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老話兒說清明
作者:冬雪
清明作為一個節日,它承載著中國人精神寄託,傳承著中華民族傳統人倫等習俗禮儀。這老話兒說“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講的就是清明前十天后十天,人們開始進行祭祖掃墓,緬懷逝去先人,以寄託對先人哀思。
提起“老話兒說”這句口頭禪,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老輩人在告誡晚輩時常講的話,既是一種經驗之談,又是總結出來的處世之道。它是中華傳統文化表達方式之一,多體現為富含哲理和人生和民間俗語及諺語,並藉以提醒晚輩吸取前人失敗的過失,避免重蹈覆轍。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觀天象看節氣,還是遇到瑣事,都會提及到民間流傳的一些老話兒,早已成為民間約定成俗的事了。
那麼,關於老話兒說的“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這種說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當時晉國發生叛亂,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與重耳逃難,中途重耳饑餓難忍差點死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與摘的野菜燉湯,救了重耳,最後介子推拒絕為官不肯下山,後被大火燒死。為了紀念賢士介子推,大家禁火,以吃寒食為主,寒食是在清明節前一二日。然而,清明節又是中國十二節氣之一,是節氣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一個標誌,早在周代就以流傳民間。在民間還有踏青、拔河、鬥雞、蕩秋千等迎春民俗活動,據說《蘭亭序》就是在這個節日聚會上創作的,隨著歷史逐漸發展,漸漸形成如今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老話兒”還有很多很多,在清明民俗中也有很多不同,正如老話兒說得那樣“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幅員遼闊的中華民族,南北方在祭奠先方面都略有不同。北方清明節習俗很簡單,吃個煮雞蛋,出門踏青,給先人燒點紙錢等,而南方除此之外,還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已不是單純時尚裝飾。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祈福之功能,這也是由南方獨有暖氣侯所決定的,北方只能望塵莫及了。有諺語“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這一點說明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另外,清明這個特色節氣又是十二節氣中非常重要的節氣,是農民安排農事的關鍵時節。《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致。”按《歲時百問》中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按照大自然的規律,清明一到,地面返春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是一年春耕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諺語老話兒。《增廣賢文》中所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在這淚雨紛紛的時節,聊起老話,說起清明,不免給人帶來“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間孤月映梨花”的幾許傷感。尤其一想起疫情期間,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就這樣被奪去生命,不知不覺地會想起《清明祭詩》中的那句“新鶯繚亂柳煙低,斷魂春雨段長期”。是的,雖然已是翠柳吐綠的初春,可疫情給人帶來的淒迷紛亂心境總是揮之不去的。有句老話說得好:“前車之鑒,後車之師”。去年初紐約疫情剛有好轉,很多人產生麻痹大意,忽視病毒傳播性和危害性。而政府早就提出人與人之間保持6英尺距離,可有些人還是漠視防疫制度,只要自由,不要距離,導致疫情再次爆發,感染人數聚增,病毒再次奪去很多人生命。本不該發生的一切就這樣發生了?這給春雨綿綿的清明留下許許多多不盡的悲傷,也給活着的人們留下令人深思的警歎……
2022年3月27日與瀋陽
赵汝铎,笔名,冬雪,1961年出生,美籍华人,国际知名诗人。原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现为纽约全球艺术家联盟文学委员会主席、纽约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中马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院士、《燕京诗刊》签约诗人(作家),《五洲诗轩》主编。曾出版诗集《雪梦》、《送你一片温馨》、《等你》、《教育素质诗篇》,电视长篇小说《战火轻音》等八部专著。散文、诗歌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入典出版,作品散见海外华文报刊杂志。其中在2018年3月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精英奖"和“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2018年10月被中马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并被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文学书画艺术院收入中国文化人才库。2019年诗集《等你》获台湾“海外华文著述奖诗歌类佳作奖”。2021年《全息诗论、诗歌的音乐特征》两篇论文获海外华文著述奖文艺理论类三等

纽约文联网刊团队
纽约文联网刊主编 火 凤 凰 (海外)
纽约文联网刊社长 冬 雪 (美国)
纽约文联网刊顾问 丛 守 武 (中国)
纽约文联网刊副主编Ashley陈晓茹
纽约文联网刊“终身誉顾问”诗者永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