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学新盛举 千秋万代名
文/余一
贵溪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主席、地方语言研究专家,民俗专家、地方乡土文化的开拓与守望者——叶航先生,是我多年的好友。他立足贵溪,挖掘当地人文底蕴,在地方方言上他在电视台及自媒体(抖音)等,打造《贵溪人话贵溪》、《贵溪地名风情溯源》、《贵溪民国史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想当年,先生听说我要写有关民国及抗战时期的小说,不远千里寄来《贵溪县志》、《苏村圃传略》、还有提供许多线索与有作用的资料,觉得叶航先生是个十分通达、热心、正义、有骨气的学者,见面时,先生的幽默风趣、博闻强识,很有感染力。我们时常在微信中聊家常、聊历史、聊人生。时逝如流,匆匆就是六七个春秋,先生曾是我一道诗艺社的文化顾问,他的许多小说、民间传奇故事,也在我社发表传播,他的治学十分严谨、学术水准与研究心得,也是不同凡响的。
今天欣闻其点校《陆九渊全集》出版发行,这是我们家乡文化的大事,也是陆王心学研究的一件喜事、大事。我乐为其鼓与呼!
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南宋抚州金溪陆坊人,距离我家只有20华里不到。乾道进士,任靖安县主簿,调敕令所删定官。少闻靖康间事,感慨金军侵陵,遂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并奏陈己见,主张博求俊杰,论道经邦,复仇雪耻。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被命主管台州崇道观,遂还乡讲学。光宗时,知荆门军,曾创修军城以固边防,在任颇有政绩。陆九渊心学理论上,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主张"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之下手处,即体认本心,本心即善,更指出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认为要认识宇宙本来面目,只要认识本心。
明善存身,存本心、立正位, 行大道;本心自明,收拾精神。这是南宋之后儒学理学之要旨,后与朱熹通信论难,曾会于鹅湖,作学术论争。其学术思想,为明王守仁所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先生全集》,近经后人整理为《陆九渊集》,但里面存有许多讹误与疑问,这次叶航先生费心血,历艰辛,穷究事理及参考众多典籍,一一进行厘定,勘误,成《陆九渊全集》,其影响是深远的。
陆王学说影响巨大,尤其是明清以来,江右学派,王氏七家,乃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都有研究派别。
愿这部新版巨著,給海内外学子,带来更多的启发与运用。



———(陆九渊书法《蒙泉》)
2019年10月,在江西金溪县举办的陆九渊诞辰88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恰遇来自邻县象山书院所在地的贵溪学者石泉先生叶航,并得知石泉先生正在重新点校勘误陆九渊文集。虽然我与石泉先生学术交往时间不长,但这次的长谈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我知道他点校的《陆九渊全集》学术价值所在。今年4月,在贵溪参加重建象山书院的座谈会上,我从石泉先生的发言中再次透见了他对陆学那种心仪已久的执着。的确,他的好学与敏感及其对象山心学持之以恒的热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不久,毛静先生在确认石泉先生这一文献整理工作的学术价值后,特意找到我,嘱我为此作序。开初我还犹豫,但在认真阅读《陆九渊全集》初稿后,便欣然接受了任务。当下学界正值阳明心学大盛之际;而陆学在整体上仍未兴起,这当然有种种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界对陆学本身的探讨与阳明心学研究比较太不成比例。而就中国学术史、思想史本身的发展而言,正是陆学造就了阳明心学,正是象山先生“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开创了“陆王心学”的起点。可以说,没有陆象山就不可能有中国思想史上“心学”的确立与兴盛。