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山明村变迁
(二)
邓觉新(优尤)
又过了十五年,我利用学校暑假期间,骄傲地开着新买的奥托汽车再次前往梦中常回的山明村。
一见到大渡河就感觉到巨大变化,国家开始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破坏森林资源,于是激流中消失了伐木场在上游砍伐推至河中、任由流水漂运到下游捞起装车、运走的大量原木。
更大变化是国家在大渡河上要建一座大型水利发电站,我们乡在河边的几个村属于库区淹没地带,均纳入了搬迁移民范畴 。山区农民渴望着国家来搬移致富,但山明村地处高山半腰不受影响,享受不到移民待遇。
不过,山下居然有了一条乡上给补贴、农民投劳力自建、通往山上的简易毛路,真不敢称为“乡道",仅可供拖拉机等农用车辆勉强通行。这条土路虽泥泞破烂、陡峭狭窄,还要趟过几处小溪激流和散水,不劳烧身体骨油的11号腿腿车,已是很幸运了。小奥托硬是轰足油门,颠颠簸簸、绕来绕去,艰难的盘山挺进,爬上了大坡,路才略见平坦。这次爬山居然也出大汗,不同以往是开车紧张,惊吓出了一身冷汗。
时值农闲,路两旁地里玉米叶子已漫过车顶,开进村里,惊呀地发现人怎么少了很多,除了老人、小孩,几乎看不到中、青年人了,但村里公房的墙上却写着:“计划生育好,只生一个宝 ”的大幅标语,村小学都看不到娃娃了 ,还只生一个好?我觉得很可笑。
熟悉的朋友们在渐老,儿童相见不相识。快60多岁的老队长黎大叔告诉我,吃穿没有问题的,关键乡下挣钱难啊,村里青壮年差不多都跑到沿海甚至全国各地打工去了。老黎说,过去队上一半梯田,一半坡地均满种庄稼,现在大遍坡地几乎都放荒了。说着说着老人的传呼机叫了,赶紧跑到小卖部去打公用电话,话机两端都是谈孩子情况。
老黎回来指着池塘边一处破草房说:“那个最穷的曾老汉家闺女,去年居然考上了成都的大学!这是村子里盘古王开天地头一回啊,鸡窝窝能飞出金凤凰!全村人羡慕惨了,每家凑十元,共捐了几百元学费,敲锣打鼓送她下山,登上开往成都的长途汽车”,老黎叹口气:“现在最头痛留守儿童的读书问题。"他说,娃娃些过去在山明小学就近入学三年读初小,上了十岁即转至山下乡上的中心校读高小,娃娃就可以自己跑去读书了。五年前,随着最后一位老师退休,山明小学停办了。从此,所有适龄儿童都要到乡中心小学住校,读到小学毕业。他接着说:“娃爸妈都打工走了,每个星期天下午,四周各村都是老人带着儿童换洗衣服、背着大米走十多二十里山路送孙辈去住校念书,周一至周五,天天心都很纠结,学校里一个生活老师要管几十个七、八岁娃娃的生活,咋个照顾得过来啊,最担心孩子生病,但有啥法呢?" 我深深感叹,无论城乡“可怜天下亲人心啊!"
农民挣了钱首先回乡盖房,全村几乎都建起或在建两层小楼房,从规模、内外装修能看出各家经济实力。还住小青瓦土房的多半缺劳力或无人外出务工缺钱, 农民生活已开始拉开档次了。但家家户户屋上,都伸出长长竹竿做的蜘蛛网天线,以导入室内电视机,老年人一天都离不开那玩艺儿。殷实人家更有摩托车,常在土路上骑起狂奔,一路吼起、屁股上冒烟绝尘而去,炫的不得了。
村里已没有几头牛了,五家农机专业户的拖拉机就可以把全村土地耕完。
山里老汉历来喜欢抽烟,见到我都会递上一支香烟。记得当知青那些年,农民哪有香烟抽哦,自留地种点烟叶,晒干做成叶子烟,走到哪坐下来,从口袋里掏两片裹起点燃就抽,不会花钱的。我赶场时曾看见一个老头坐在石头上,裹好叶子烟却没火柴,摸遍全身仅有一分钱,而每盒火柴要两分,他在供销社门口终干等到一个卖了鸡蛋的同队妇人来买火柴,好不容易分到半盒,两人一根根仔细点数,平均撕开盒子上擦皮各半 ,可想农民的钱有多么金贵,全靠养的鸡屁股银行,屙几个鸡蛋卖成钱,来买灯用的煤油、盐巴和火柴等。
看着老农民躺在沙发上抽烟、看电视,开始有点钱了,还在报怨粮贱收成再好也卖不起钱。也确实乡下钱难挣,盖房子劳力都是“调换"互助不计工钱。而上缴农业税、社队提留款和生活用钱,非靠在外孩子们掙的钱寄回来才行。
(未完待续)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优尤 邓觉新 成都人 大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擅长理论文章写作,热爱散文、诗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