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年多前,两会就提倡以后见面行“中国礼”。疫情还没消失的今天,“中国礼”又上线了。“中国礼”真的要取代“握手礼”了吗?我是中华文化的虔诚捍卫者,我举双手赞成。
据说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战争期间,骑士们全身包裹在铠甲里,只露出两个眼睛。如果敌对双方想表达友好,就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握手言和。虽然最初的握手礼有传达双方友好和平等的本意,但我觉得,双手接触的瞬间,多少也有力量的较劲吧。所以握手礼发展到今天,两手一握,双方力量的强弱立判高下。西方社会赋予它“平等”和“尊重”的意义,我觉得多少有点牵强。
关于握手礼的引进,据说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数千年的“跪拜礼”是封建礼教的组成部分,必须要推翻。为了宣扬人人平等的理念 ,用“握手礼”取代了“跪拜礼”。
“跪拜礼”在当今社会确实不合时宜了,但中华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与时俱进的,既然“跪拜礼”行不通,可以把“拱手礼”稍作规范后引进大众的生活社交,成为新时代的“中国礼”。
中国礼的手势:男左手在前,女右手在前。
“中国礼”相隔数米也可以做到,从防疫的角度来说既安全又卫生,最适合从疫情期间宣传和实施了。
“中国礼”蕴藏着五千年的文化内涵,其手势优美,动作自然,得体大方,更多的是体现对对方的尊重。而“握手礼”表面说是平等友好,其实内藏着力量的较劲,和当今西方国家“表面说一套背地又搞另外一套”的做法一脉相承,我只能“呵呵”了。
硬实力只能打败身体,软实力才能说服人心。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学中国话,越来越多的人写中国字,无不展现着中国的强大,希望将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施中国礼,为我们的软实力添上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