这点,学界早有共识。在现代新儒家人物中,对陆学确有张扬之功的远不止熊十力一人;其弟子唐君毅,尤其是牟宗三,已然将陆王之学作为儒家学脉之正统,而将朱子学列为“别子为宗”一系,熊十力的另一弟子徐复观也做了专门的象山思想线索的发掘工作,并写下专文——象山思想的结构。而钱穆先生则是从学术史视角,在朱陆对比中凸显了陆学的重要地位。其实,张扬陆学的还另有一位重要人物——刘师培,他对陆学的重视程度一点不亚于这些新儒家人物,可惜学界并未认识刘师培凸显陆学之价值。刘师培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一文中提出:“与朱子并行者,厥惟金溪陆氏,论辩鹅湖,与考亭之言迥异……以诠心为主,以乐道为宗,直捷径情,颖悟超卓……然陆学擅长之处亦有三端,一曰立志高超,二曰学求自得,三曰不立成心,综斯三美,感发齐民,顽廉懦立,信乎百世之师矣。”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刘师培《清儒得失论》第235页。须知,刘氏是正式提出“陆学”这一界定性概念的人物,且誉象山为“百世之师”。的确,从学术史视角看,此赞誉是十分恰贴而合理的。更何况,刘师培又是“赣学”(同上书第276页)的提出者。而在笔者看来,最能表征“赣学”的顶尖人物首推陆象山,象山心学即“赣学”在学术史上具有核心表征。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实属不易,尤在当今这个扰扰嚷嚷的时代。而贵溪学者石泉先生凭一己之力,花费十年功夫,持续于这一十分烦琐的文献校勘整理上,且沉浸其中,反反复复,数易其稿,真可谓十年磨一剑。我在通读其全稿后,知其价值不仅在纠正了此前陆九渊文集不同版本以讹传讹的诸多谬误,尤其是发现了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陆九渊集新出现的很多错别字以及明显的标点符号用法不规范,并重作标点校注;更在其有着强大的文献基础——手中持有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本、万历本,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本、道光本、《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及《陆子学谱》,从而对象山文集中的每一篇章作出对勘比较。这一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版本文集本身,还是对思想史、学术史而言,这种在多版本基础上的校勘工作实际上都不可或缺,因其诸多问题就在其中。比如在《陆九渊集》开篇《与邵叔宜》中,首句便有不同版本的互异之处:“前日窃尝闻以夫子所论齐景公、伯夷、叔齐之说,断命以祛俗惑,至今叹服,不能弭忘。”此中“断命”一语,以石泉先生所据道光本与陆子学谱而勘为“定命”;须知,这涉及重要概念的厘定,其在学术思想上的重要性实可开出一大讨论空间。这类例子在石泉先生的重校文集中有很多。足见学术史研究中对版勘的重视程度仍须大大强化。石泉先生此次重新整理的工作,确须从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高度来看待:让我颇为感动的是,即便是研究陆王心学的专业学者,也未必对陆王的用典情况作过全面的把握,而石泉先生就对象山用典之例作出了精准而到位的考证。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叶石泉正在从事的象山文献整理工作好比是个孵化器,在全集的校勘整理过程中,竟然孵化出《陆象山用典》《陆象山名言》《陆象山故事》三本书;在此,我特别想说的是,石泉先生点校陆九渊文集并不是一般的文字工作,而是他自我提升的学术研究,在此过程中,叶石泉同时完成了与学界观点不尽相同的多篇学术论文,如《“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新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新解》等,令人耳目一新。其心力之深可见一斑。整体来看,石泉先生此项整理工作不仅可透视其对象山心学那种极高的学术热情,更可看见他所持有的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这种精神是需有足够的学术眼光与深入的学术功夫的,而石泉先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其持续而深入地下功夫。