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深的怀念
吕松筠
清明时节雨纷纷,思念父母越断魂,父母虽逝音容在,一篇祭文表寸心。
12月27日是我妈妈的忌日,1月10日是我爸爸的忌日,这是两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妈妈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而爸爸离开我们还不到1年,既然两个祭日相隔这么近,我就想写一篇悼念文章,共同祭祀我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两位至亲——我的爸爸妈妈。
我的妈妈是2007年12月27日离开我们的,那年,她73岁,而我的爸爸是2021年1月10日离开我们的,终年92岁。
我的妈妈和爸爸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我妈妈性格外向,活泼开朗,而我的爸爸性格内向,成熟稳重。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在他们共同生活的55年中却能够做到相敬如宾,互敬互爱,在我们兄妹的心目中,他们二老是最伟大的爸爸和妈妈。
我的妈妈,是一位慈祥开朗、乐观向上、性格刚强的好妈妈,她是在一个雪花飘飘,令人难忘的下午,悄悄的永远的离开我们的。她走的那么匆忙,走的那样平静,她没有惊扰任何家人,不曾留下一丝烦怨,来不及给我们留下任何一句话,留给我们的是长久的哀思,深切的悲痛和永久的遗憾。我妈妈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她勤劳、善良、性情温和,对父母,她是孝女;对丈夫,她是贤妻;对子女,她是良母;对同事,她是挚友;对邻居,她是知己。
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四人抚养成人,乃至成家立业,她教给了我们做人的真谛,生活的哲理,用毕生精力和辛勤的汗水营造了我们美满的家庭,为我们留下了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和幸福回忆。可是,正当我们有能力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而妈妈也即将尽享天伦之乐之时,我们亲爱的妈妈却离开我们驾鹤西去了。回首往事,我们泪如雨下,千言万语,难诉思念之情……
我的妈妈,性格外向,热情好客,心地善良,开朗大方,无论对任何人都会以诚相待,她有一颗水晶般的心,妈妈一生中帮助过很多人,包括亲属,同事,邻居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无论谁遇到困难,只要妈妈知道了定会鼎力相助,慷慨解囊,记得在六十年代初期,粮食统购统销,许多人家粮食都不够吃,由于妈妈勤俭持家,计划得当,所以我们家就节省下一部分粮票和粮食,当时妈妈毫不犹豫的把省下的粮票和粮食无尝的送给了邻居张伯母家,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当时他们全家被感动的热泪盈眶,邻居曹阿姨生小孩,而她的丈夫又在外地无法照顾她,妈妈就主动的承担起照顾曹阿姨的重担,当时我的弟弟只有六个月,我们兄妹四人也需要照顾,妈妈每天忙的不可开交,可她一点怨言都没有,总是乐观向上,其乐融融,妈妈的这些举动赢得了邻居们的一致赞许和好评,我们也为之骄傲。一想到这些,我们无论做什么都难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我的妈妈一辈子都任劳任怨,对上尊而有余,对下爱之有加,待人宽厚诚朴,为人正直清白,与世无争,与邻无怨,她有着纯真的母爱情感,崇高的为人境界,平凡中彰显出她人格的伟大和质朴的情操,使我们至今都为之骄傲。
我的爸爸是一位性格内向、多才多艺、聪明过人、诚实守信的好爸爸,他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在我们兄妹四人共同的守护下极不情愿地离开我们的。
人的一生有过许多经历,但留下美好回忆并为之骄傲的并不多,对我爸爸而言,在担任政协委员的那些年不仅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并使其为之骄傲。
我的爸爸退休前系长春市民主建国会组织处处长、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
我爱我的爸爸,也崇拜我的爸爸。尽管他是一位民主人士,而我是一名中共党员,我们不是一个党派,但我们之间始终都能够保持观点一致,思想统一,与时俱进,从没有过任何分岐。
爸爸出身贫苦,幼年时丧父,由于生活所迫,我的奶奶不得不改嫁他乡,留下我爸爸一个人孤苦伶仃,小小年纪就过着寄人篱下、饥寒交迫的生活。
由于爸爸自幼吃过很多苦,所以他非常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他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他不仅自己生活节俭,还经常教导我们不要铺张浪费,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我的爸爸虽然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表,但他心地善良,待人宽厚,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对下属、对子女都能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我与爸爸携手了65个春秋,我们之间不仅仅是父女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曾经有过一段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还有一层文友之间的关系,我们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没有任何代沟,因此,我们之间更像是忘年朋友。
还记得46年前,父亲鼓励我到广阔天地去锻炼自己,到那里去挥洒青春的汗水,当时他也随我一同去了我插队的地方,当然不是特意去陪我,而是以负责知青工作的单位领导身份去的,临走时,父亲嘱咐我要虚心的向贫下中农学习,要学会吃苦耐劳,要谦虚谨慎,要坚持写日记等等。
