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季 共话清明俗”
武汉博物馆“二十四节气”云课程
走进邬家墩小学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如期而至。清明不仅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更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在这样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气里,为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推动博物馆优质资源进校园,武汉博物馆将“二十四节气”云课程——“杏花春雨话清明”送入邬家墩小学,让该校的青少年“云享”优质的传统文化课程,丰富孩子们“双减”后的学习生活;更通过沉浸式的课程体验对传统的清明节气有了全新的认识。



云课堂的录制和课程教具的准备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什么联系?武博社教部郭维婷老师以“云课堂”的方式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动画视频生动再现了寒食节的历史典故,千古忠魂介子推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民间更是用禁烟火、吃冷食来寄托对这位历史先贤的思念。郭老师“云上”与同学们同步制作“清明果”,大家品尝着清甜可口的冷食小点,用味蕾感知清明时节的草色清香。
图片清明节的习俗又有哪些呢?为了让大家拥有更沉浸式地体验,邬家墩小学的老师们运用武汉博物馆的定制教具和趣味材料包,引领同学们体验“碰蛋”、编柳,牵钩、蹴鞠等久违的清明习俗。通过云课堂问答、DIY清明挂件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追寻古人的身影,在玩中学习、在乐中体验,感受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魅力。




同学们体验“碰蛋”、编柳、牵钩、蹴鞠等清明习俗。 课后同学们感触良多,运用小报、美术作品、小视频等方式对此次课程进行了回顾和分享。有同学感慨道:“介子推甘愿为晋国牺牲自我,蕴涵着舍小为大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清明节怀古思今,更是对中华民族眷顾亲情、感念亲恩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乐观表达。”




邬家墩小学的李娜副校长对武汉博物馆“二十四节气”云课程进校园的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表示,这种线上授课与线下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符合疫情防控的要求,用云端凝聚起后疫情时代馆校共育的合力,推动了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今后,武汉博物馆将进一步挖掘与共建学校“文教合作”平台的创新方式,推动双方优势资源的互惠共享,不断升华“博物馆特色课程”,创博物馆价值,显学科特性,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城市肌理,传承城市文明。
(武汉博物馆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