我在与他的交谈中,发现他有时甚至为一个学术问题的深入琢磨到废寝忘食境地,如“象山精舍”与“象山书院”其“精舍”“书院”之区别,“自尽”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有着天壤之别。此外,我想说的是,做文献整理工作是需要极细心与耐心的,石泉先生做到了——他不仅极有耐心地通读多种版本的象山文集,且细致到对每一个标点都重加考究的地步,比如说,中华书局的《陆九渊集》卷二十一《杂著》中的《易说》第二段:“说《易》者谓阳贵而阴贱,刚明而柔暗,是固然矣。今晋之为卦,上离,六五一阴,为明之主,下坤,以三阴顺从于离明,是以致吉。二阳爻反皆不善。”石泉先生重新整理的版本就将其“为明之主”后的逗号改为分号。在我看来,这一分号的使用就十分到位而必要。另外,“是以致吉”后改为句号,读者一眼便明了至此表达了一个完整意思的结束。最为经典的是大家都熟悉的陆九渊名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对此句没有深入了解便很难明白句意。现代作者能借助标点符号表达句子的意思,古代则受到标点符号的局限性,于是便出现了南宋赵彦悈为了准确表述此句的意思,而在原句加了两个字——“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而石泉先生则巧妙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前句为感叹句,表示肯定,后句为反问句,表示否定,精准表达了陆九渊所要表达的意思,使读者一目了然。类似标点符号的精准使用不胜枚举,这是中华书局出版的《陆九渊集》所看不到的。当然,看似并未造成实质性错误的句读,从哲学层面的连贯或命题性质的分层是大有讨论余地的。石泉先生除了句读标点,其实质性的可圈可点之处更在他对原文本的文字纠错上,如中华书局的《陆九渊集》第113页的“兼并”误为“兼拜”,155页“茧然”误为“薾然”,225页“彊(强的异体字)壮”误为“疆壮”,326页“爱财用”误为“忧财用”。这种文字之误,叶石泉已纠近400个。而对脱字、衍字,他也一一注明。这种极其认真的精神,尤体现于对原文本引号的运用上,他发现原文本中居然有约600余处该用引号的没有用,而有些不该用的又用上了。应该说,如果对儒家原典不熟悉,这也是很难把握的。叶石泉的最可赞之处,当在他于自已所持的版本之外,又搜罗爬梳了不少文史资料及地方文献,发现了一些从未进入各种版本的陆氏文献,故在全书的最后作了一项最让学界看好的文献“补录”,从而充实并丰富了陆九渊全集。如石泉先生在《吕祖谦全集》中也作了同样的爬梳工作。如所周知,朱学、吕学、陆学在南宋时代就属三足鼎立;况且吕是陆的发现与提携者,其文集中肯定有相应资料存在。这次,石泉先生就在《吕祖谦全集》中发掘出同一篇文献有差异的情况,如象山所写《祭吕伯恭文》,在《吕祖谦全集》第一册的《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第二中以“陆主簿子静”命名,但全文前后内容却有些许差异。更值得一提的是,石泉先生在72册的《全宋诗》里爬梳出陆九渊的四首诗,在360册的《全宋文》里爬梳出陆九渊的四篇文章,这是在自南宋至今历代重刻重印几十个版本的陆九渊文集里从未出现的新大陆。须知,这种爬梳抉剔的细致工作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因其需要长期而持续的耐力与细致——慢工出细活的这种功夫,全然可透见石泉先生就是此种“功夫”派学人。这里又须提及的是,叶石泉对地方文献——县志、族谱长期关注,挖掘出很多珍贵资料,如陆九渊诗《古楼陂》(选自贵溪古县志)、《访余昌言不遇留题》(选自金溪古县志)等。所以,他这次给我们重新提供的《陆九渊全集》实可让业内专家学者大开眼界。依笔者之见,象山其人除了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教育史甚至文学史、易学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从方方面面、地上地下的资料中作深入发掘的工作,怎么赞扬都不过分。但愿石泉先生这次对象山文集的重新整理能给学界带来更充分完整的材料,而让我们更有重新确立象山学术地位的把握。值此贵溪重建象山书院之际,笔者再次推举石泉先生的文献整理工作。吾观鹰潭贵溪的地域文化系统工程,诚有吉象在天。而象山文集的重整与象山书院的重建,不仅是鹰潭贵溪的地方文化工程,更可进入整个赣文化体系的建设中。故其诚为一大幸事。趁此,笔者再将刘师培所荐言的“赣学”概念在核心人物陆九渊出场的前提下再度隆重推出。“赣学”(虽然这一概念仍有不同意见的讨论)——陆象山,如此表征,是到了该推出的时候了。象山其人,无论是“心即理”的开心学之命题,或是其哲学方法论上的“先立乎其大”,还是其极有深度的民本理念,都值得如此表征:赣学——陆象山。叶航石泉先生的校勘工作承载着江西学人乃至全国学人的期盼。在此,我预祝石泉先生的这一学术工程进展顺利。是为序。