在集体户的四年中,我收到最多的信件是父亲写给我的,他经常在信中鼓励我,要战胜自我,挑战自我,因为我是独生女,在家时什么活儿也没干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因此,他不太放心我。而我每次收到父亲的信都要反复的看上好几遍,特别是当我遇到困难或是有解不开的难题时,我就会拿出父亲写给我的信,看几遍以后就会豁然开朗,一切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我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四年的知青生活把我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书呆子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青年、党员重点培养对象、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者、大队中学的语文教师、大队政治理论辅导员。
其实,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它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到。爸爸离开我,离开我们大家已经350天了,在这魂牵梦萦的350天里,爸爸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爸爸那熟悉的身影一直伴我左右,直到今天我也不敢正视爸爸已经离开我们这个残酷的现实。
可是,事实就是如此,爸爸和妈妈确实都已经悄悄的离我们远去了,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回想起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片段:牙牙学语,初学走路,生病时的守护,上学前的叮咛,放学后的欢乐; 春日里的风筝,夏日里的湖边散步,秋日里的郊游,冬日里的灯下陪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所构成的温情。
爸爸和妈妈的祭日在即,为了表达我对二老的怀念之情,我想把我的心里话说给二老听:愿爸爸妈妈的在天之灵能如自己所愿,也愿爸爸妈妈的在天之灵“心”与我们同在,让我们的思念和爱永远伴您二老左右,而您二老伟大的父爱、母爱也永远根植在我们兄妹的心中。爸爸妈妈,言有尽而哀思无尽,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二老,愿您二老永远与青山绿水为伍,与蓝天大海为伴,我们会常常来看望您二老,愿您二老天堂快乐!
2022年4月5日

难忘那年清明节
贾玉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一首清明诗,形象而准确地表达了人们此时缅怀亲人的心境和情绪,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吟诵。近年来,清明扫墓的形式虽说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人们在清明时节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风俗却一直未变。随着清明日近,我的心绪也开始不平静起来,五十七年前第一次祭扫烈士墓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1963年清明节的前夕,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当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我胸前时,激动的心都快要跳了出来。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入队仪式上,辅导员老师说:“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了,不要忘记,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烈士们用鲜血染成的。大家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
“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我们要为牺牲的烈士扫墓,由我们大家亲手制作花圈,以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敬爱之心,大家说好不好?”
“好!”
入队仪式结束后 ,各小队做了明确分工,有准备花圈骨架的,有负责买迭花用纸的,还有准备浆糊、麻线、剪刀的,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同学们把平时捡的废品集中起来拿到收购站卖了几元钱,购买了花圈用纸。经过大家的努力,一个直径约一米半的花圈扎制好了,挽联上写着稚嫩的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床洗漱,找出了虽有补丁但却十分干净的衣服,係上睡觉前压在枕头下面板板正正的红领巾,向学校走去。八点整,全校20多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烈士陵园进发。路边的残雪还未融尽,小草刚刚露出嫩嫩的牙叶。虽然天气不是很冷,但西北风嗖嗖地刮着,还是感到丝丝凉意。尽管这样,大家的心都是热乎乎的。只见整个行进队伍,队旗猎猎,鸦雀无声。
烈士墓坐落在北山脚下。九座高高的坟茔坐西朝东一字排开,象征着烈士们每天看到新中国如日东升,蒸蒸日上。伟岸挺拔的青松翠柏,犹如忠诚的卫士,傲然伫立在墓地两侧。坟茔上面的积雪已经融化,长出了纤细的小草,还有淡淡的无名小花。这里安葬的是1947年1月其塔木攻坚战中牺牲的部分东北民主联军的烈士。祭扫仪式在“.......墓前想烈士,心潮更澎。今日如长虹,正是第二代”的歌声中开始。各少先中队把自己制作的花圈恭恭敬敬地依次摆放在坟茔前边。民兵代表赵大爷介绍了当年攻坚战中民主联军指战员的英雄事迹;少先队员代表在队前默哀、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创造美好未来!此时,红旗招展,誓言铮铮,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虽然我还不懂得更多的道理,但也在心里默默立下宏誓:先烈们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后,为国家多做贡献,用实际行动,报答先烈们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
祭扫仪式结束了,同学们怀着难以平静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学校走去。此时,我的耳边已不再是呼呼的北风,继而代之的是那洪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
顽强学习,
坚持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
五十多年过去了,第一次祭扫烈士墓的情景恍如昨天。
一次的祭奠,永远的敬仰;童年的誓言,一生的实践!
