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拾遗
文/许良修 诵/阿红
一年一度春草长,
一年一度春花开,
清明依旧来。
几家坟前填新土,几处孤冢盼嗣来,湖边游人折柳枝,日中影短觅寒食。

清明时节,我们常会不自主地吟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只用“欲断魂”三字就将清明祭祀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只见黄土冢,不见亲人面的悲痛场景不言而喻。“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酒浇愁,顺理成章,给清明节又增添几分凄凉。
又如宋代诗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诗中写道:“纸烟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成了红色杜鹃,祭祖扫墓悲恸心情难以言表。
再如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在《清明》一诗中悲情抒发:“佳节清明桃花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可见诗人的悲伤情绪与“桃花笑”形成鲜明对比,凄凉心境到了极致,只有叹息还是叹息。又道:“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除了悲观,还是悲观。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伤感悲观,人总有一死。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正如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而死,比泰山还重。”如楊靖宇、赵尚志、吉鸿昌、左权、王二小、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的死重于泰山,死得其所。惊天地,泣鬼神,虽死犹生,永世长存。
清明节去祖先坟上烧一摞纸钱,以表达对仙逝人的怀念与孝敬;到烈士碑前洒一杯酒,用来告慰烈士的忠魂,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与缅怀。这种朴素情感,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好伦理道德体现。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清明又是一个美丽的节气。百花盛开,柳丝熏绿,小草茵茵,溪水如碧,白云似玉,暖风拂面,春光融融,在这如诗似画的春日里走出家门,踏青赏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又有一番别样的情趣。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月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诗人吴惟信这首《苏堤清明即事》的诗。把清明美景与游人闹春的场景跃然眼前。笙歌悠扬,万树流莺,春景怡人,是一幅生动春游图,赏心悦目,读者如同寄生其中。
审核:梦梁
复审: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