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三十八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配乐:平凡
《论语》(五)公冶长5-8章
5.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先生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说:“我对做官的事还没有自信呢!”孔子听了这话,很高兴。
点评:本章孔子认为漆雕开对做官没有信心是“自谦”,他很高兴。实际上他不是因为没信心而婉拒。漆雕开不愿做官原因有四:①因性格刚直不阿,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②因其志在学问;③因他受过刑,是残疾人,有自卑感;④因古代歧视工商,他正好是工商业者。

6.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先生说:“我的道不能推行,我就乘木筏到海上去,能跟从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听了这话很欢喜。先生说:“仲由啊,你的好勇超过我,可惜对我的话没能正确地听取和判断。”
点评:本章写孔子行道受阻的感叹。“乘桴浮于海”并不是孔子真实想法,只是感叹的表达形式,子路“闻之喜”是误解先生的话。“无所取材”是对子路没有理解孔子话的遗憾,说有“从我者”又是孔子自我安慰。孔子周游列国,仍想执行强公室、弱大夫的政治路线,自然没人欢迎他。孔子认为子路“好勇过我”,实际是认为他有勇无谋,“闻之喜”也被认为是没脑子,所以以“无所取材”让他清醒。

7.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子路能算仁吗?”先生说:“不知道。”又问子路是怎样的人。先生说:“仲由啊,有一干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承担兵役和军政。我不知道他的仁怎么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先生说:“冉求啊,有一千户人口的县,有上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任总管。我不知道他的仁怎么样。”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先生说:“公西赤啊,他束上大带子,站在朝堂上,接待宾客、管外交,我不知道他的仁怎么样。”
点评:本章写孔子对子路、冉求、公西赤才能的评价都较高,对他们是否达到“仁”却用模糊的语言“不知道”回答。这是因为他们确实各有其才,介绍出去有利于让他们发挥作用,说不知其仁,是选择中道,显孔子说话“谨慎”。因为说“不仁”伤自尊和积极性;说仁,不自谦,也与实际不符。模糊回答是最好的选择。孔子在践行“慎言”。“慎言”失度、过分,其实效果也不好。现实生活中曾出现“死了好”的怪话,说的是一个人活着从未受过表彰,死后却不吝高帽给他戴。平时不表扬,死了才说“好”,对领导者的社会舆论并不好,人们才以“死了好”进行讽刺。对部下,还以适时表扬为佳。

8.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先生对子贡说:“你与颜回谁更好?” 回答说:“我端木赐,哪敢仰望颜回?颜回,听到一个道理经过推衍就能知道十个;我赐啊,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推衍出两个。”先生说:“你是不如颜回呀,我和你都不如他呀!”
点评:本章写孔子考查子贡有无自知之明。明确后,既对他的自知之明给予肯定,又以“吾与女弗如也”保护其自尊心,并给他指出学习榜样。从短短几句话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子贡的自知之明,孔子的谦虚,孔子的善为人师。说话随时注意别人的感受,对搞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今人应注意学习。如对本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颜回既然这么好,两位高人都不如他,为什么他不能成仁人呢?为什么没能做官呢?为什么学术上也无大成就呢?是不是二位都在给他戴高帽呢?




