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和文化荟萃的商丘出现过很多可敬可赞,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是他们创造出商丘历史文化的辉煌灿烂。其中,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被称为“五部尚书”的李天馥,就是卓越人物之一。李天馥不但清正廉明,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官之一,并且孝行感动天地,堪称“忠孝两全”。
一、身处逆境,发奋读书
李天馥(1635年-1699年),字湘北,号容斋,河南归德府永城县人,清初文臣,曾先后任户部左侍郎,以及吏、刑、工、兵等四部尚书等职,被后人誉为“五部尚书”。后拜武英殿大学士,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扬清激浊,学行俱优,深受康熙器重,是康熙年间重要的老成谋国之文臣。
李天馥原籍安徽合肥,出生在一个世袭军功的家庭。其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三世祖李良,始授世袭庐州卫左所百户之职,从此定居合肥,到李天馥这一代,已历七代。李天馥的父亲李万化,明末初补诸生,善诗文,“性至孝……有诗文名”。寻袭卫职,入清以后都司督上江漕务,爱宾游,重然诺,李天馥为其长子。
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二十四日,李天馥出生于庐州府合肥县,此时此刻正值明末,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大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中早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了。
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攻陷庐州府,十岁的李天馥随家人躲避战乱来到归德府永城县,寓居于永城赵家,从此入籍永城。
李天馥少时聪颖,七岁能诗,被人称为“神童”。因为李天馥的父亲长年在外做官,不经常回家,教育李天馥的重任就落到其母亲瞿夫人的身上。而瞿夫人贤淑明理,工于诗书,又深识大义,是一位颇有见识的奇女子。尤其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她常对孩子说:“汝父勤劬王事,旷岁一归,父道、师道交属吾职,吾安敢以一母道塞责乎?尽管生活艰辛,她也时刻监督孩子们读书。
据清代张玉书的《张文贞集·诰封一品夫人李母瞿太夫人墓志铭》记载:“僦居稍定,太夫人即口授先生书,无虚日。”并且激励李天馥说:“遭时多艰,门祚渐衰,兴宗之寄,属望在子。”后来,李天馥每当回忆于此,便流泪不止。
年幼的李天馥较早就明白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牢记母亲的谆谆教导,发奋读书,学习勤苦,日诵数万言,有时直到半夜也不休息。十几岁就遍读经史子集和诸子百家。在少年时期,李天馥就显露出不同常人的意志和气质,成为一位出类拔萃,才名远扬的文人才子。二、清正廉洁的仕途生涯
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李天馥参加河南乡试,中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李天馥赴京城参加殿试,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十六年(1677年),42岁的李天馥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清代是从二品的官级,从此,李天馥的仕途春风得意,一帆风顺,走上坦途。
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天馥担任经筵讲官,为年轻的康熙皇帝讲论经史,阐述为君治国的安民之道,结合史实详细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并给康熙皇帝进行详细的讲解。这一切所作所为,让李天馥得到了康熙皇帝赞赏和器重。
后来,李天馥丁忧回乡葬母,为母亲守孝三年。李天馥离京之次日,康熙对诸大臣说:“李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过。三年易过,此官不必补人”。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李天馥是何等的器重。
康熙二十年(1681年),46岁的李天馥任户部左侍郎。李天馥在其任上,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以包公为榜样,为官清正,不徇私情。李天馥刚一上任,官员纷纷上门送“苞苴”(送礼),皆被李天馥严词拒绝,曰:“吾一日在部,汝曹无望兹事之行也。”吓得众人脸色大变,皆缩手相戒。户部任职五年间,李天馥行如其言,拒绝一切馈赠贿赂,不徇私情,并公正公平考核官吏政绩,致使户部清廉之风渐起。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53岁的李天馥擢工部尚书,工部任职时,李天馥参与过黄河水利建设。当时,对治黄有两种对立主张:一种主张修筑重堤,使水出清口,不要疏浚入海口;另一种主张疏浚下游,导河水入海。他经过认真调查论证,采取了以疏浚为主的治理方针,提议停止修筑重堤,同时疏通下游河道与入海口,李天馥的主张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并得到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同年五月,李天馥调任刑部尚书。他循奉故典,以静而治,见囚犯多在狱中因饥寒而死,于是购置木材、建房所,按罪之轻重以居之。执法秉持公正严明的原则,故而救下了不少原先已判死刑的囚犯。
例如,知县李方广判当死,然李天馥言:“其人素有才名”,故得以减轻刑罚,不久被赦免;有个杀人者,众官均持偿命之说,李天馥言:“这是仇家先折断他父亲的脚,为父报仇,可宽恕”,遂得减等。有一大案下到刑部,议者都说应判死刑,李天馥察其冤,独议曰不当死,康熙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李天馥以他的秉公执法,和敢于仗义直言,救下许多被冤枉的人,这既显示了李天馥正直无私的一身正气,而且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功德之举。
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月,转吏部尚书,时年56岁。吏部尚书,位列六部尚书之首,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可谓位高权重。可是,李天馥砥砺清节,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并以激浊扬清为己任,大力整顿吏治,驱逐黠吏,奖掖后进,吏部风气为之一清。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月,为官多年、政绩卓著的李天馥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参理朝政,辅佐朝廷。《清史稿·李天馥传》记载:“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十五日,李天馥病逝于任上,终年六十五,谥“文定”。康熙闻之非常悲痛,下谕曰:“李天馥简任机务,效力有年,勤慎素著,忽闻溘逝,朕心深为轸恻。”李天馥一生兢兢业业,忠于自己的使命,忠于自己的操守,鞠躬尽瘁、尽职尽责,执法严明,公而忘私,有“合肥包公第二”之称。李天馥为官清正廉洁,扬清激浊,勤政爱民,重视选拔寒门优秀人才,治国安邦,经济天下,政绩卓著,是一名一心为国为民的清官,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的政治家,也是我们值得尊重和纪念的历史人物。
三、孝感苍天,引来白燕
李天馥的成材与自己母亲瞿夫人的严格家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天馥对自己母亲瞿夫人有着极深的感情,也非常孝顺。因此李天馥特意把自己母亲接到北京进行赡养。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六月,李天馥的生母瞿太夫人在京去世,李天馥扶母亲灵柩回原籍安葬。
据清代韩菼《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文定公天馥墓志铭》记载:李天馥的母亲瞿氏去世时,他扶着瞿氏的灵柩返回故乡,巢湖当时正处冬季,水涸不能通船。运载其母灵柩的船行至巢湖时,水忽涨数尺,李天馥的船过去后,又水落如前,好像专为其送丧,非常富有传奇色彩。
安葬了母亲后,李天馥在墓旁筑庐守丧三年。当地发生旱灾,李天馥筑坛祈祷,天降大雨。秋旱,发生蝗灾,他仍祈祷如前,结果蝗虫尽去。李天馥守制期间,有一对白燕栖于墓旁的小屋上,乡人认为这是被李天馥的孝行所感动,遂把李天馥守制的房子称为“白燕庐”。此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清史稿·李天馥传》也记载着:“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历史上罕有忠孝两全之士。然而李天馥对国家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忧国忧民,上解君主之忧,下舒民生之困,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可谓忠也。再者,李天馥不忘母亲的教诲,成为了有利于家国的有用之材,并且对母亲非常孝顺,赡养至终,对母亲的孝行感动天地,可谓孝矣。从这一点来说,李天馥真堪称忠孝两全矣!李天馥是商丘历史文化的骄傲,也是一位值得后世敬仰的历史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