赖功欧于南昌青山湖畔二〇二〇年五月三日
注:赖功欧: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首席研究员,哲学研究所原所长。江西省王阳明研究会会长、省哲学学会、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南昌大学江右哲学中心、熊十力研究所特聘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江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主任。
————————

《跋》
江西之有学术肇始天水一朝,欧、曾、王、李其翘楚也。陆象山先生生际南渡之日,独以心学标着于时,不落前贤窠臼,笃以践履工夫,其开宗派、集大成之功不在紫阳 朱先生下。先生远绍亚圣,颉颃闽洛,下启阳明,真百世之大儒也。其发明本心,大阐“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之说,皆前人所未发之论,足垂式后学者矣。
先生昔于金溪义门之家,以往圣为楷模;学于槐堂之下,以父兄为师友;讲于贵溪之象山,以天下为己任;仕于荆门之军,以学问为事功。东南三贤会于鹅湖为理心之辩,遗响千载;朱 陆复会于鹿洞,申义利之说,闻者动容。二贤虽立论不同,其旨归一也。象山先生之后,安仁 汤晦静先生 巾、馀干 饶双峰先生 鲁、崇仁 吴草庐先生 澄、虞道园先生 集、金溪 危太朴先生 素、崇仁 吴康斋先生 与弼、临川 李穆堂先生 绂等,皆乡国沾溉于后、奋迹于时者,则陆学之传不绝如缕也。
前代学人,以刻先生之集为圭臬,奉先生之祀以荐馨。集在宋 嘉定时即为其子持之所刊,后增益者日多。自明以来,成化、正德、嘉靖、万历诸刻均在天壤间。清人所刻,以道光间槐堂所刊最全。逮于民近,后出转劣,至中华本出,始复旧观。唯丹铅之事,鲁鱼之讹,未能尽芟。
予友贵溪 叶石泉先生 航遂奋志重编,博采众长,都为巨制。辗转多方,艰辛倍尝。今绣梓在即,命跋于予,予非敢唐突于大儒之前,亦不敢造次于诸君之后,唯愿收拾精神,涵养德性,绍述古学,以待来者焉。
庚子荷月高考前日,丰城后学剑川 毛静谨跋于临汝客次。
[ 毛静:南京传媒学院图书馆馆长、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

陆象山题《讲经台》
————————

(人物专访)
呼吁奔波为文化
——访鹰潭市政协委员叶航
实习生 王文珺
鹰潭日报记者 艾建新
通过贵溪电视台《贵溪话说贵溪》栏目,许多人认识并了解了叶航。作为市政协委员、省作协会员,叶航对中国地方文化尤其是象山文化情有独钟,醉在其中。人们用“十张嘴”的雅号表达了对其能说会道、见多识广的肯定和欣赏。我国具有多元文化,象山文化堪称一枝奇葩。象山文化是鹰潭地方的一处金矿,是地方文化的金字招牌,其根在贵溪。象山文化传遍全国并影响着陆九渊身后八百多年的文化和教育。叶航说,为了研究象山文化,江西金溪、湖北荆门、浙江、台湾,乃至日本、韩国等都成立了“陆九渊研究会”“陆象山研究会”。据叶航考证,《成语词典》中有30余条成语出自《陆九渊集》,如:层峦叠嶂、寻幽探奇、人欲横流、平心定气、后生晚学、有志之士等。用“挖掘、传播、弘扬”三个动词概括叶航对地方文化的痴情可谓恰如其分。他创作发表了方言相声《鹰潭地名串》《贵溪乡镇名串》,并自编自演将其搬上了舞台。出版了《岁月有痕》等三部专著。1996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了《记录一段泛黄的岁月》《“翻牙铰”小考》《贵溪的麻糍文化》《杨万里“安仁”疑案剖析》等有一定影响的各类文章200余篇。叶航认为,象山文化的载体就是象山书院。打造象山文化就必须先重建象山书院,让前来瞻仰、学习、旅游的人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体。作为贵溪老城区“叶家塘”土生土长的文化人,叶航在本次政协会上提交了《重建象山书院弘扬象山文化》的提案,建议将象山书院作为旅游景点向外推介,加强海内外心学研究交流,将书院开辟为我国“陆王心学”大本营和国学基地。为了象山书院的重建,叶航正在呼吁和奔波。
﹌……﹌﹌……﹌……﹌……
(编辑制作:犁骚客)
(责编:余一)

(监制及审核:一道诗艺社总社、江西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