唐代文人墨客们喜欢吟诗作赋,其间有很多互为赠诗的情景。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曾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难舍之情,正是源于同道中人,才写得情真意切。杜甫思念李白时曾写下“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慢慢品味,字里行间尽是浓浓的想念,而若不是同道中人,又怎能流露如此感人的诗句。
同道中人不仅仅局限在遇见和寻觅,也是依照品行衡量后的选择。东汉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屈膝于达官显贵归隐田园,就是摒弃不适合的人群而依从内心与同道人交往。北宋大文豪苏轼才情四溢,文笔纵横,写下众多流传千古的豪迈诗词,但他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值得称赞的是,苏轼无论身处什么境况,遭遇什么事情,都始终保持积极乐观,朝廷为官也好,被贬流放也罢,以一种豁达心态走在同道人队伍中是他卓越的品格。

古人尚且懂得结缘同道中人,当下的我们又该如何!这关乎到情感认知与言行举止的和谐统一。
人海茫茫,世事纷杂,在日升日落与四季交替中一路向前,伴着人生旅程与阅历的增长,我们要善于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所思所想在同一层面,所感所悟有相通之处,内心持有相似情怀,做事拥有一致格局,以及视野、胸襟、品性、境界等,都能极为相近,这便是找到了同道中人。
在同道人群中散步,我们才能敞开心扉交流,可以谈古论今,可以回眸与展望,无需拘泥于形式,不必刻意寻找话题;在同道人群中散步,我们才能产生思想共鸣,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形而上的哲学,言语之间总有启迪和收获;在同道人群中散步,我们才能获得精神愉悦,来自灵魂深处的也好,出于思维浅层的也罢,不经意间便抵达山高水远;在同道人群中散步,我们才能看到更美风景,不仅显露于眼前的,更有绽放在内心的。
时光旅途上,最惬意、最温润之事,便是在同道人群中散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