写于2022年4月5日

震撼之美
——写在清明来临之际
许密
走在雕塑公园的路上,阳光无遮无拦的地撒下来,格外明亮,格外温暖。柳已泛黄,柔软的枝条缀满了芽苞;草已返青,正忙着给这一片那一片铺上绿毯。但我无暇顾及这春美如画,整颗心都在奔赴“刑场上的婚礼”——《周文雍与陈铁军》这对年轻的革命志士,正深深地牵引着我的目光。
在雕塑公园众多的雕塑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文雍与陈铁军》。那场悲壮而又浪漫的婚礼,最后时刻相互依偎着就义的情景,深深地震撼着我,以至于从公园回来,躺在床上,那悲壮的场景仍挥之不去。眼前的周文雍,高大、消瘦、刚毅,他身边的新娘陈铁军,秀美、娇柔、坚定。你看,陈铁军把头倚靠在丈夫的胸前,双眼微合,陶醉在世界上最悲壮、最奇特、也是最幸福的婚礼之中。她一定在想:“就这样入睡吧,醒来一定就是黎明。”我凝望着,感觉从没有一件雕塑作品能给人以这样的震撼,我的眼角湿湿的。我想,有志同道合且真心爱着的人相伴,即使死去也不会害怕;为着共同的信仰与伟大的事业,手牵手共赴死亡,那是绝无仅有的幸福。
关于《刑场上的婚礼》,我之前就读过,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临行前周文雍当众宣布:"当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党的时候,我们要举行婚礼了!同志们,望你们勇敢地战斗,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敌人的枪响了,那是他们结婚的礼炮,木棉花瓣纷纷飘落,那是鲜花带给他们新婚的祝福……阅读时被深深地感动过,心痛得哭过。此时这悲壮的声音仿佛又响在耳畔,眼泪再一次顺着脸颊悄悄地滑落……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广州。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把陈铁军派到周文雍的身边假扮夫妻,秘密开展革命活动。虽然朝夕相处,但他们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同志关系。
广州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在狱中,敌公安局长亲自出马严刑逼供,对他们施以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但他们始终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对他们宣布迫近的刑期,以为死亡会让他们退却。然而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信仰,也不会泯灭他们对人生美好的依恋,他们的爱情之火反而在狱中升腾了。
1928年2月6日下午,两人被解赴东郊红花岗刑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在敌人的铁窗下留下了那张著名的“狱中婚照”――周文雍目光如炬,棱角分明的脸上写着刚毅与深情。而陈铁军则披着四五尺长的宽围巾,神态恬静安详,依偎在丈夫的胸前,秀美的容颜在雕塑中栩栩如生。
作为共同奋斗的革命同志,他们一直把感情深埋在心底。而在刑场上,在面对敌人残害革命者的屠刀之下,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他们才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一对年轻的革命志士就这样英勇就义在高大的木棉树下。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周文雍留在监狱墙壁上的不朽诗篇。那些誓言,那些信仰和追求,至今依然熠熠闪光,甚至更加憾人心魄。
走出展览馆,我不禁想起伏契克的一句话:“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的确是呀!雕塑家用他们雕琢美的艺术之手,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也是对生活美好的启迪。而我们,只有真正的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雕塑中去,融入到对艺术的欣赏中去,才会发现雕塑真正的美和所要表达以及彰显的东西。
今天,站在《周文雍与陈铁军》面前,我深深地感到,一块青石,一块铜板,一块木头极其普通,而经过艺术家的雕琢,给了它们以新的生命,赋予他们以深刻的内涵,因此它才美得丰富,美得动人,美得令人震撼。就如《周文雍与陈铁军》,在我的心中已成为不朽之作……

清明的怀念
李春昌
每年快到清明节的时候,我便倍加怀念我的父亲。我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29个年头了。
