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泰 伯(接上期)
人的品位
【原文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这一章字面意思是谈鲁国执掌音乐的太师(大约相当于现今文化部长)在举行国家大型庆典活动中演奏的乐章。“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也叫“升歌”,“ 乱”,相对于“始”,指是乐曲的终结之时的合奏。此时演奏的是《诗经》中的《关睢》一章,是整个乐章的“高潮”。所以,“乱”在这里应该是一个象声性形容词,表示各种乐器齐奏共鸣的意思。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从太师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现在的问题是孔子说这段话的用意何在?仅仅是在赞美乐师演奏的乐章吗?《论语》为什么要把这一段话放在这里?对此,我似乎还没有发现有较明确的阐释。以我之拙见,孔子这段话其实是一个比喻,是用乐师用运各种乐器演奏乐章的精湛技术及其所演奏出的乐章的优美效果来说明一个人的气质和品位是由其内在的各方面品德综合而成的,只有各方面的素质修养达到和谐统一才能培养出真正高尚的君子人格。合奏的乐曲很美,但只要有一点杂音,出现一点“不和谐”就会破坏整个乐曲的效果,人的修养也是一样。现实中,我们看有的人,单从某一方面看,确实很有值得称道的优点,但综合起来,人格、品位等就不足以称道,甚至会很令人反感。比如那些江湖好汉,性格豪爽仗义是其性格中的优点,甚至可以说是“闪光点”!但其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意识相悖,因此其人格总是灰色的、难以被主流社会接受。象《水浒传》以及各色各样的以标榜所谓豪侠仗义的江湖义气精神为主题的游侠剑客文学、绿林文学等等其实是文学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中某一方面善端的渴求而对 “土匪文化”刻意美化和放大的产物,并不被现实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因此,接下来的一章就说:
【原文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狂”,本意是狂妄,这里应当是指慷慨豪爽、心地坦然、不遮不掩的性格表现,与下文中的“侗”和“悾悾”一样,有双重意思。“狂而不直”就是表面上慷慨豪爽,但心底却不正直的意思;“侗”的本意是幼稚无知,这里是憨厚、厚道的表现;“愿”是朴实之意。“侗而不愿”就是貌似忠厚老实,但骨子里却并不诚实厚道,奸诈狡猾,满腹鬼主意、歪点子的意思;“悾悾”本意是无知无能,这里是指本身无知,腹中空空洞洞,什么都不懂,但表面上却能假装谦虚,把自己装扮成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这样的人是很有伪装性和欺骗性的。“信”是一个综合概念的词,是说这一类人,因为自己无知无能,所以是既不自信,也不信人,当然更不会守信,总是生活在不知所以的状态之中,却又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无知与无能!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这三类人在现实中有很大的伪装性和欺骗性。“狂而不直”的人往往会利用其表面的“狂”掩盖其内心的奸诈狡妄,给别人挽了圈套还不易被发现——既是被发现了,也往往会以“狂”来遮掩;“侗而不愿”给人以忠厚朴实的假象,“悾悾而不信”则表现出一种城府很深的样子。这三种人在机关、在职场,在不同场合大凡都能给人一个“好印象”, 落得一个 “好名声”, 一旦有机会就能捞到别人经过努力工作也未必能得到的好处!尤其是后一种人,虽然不干事,也干不了事,但却能装出一副默默无闻,待人谦和的样子把自己伪装得严严实实,从不干事,从不担责!
孔子对这些人非常反感,认为是很不仁之人,因此他说:“吾不知之矣!”即:我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于是,就得出了下面的教诲:
【原文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这两句话,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习就像赛跑,不仅要有追赶不上而落伍淘汰的紧迫感,还要有唯恐丢掉应该学到东西的心态,孜孜不倦,勤奋努力。 “犹恐失之”就是要时刻提放会丢掉什么的意思。这是孔子在教诲弟子要端正学习态度,用学而不厌、永不自满的精神获得真才实学,做一个真君子。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史永峰
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