记得是我父亲六十六岁的那一年,离着清明节还有大约一个星期左右,忽然父亲买回了一刀黄表纸,临睡觉前,叫上我和我弟弟,带着火柴和那一刀黄表纸,一同来到家附近的一处十字路口,父亲打开黄表纸,取出火柴,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一张黄表纸之后一张一张续上,默默地看着火苗燃起……一刀纸燃尽之后,起身和我们哥俩讲起这夜里街头烧纸的习俗。打那以后,每到清明节前的烧纸任务,便落在了我的身上,因为我是父母亲的长子。
然而,在这之前我们兄弟并不了解清明节前还有这样的习俗。其实,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节前祭拜祖先的传统,夜里街头烧纸则源于关内人背井离乡来到东北,无法每年清明节前回原籍上坟而出现,年深日久,形成风俗。大概远赴他乡谋生的人们,无论是否在东北,都有这类似的祭拜方式吧。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多年时间里,在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中,这样的习俗逐渐消失,没有经历过,自然也就不了解。兴许是父亲退休后感到年岁渐老,念祖日切,遥远的祭拜总还是要有一定的仪式或者形式;也是那些年,眼见这街头烧纸日渐增多,才带着他的儿子们续上这久违的传统礼俗,好让我们传承下去。现在想来,那时的父亲是选择传统的方式表达他内心的情感,为我们也算是补上一课。
我的父亲在他14岁那年就离开他的父亲母亲,跟随同族亲属来到长春学做买卖,管吃管住,不给工资。三年学成,出徒之后才能回家探亲一次;学不成,即使找铺保说项也无用,一律打发回原籍。第一次回家探亲之后,算是出徒了。探亲回来,就是“吃劳金”的了,以后也不是每年都给探亲假的,除非当了“掌柜的”。我爷爷有两个儿子,父亲是他的次子。爷爷将我伯父留在身边务农,把我父亲放出去学做买卖,这也是那时候的惯常做法,叫做“家里外头都有人”。记得听我父亲回忆,他第一次回家时候,随身包裹里装的全是学徒那几年穿坏的衣服鞋袜,当我奶奶打开包裹,看到这破衣烂衫,失声痛哭,不能自已。之后,父亲自己学会了缝补衣物,每次换下来的衣服,自己随手就洗了,再也没有让我奶奶看到又脏又破的衣物。从少年到成年,远离父亲母亲,独自一人讨生活,真是难为了我的父亲。其实,这并不是“难为”,那是一种生活磨砺。我父亲就常说我,“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太缺少人生历练。
我的父亲不能在他的父亲母亲身边尽孝,但每个月都会给他的父亲母亲写一封信,寄去10元至20元钱,而我的父亲母亲则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生活着。我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奶奶,但我见过我的父亲为我的姥姥姥爷寄钱和写信,同时也给我的伯父写信,常年坚持没有间断过。父亲在我们上小学之后,就教我们如何写家信;等到我们自己能写信了,每次也都写上一页,随着父亲写的信一同寄出。父亲年岁大了,日渐思念他的父亲母亲,思念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经常和我们说“树叶落在树底下”这样的话,父亲的故乡成为他深切思念而回不去的地方。现在想来,无限感慨,有父亲母亲,才算是有家。
父亲在他七十三岁那年因病去世,那年三十多岁的我,经受不住父亲病重和父亲去世的打击,在父亲病重以及去世前后,我曾经多次病倒。在我身体恢复之后,按照父亲遗愿,将他的骨灰带回原籍祖坟深埋安葬。祖籍与长春远隔千里,此后每年清明节前,我无法回到祖籍祭拜,只好延续父亲的传授,夜里街头捎上一刀纸,表达怀念。
记得是我的女儿18岁那年,女儿劝我说,老爸,以后清明节请不要夜里再到街头烧纸去了。我很诧异,问道,为啥呢?女儿和我说,夜里在街头机动车道边上烧纸,很不安全,也影响交通。再一个,烧纸的烟尘很大,污染环境,容易引发火灾。这样的传统习俗应当改一改。我一听,我闺女这番话讲的很有道理,但当时我未置可否。犹疑之间,我女儿又开导我说,为了寄托你对我爷爷的思念,可以选择鲜花祭奠,或者焚香祭拜,还能在网上祭拜呀。
是呀,学会上网都是女儿手把手教会我的,正好网上也开设了清明节怀念网页,于是我去网上表达了对我父亲的怀念。当时我写到:
“亲爱的爸爸,我忘不了您的教导。您的言语时常在我的耳畔响起,尤其是每当遇到问题时,总会想起您的教导。
“身教胜于言传。您的为人是我们行动的榜样,您生活俭朴,言语谨慎,待人谦和,勤俭持家,勤勉工作的形象,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其实,您依然在我们的身边,我就像一名小学生坐在课桌前写字,您就像一名老师,在我的身后纠正着我的不良姿势,不时地指导着我的写作......
“爸爸,您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的一切,您一定都看在眼里,只是我们再也听不到您的谆谆教导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您也全都知道,只是您已不再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了......
“亲爱的爸爸,我好想念您!您不在的这些年里,我想我是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的,有艰难也有成就,有困惑也有清醒,有停滞也有前进。生活中,您的精神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想,在您的面前,我是会交上一张让您满意的答卷的。”
自此以后,或上香三柱,权做清明祭拜;或行文一篇,寄托清明缅怀,再也不去街头烧纸了。
初稿于2022年3月30日

清明的思念
庞志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间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来了,这是一个悲伤而又值得怀念的日子。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纪念祖先、亲人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內涵,即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中国,世界还有一些国家也过清明节,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的清明节与往常不同,更与往年也不同。
疫情、清明节,让我心里总是慌慌的、凄凄的、寂寂的,一种惶恐怅惘的忧伤在心中隐隐作痛,泪水汇集在心房,波涛汹涌,洒洒洋洋,汇成一条思念的河,把我带到那曾经生死别离的现场,那一幕幕一桩桩,像风铃般在我耳边回响,难忘。
亲人们,今年的清明节不能来到你们的身旁,就让我站在心中的十字口,点燃思念的火炬,把心中滚滚的思念之水向你们流淌。
亲人们,祭拜的香火在半空中袅袅升起,直达我遥望的方向,亲人们,你们在天堂还好吗?是不是也把我们想望?在凄寒霜冻的夜里,你们穿棉衣了吗?你们相互陪伴,是不是阳光明媚,灿烂辉煌……
亲人们:我真的想你们,让我把思念的苦水,汇成涓涓河流,在夜色里发光,让我把思念的甜蜜,酿成醇厚的米酒,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让我把思念的旋律谱写成一首歌谣,在寂静的夜里为你们祈祷!让思念之河永远的流淌……

清明寄情思
于素珍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是一年清明至。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让人怀念的日子,我想起了父亲。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
一生勤劳善良的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十二年了,在这4300多个朝朝暮暮里,没有一天不在思念父母。没有一日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时空变幻,思念永恒。
有关父亲的点点滴滴,顷刻间,涌上了心里。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几乎看不到他休息。
早晨,我们还在梦里,父亲就已经起来了,先是把早饭 做好,等待我们兄妹几个起床,然后在院子里劈绊子,砸煤块,剁鸡食,家里的灵活都干完了,父亲也该上班了。
父亲性格内向,除了工作,交际圈子很小,每天家和单位成了父亲生活中的两点一线。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炎热的中午,父亲午休回来,一进屋,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合着苞米面,蒸上了窝窝头,那时候,我刚刚念小学二年级,父亲忙活完了,临走时再三叮嘱我,到点把锅给端下来,似乎怕我忘记了,就在钟表上,贴了一张纸条,提醒着我。
父亲顶着烈日,匆匆忙忙返回单位,看到父亲衣衫被汗水浸湿了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那一瞬间,父亲在我心里无限放大,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不善言谈的父亲,在工作上确实尤为突出,任劳任怨,从不计较得失,累活他都抢着干,他带领的后勤部门,年年被评为先进集体,父亲年年都被评为单位的劳动模范,受到奖励。
生活中,父亲从不多言,他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我们儿女好好做人,尊老爱幼。
七十年代,母亲把姥姥接了过来,母亲工作忙,单位又很远,照顾姥姥的事情,多半是由父亲来做。
父亲每天起早先把姥姥的饭做好,端进她的房间,准备好一杯热水。
我每次看在眼里,都会记在心上。
记得,在姥姥不能下地活动的那段漫长的日子里,父亲对姥姥的照顾更是格外的细致。
父亲总是默默地为姥姥做饭、端水、倒尿,数十年如一日。
父亲像一面镜子,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也潜移默化影响了我的一生。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几个儿女都会去陵园祭奠父母,带上几束鲜花,一瓶老酒,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眼含热泪追忆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及勤劳朴实的品德......
清明时节雨纷纷,深切怀念泪沾襟。
窗外,阴云雾蒙。我把隔空的思念凝聚成泣泪的文字,遥寄天堂里的父亲......
2022年4月5日清明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